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逐层递选制——原理与方法

作者:王力雄


上篇:权力是一种异化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一直是一种二元——权力一元和无权一元——的状态。不同阶段的社会无论其他方面有何不同,以有权和无权分成二元都是相同的。权力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谁夺取它,就成为社会主人。权力与社会的这种分离被视为天经地义,很少有人想是否应该改变,以及是否能够改变。
在我看来,这种分离是一种异化。

一、权力的来源——沟通结构
有人说权力源于强力,然而人们服从权力,常常用不着强力,更多的是一种“天经地义”。权力的强制,大多也只是使用“程序”,而非使用强力。人们之所以忍受权力的压迫,说明权力除了压迫以外还有人们需要的功能,否则人们完全可以远走深山老林或荒漠孤岛。正是对那功能的需要,使权力有了“天经地义”的性质。
那种功能是什么?既然有社会才有权力,社会是人类的协作,协作的前提又是沟通,那么权力与沟通肯定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权力的研究,就是从沟通出发。
1、间接沟通

在小规模人群中,人们可以通过直接交往实现充分沟通。人群超过一定规模,直接沟通就会发生阻碍和混乱。随着人数继续增加,沟通的不充分会越发严重,因此除了小型部落,规模稍大的社会都必须借助间接沟通。
所谓间接沟通,简单说就是把超过直接沟通规模的人群分成若干单元,使每个单元的人数保持在可以直接沟通的范围。每个单元设立一个“沟通枢纽”——即专事本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沟通的人。
这种间接沟通适用任意大的人群。如果第一层沟通枢纽的数量也超过了直接沟通的限度,就把他们再分成单元(第二层单元),推出沟通枢纽(第二层沟通枢纽)……依此类推,就可以无限扩展——我称作“间接沟通的结构”。

2、沟通结构的功能

归纳起来,间接沟通的结构有这样几种功能:
一、合并沟通渠道
每个单元的成员与其他单元成员沟通,只需要通过自己单元的“沟通枢纽”。不管需要沟通的范围扩大多少,单元成员都不需要再增加沟通渠道,这是“间接沟通结构”的基本功能。
二、集中处理信息
同一生活或工作单元的成员需要的信息有相当部分是相同的,由“沟通枢纽”统一处理,可以降低整体的沟通成本,省却重复劳动。
三、协调社会合作
在一个分工社会里,只需由“沟通枢纽”之间进行协商,并分头指挥本单元的成员,就可以实现分工与合作。
四、统一决策
如果每个人都自行决策,会陷入难以解决的冲突。“沟通枢纽”的作用一是提供公共信息缩小认识差异,二是以统一决策取代各自决策,避免落入争执不决。
五、程序化
有了沟通的结构,必然要随之形成沟通的程序,继而导致制度和体制的产生。

3、权力与沟通

在上述沟通结构的功能中,已经看到了权力的身影。所谓“间接沟通结构”与权力结构也非常相象——二者都有单元,有层次,我们因此有理由认为二者是一体。
权力的性质是让人服从。一旦社会规模扩大到社会成员互不谋面,却需一致行动、精确配合的时候,除了服从“间接沟通结构”的支配别无选择,这时的“间接沟通结构”也表现出让人服从的性质。
由此可以说,权力的来源就在人对沟通的依赖。之所以人对权力的服从首先出于“天经地义”而非强力,原因就在这里——以社会形式存在的人离不开沟通。
大规模间接沟通的首要沟通是建立规则。这也就是权力概念中的“立法”功能所在。法律使社会有公认的结构和一致的标准,等于是囊括全社会的一个最普遍的沟通,并成为其他沟通得以进行的基础。只有遵守程序、服从枢纽才能得到沟通,而打乱程序的沟通无法得到呼应,甚至会导致混乱或瘫痪。
强力是权力的一种保证,它的主要作用是镇制对权力结构的破坏,而非为日常权力实施提供力的来源。强力说到底是组织起来的有武器者,而组织就是沟通,对武器的垄断也出于对沟通的控制。


二、权力是一种异化——沟通结构不容沟通

我说权力是一种异化,而不说权力的异化,是因为我不认为真地存在着权力那样一种事物。权力与沟通结构其实是一体,只不过沟通结构本是社会的工具,首先应该受社会的沟通,而沟通结构发生了异化,不容社会对其沟通,与社会发生了断裂而形成二元状态,沟通结构就变成权力。
——权力就是不容社会对其自身进行沟通的沟通结构。

1、沟通结构的复杂化

间接沟通的结构本是为了解决沟通之复杂出现的,但是社会规模不断扩张使间接沟通结构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正是这种复杂化为沟通结构的异化提供了可能。
在部落社会,社会事务都在社会成员视线之内,凭经验即可把握,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向首领表达想法与要求,监督首领的行为,并能与其他部落成员相互沟通制约首领。首领在那样简单透明的结构里无处躲藏,必须接受这种沟通。
随着出现间接沟通的层次,割断经验的隔层也就随之出现。当部落首领只带自己儿子去参加部落联盟的会议,那一层次的沟通就脱离了部落成员的眼界,于是首领回来怎么说,部落成员就得怎么听,首领就有了欺骗和操纵部落的可能。随着社会规模扩大,沟通层次越来越多,社会成员越来越无法把握,最终不但失去经验的联系,连理念的联系也不再可能。
今天,沟通结构的复杂已经达到难以思议的程度。纵向的沟通隔层只是复杂性来源之一,还有沟通结构内由专门化造成的横向隔层——数不清的法律规定、叠床架屋的机构、繁复的程序,浩瀚的文牍,盘根错节的关系……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纵向层次再被众多横向壁垒分割,除了长期混迹其内的官吏,他人对那种复杂只能望洋兴叹,社会完全没有能力再对其进行沟通。

2、权力的私有化

所谓“沟通枢纽”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现实中的每个“沟通枢纽”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人。人性自私,而最能体现自私的,就是私人占有。社会离开沟通不能运转,那么为争夺石油不惜发动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把沟通当作资源攫为己有?
在一个部落里分配鹿肉,任何微小不公都能被部落成员看在眼里,而当分配沿着无数环节通向金融系统、银行机构、法律体系和国际贸易时,发现贪污和腐败对普通社会成员就成了十分困难的事。不过权力私有的本质还不在当权者的谋私行为本身,而是在沟通结构与社会的分离。沟通结构一旦不容社会沟通,就变成了当权者的私人领地。从此沟通结构对社会进行的沟通就不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是根据当权者自己意愿。当权者可以只进行有利于己的沟通,而禁止一切不利于己的沟通。沟通结构就成为被他们私人占有的权力。

3、限制沟通——专制的基本手段

专制之所以成为专制,除了在纵的方向切断社会对权力的沟通,还必须限制社会内部及权力内部的横向沟通。我们耳熟能详的“不许串联”、“不许成立非法组织”,控制媒体、新闻检查、禁止竞选等,都是对这种横向沟通的限制。
一方面让人民无知无识,彼此隔膜,无法组织是防止造反的老办法;另一方面对权力内部也要防范,如频繁调动将领防止形成个人势力,规定官员不得在本籍作官等,都是切断沟通的手段。专制权谋的“分而治之”,要诀就在于先以挑唆争斗切断下面联合的可能,才能达到“治”的目的。
保密也是对沟通的限制。把信息用“保密”封锁,使人处于摸不清全局的状态,是专制权力威慑人不敢反抗、听其摆布的重要手段。
对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社会,限制沟通更为容易,反对派不易串联,是专制权力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之一,然而一旦失控也难收拾,原因也在于社会规模太大而沟通困难,不易整合。

4、难以沟通——民主的局限
近代西方民主制通过为社会提供若干对权力进行沟通的渠道,力图解决权力与社会分离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条渠道:
•全民公决
这种自下而上对权力的沟通虽然并非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却是基础。
•选举与竞选
选举提供了社会成员与当权者之间的沟通,改变了完全由权力自上而下任免当权者的程序,把一部分当权者的任免交由公民决定。竞选则是选民了解候选人的沟通渠道。
•言论与出版自由
这种渠道不仅使信息和思想能够横向沟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权力以复杂性和保密制造的黑幕,为公民监督权力提供纵向沟通的可能,同时又起到凝聚舆论的横向沟通作用,以压力形式自下而上地对权力进行制约。
•政党(利益团体)体制
民主制允许在权力结构之外存在独立的政党、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即权力以外的独立沟通结构,从而给社会成员表达个人意志提供了新的渠道以及进行联合的可能。
•制衡原则
民主社会把权力分解并立,不仅提供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为社会增加了与权力进行沟通的渠道。
民主制度的另外内容,如法治、人权保障等,也都需要上述几种沟通的保证才能实现。现代的专制权力也常把法治、人权挂在嘴边,但是因为没有上述沟通作为保证,就成为一纸空文。
不过,民主制度提供的渠道有限,社会与权力的整体断裂并没有因此消除。例如选举只可能针对权力结构内的少数职位,因此那样的沟通只能算作“线沟通”;如果再考虑选举几年才能选一次,就变成了“点沟通”。
理论上民主选举不限制当选者的范围,然而因为候选人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在选举前能被大多数选民了解其主张——才可能当选,事实上就把当选者限制在了一个很小范围。在直接沟通的环境,每个人都可以被其他人知道,只通过个人的嘴就可以向其他人表达。而在一个大规模社会,让众人知道自己,并让众人了解自己的主张,则必须借助传媒。民主社会的传媒虽然不是被政治权力垄断,却需要用钱购买,因此当选者只能是有钱人或是有钱人支持的人。
民主选举的另一个问题是难以选出最适合担当社会领导的人,因为在一个大规模社会,让只能了解自身所处局部的普通人去判断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沟通方面的严重断裂。同时,选民惟有通过电视、报纸、街头集会来认识竞选人,看到的往往只是传媒包装的虚假形象。
民主选举的好处在于能够罢免不称职的当权者,然而由于沟通断裂,普通百姓无法提前发现当权者的错误,要等到恶果暴露才能进行否定,那时危害已经形成,而且不到改选的时间,一般也难以制止危害继续发展。所以,民主社会固然是进步,但权力问题是整体性的,解脱困境远非在民主制与专制之间进行选择那般简单。


三、权力的弊病——权力意志脱离社会意志

1、社会意志

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所有成员之所有活动的集合,而社会成员的活动是由每个人的意志所策动,因此可以把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归纳成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概念——社会意志。
社会意志是社会全部个人意志的矢量之和。
矢量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不同的个人意志可以被抽象为不同的矢量,方向不同,但是大小相等。
两个矢量的和,等于两矢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之对角线。矢量之和也是矢量。对多个矢量求和,可以先求出两个矢量的合矢量,再用合矢量与第三个矢量求和,然后用三矢量之和与第四个矢量求和……依此类推,直到与最后一个矢量构成最后一个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就是所有矢量的总和。
不要觉得社会意志的概念玄虚,历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民心”,同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不能不承认存在民心。当全社会的大多数个人意志趋于一致,与之分歧的只剩一小撮时,社会意志的方向与大小就可以近似地视为那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即所谓“民心”。
不过更能够反映社会意志本质的,并非是它与“大多数”之间的近似,恰恰在于任何少数——哪怕少到一个单独的个人意志——也能对社会意志产生作用。既然社会意志是全部个人意志的矢量之和,加入到求和中的每一个个人意志就必然都是不可忽略的,一定会产生相应的作用。
社会意志囊括所有个人意志,它不分“进步”、“反动”、“左派”、“右派”、“压迫者”、“被压迫者”,一概兼收并蓄,视为有相等权利的个人意志,并把每一方都忠实地反映在最终结果中。矢量求和的典型性质就是结果总处于相互分歧的两个矢量之间,是对二者的兼顾和折中。即使其中有一方占着压倒优势,它也不会与其完全一致,而是一定会把另一方按照其应得的“份额”综合进自身。
当然,这种精密程度迄今从未得到过体现,不同取向的个人意志在社会发展中很少被同时兼顾。社会意志能够体现到什么程度,依赖诸多因素,尤其取决于社会结构,而迄今所有形式的社会结构,都无法承担全社会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因此社会意志常常处于扭曲状态,即使能够得到表达,也只是一时。

2、社会意志即是“正确”

什么是评价一个社会状态好坏的标准?
“评价”是一种意志,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因此社会状况好坏,标准就应该是社会意志,社会意志满意,社会状况就好,社会意志不满意,社会状况就不好。社会存在的意义,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社会意志,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也应该是社会意志希望的方向。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社会意志的体现经常受到阻碍,但它最终总会得到实现。所谓民心向背决定王朝兴衰,对民意顺者昌逆者亡,说的就是这样一种规律。
社会意志即为社会发展的“正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这一结论确立,便可以合理地推出下一个结论——即最好的社会状况就是社会意志充分体现,最好的社会制度就是社会意志不受阻碍体现的制度。

3、权力意志

◎“数量型求和结构”
如果社会规模小,社会成员可以充分直接沟通,彼此说服、相互理解、达成妥协,就等于进行了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而在百万千万成员的社会,靠什么才能完成既是天文规模且又瞬息万变的个人意志矢量求和?
事实上,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和”,是所有社会成员“相加”在一起的结果,不仅有人的“相加”、物的“相加”,也必然有个人意志的“相加”。然而以往的“相加”只是数量相加,是一种“数量型求和结构”,而不是真正求得社会意志的“矢量型求和结构”。
“数量型求和结构”可以根据求和方向分作两类:
第一类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准,自上而下地统一全民意志,强制个人意志服从“一元化领导”,然后把他们相加成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群众运动等单一的数量;
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的公决或选举,那种求和给了每个公民说“不”的权利,但仍然只能把取向本无限丰富的个人意志,限定在一正一负两种取向中,求和成“是”或“否”、“赞成”或“反对”两种对立的数量。
第二类求和在现实中占的比例相对很小,因为民主社会也不能事事全民公决,大量的日常决策也一样是自上而下地出自当权者,并要求全民在其下求和为单一的数量。

◎矢量求和的操作难度
民主缔造者的理想是让所有社会成员都以独立身份存在,参与并影响社会发展,那相当于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然而面对具体操作的困难,不得不采用投票的简化方式。投票的简化有两种,一是事先提出方案,供全民表态;二是把全民表态限定为“是”或“否”。第一种简化把取向万千的个人意志变成同质的量;第二种简化使得投票结果可以进行统计,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结果。
简化到这一步,操作的障碍解决了,操作成本降到最低,但是不言而喻,求和的实质也就脱离了矢量求和,变成了数量求和。

◎权力意志
上述第一种简化——事先提出方案,显而易见需要另一因素,即方案的来源。出于两个原因:⑴不可能每人各自提自己的方案;⑵要经受所有社会成员选择的方案,已不能是社会成员自身的“小方案”,须是适于社会整体的“大方案”,多数社会成员不具备形成“大方案”的能力,因此只能出自少数特殊社会成员。
如果说投票表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量求和,由少数特殊社会成员事先制定表决方案,则已经是一种在先的自上而下数量求和。除此还有大量不能事事交由表决的日常决策,也必须出自少数特殊的社会成员——即当权者。
当权者行使权力的意志——权力意志——是数量求和的源头,在没有公民投票表决的专制社会更是如此。

4、“数量型求和结构”中的社会意志与权力意志
◎“数量型求和结构”必然是二元结构
权力意志作为在上的一元,提出方案,制定决策,在下的社会意志被动接受,服从听命,对于“数量型求和结构”,这样一种格局是必然的。只要是进行数量求和,就必须分成一上一下的二元才能操作和运转,才能把个人意志从无限丰富的矢量变成简单的数量。
“矢量型求和结构”的主体是社会意志,“数量型求和结构”的主体则是权力意志。前者的求和是自下而上的沟通,后者的求和是自上而下的统治。“数量型求和结构”是二元结构中的权力一元对社会实施沟通的基本方式,而“矢量型求和结构”只有在社会消除二元状态、权力与社会重归一体之后才有可能出现。
权力意志是“数量型求和结构”的核心与灵魂。“数量型求和结构”本质上围绕权力意志形成,是权力意志的产物。权力意志只有借助这种结构,才能完成为社会制定决策的功能。

◎社会意志的判断在“数量型求和结构”中可以自发形成并体现
意志的组成有判断、目标、决定三个部分。社会意志的判断部分可以简化为满意与否的共性问题。对共性问题进行矢量求和比较方便,很大程度相当于数量求和。那么只要存在把社会成员联系起来的社会网络,不管那网络的既定功能是什么,个人意志的满意或是不满意都可以通过那些经济的、政治的、亲属的网道汇集在一起,自发地完成相互之间的求和,形成社会意志的判断。
社会意志的判断不仅可以自发形成,还能自动体现,同样无需依赖专门结构,只凭借社会日常沟通的网络,就能以谣言、舆论、民心等形式体现出来。这是社会意志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并由此决定了社会意志的主动性。

◎社会意志的目标在“数量型求和结构”中只能隐性存在,能否得到体现取决于权力意志是否与其“相碰”
不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因此没有共性,无法通过“数量型求和结构”得到其和,这使得社会意志的目标部分在“数量型求和结构”中只能隐性存在。社会目标的确立离不开显性的纲领、法律等,没有“矢量型求和结构”,纲领、法律等都只能是权力意志的产物,因此在二元社会,社会意志的目标能否体现,取决于权力意志是否正好与社会意志“碰”到一块。
所谓的“碰”有两种——主动的“吻合”和无意的“碰巧”。“吻合”指当权者自觉地追随社会意志,从而能相对准确地把握社会意志,有意识地成为社会意志的代言人与体现者。“碰巧”就没有这种主动性,一个昏君也可能偶然有一些符合社会意志的决策。不过不管是吻合还是碰巧,既然是“碰”,有时碰得上,有时就会碰不上,因此靠这种“碰”,只能使社会意志的目标时断时续地体现。

◎社会意志的决定在“数量型求和结构”中不能形成,社会发展只能被权力意志主导
决定与目标不一样,不可能有隐形的决定。“数量型求和结构”不提供社会意志自发形成决定的可能,社会的决定只能出自权力意志。
决定是权力的基本功能。权力意志掌握了决定权,也就掌握了社会发展,这是权力意志的力量所在。
没有矢量求和的结构,一是社会意志的目标不能成为显性,二是社会意志不能形成决定,而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目标,也不可能不做决定,因而由权力意志充填这个空缺,就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5、社会意志的扭曲

◎社会意志的扭曲
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发生联系的“接口”在于决定部分。如果不牵扯决定,两种意志的判断和目标部分可以分别存在,各自独立,相脱离也互无影响。在“数量型求和结构”中,社会意志只能服从权力意志的决定,如果权力意志的决定迫使社会意志背离自身的目标,二者的不一致就能体现出来,社会意志就会由此产生不满的判断。
权力把握着沟通的程序并垄断强力,具有强制力,使社会成员不得不把“自由意志”变成“非自由意志”。全社会所有个人意志的这种扭曲,经过矢量求和,就是社会意志的扭曲。
在二元结构的社会,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的脱离是一种必然,一致只能是偶然,因此社会只能得到相对的好,同时需要承受绝对的不好——这便是二元结构社会的基本问题。

◎“大矢量”求和
事实上,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集团,每个集团有各自的意志,可类推地称为“集团意志”,是一种“大矢量”。而那些大矢量自身也是二元的,大矢量的指向往往也同样是权力意志、甚至就是独裁者个人意志的指向。其之所以能够形成大矢量是数量求和的结果,以威吓或 “洗脑”消灭个人意志的矢量性质,使其变为“统一意志”的数量,再相加成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群众运动或山头帮派。
不同的大矢量之间也总是通过征服、吞并、招安、收编等力图把对方作为数量“加”进自己的矢量;或者相反,将其作为数量“减”掉——形形色色的民族仇杀、阶级斗争、宗教圣战、思想迫害、大清洗……只是在没有哪一个大矢量有绝对优势加掉对方或减掉对方的时候,才不得不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矢量求和——妥协、制衡、“远交近攻”或“合纵连横”……很明显,在这种大矢量的求和中,数量求和是基础,没有足够的数量,就不能成为大矢量,也不具备参与大矢量求和的实力,只能被其他大矢量加掉或减掉,所以这种机制促使“大矢量”强化自身的“数量型求和结构”。

◎民主社会的“大矢量”
当代民主社会广泛出现的压力团体,正在把以往少数僵硬的大矢量分解为越来越多规模较小方向各异的矢量,使个人意志的表达渠道大大增加。不同集团之间不再是相互消灭的关系,妥协超过了对抗;集团的边界较过去模糊了许多,从非此即彼变为相互重叠;集团内部以求同存异取代了“大一统”,强制的“相加”让位给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这种较有弹性的求和结构作用逐步加强,而民主社会的权力决策也越来越多地出自对社会各种力量的平衡兼顾。
不过这仍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管压力团体最终达到如何多样化,它仍然是比个人意志大大简化的大矢量。压力团体的取向是获得影响力,因此趋向仍然是要扩大自身数量,力争内部一致,因此不能摆脱“数量型求和结构”的本质。


四、权力的滞后——更新、调整与恶果

那么社会意志是否就只能任由权力支配?显露在表层的,世界似乎掌握在当权者手中,社会意志即使体现,靠的也是权力意志与之“相碰”。然而权力意志若真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就免不了与社会意志出现“剪刀差”式的分离,相距越来越远。然而它为何却会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与社会意志“相碰”?说明必然存在着一种制约力量,能够不断把力图为所欲为的权力意志拉回,使其与社会意志“相碰”。

1、社会意志的“反扭力”

个人意志受扭曲,人的本能会同步产生一种力图消除扭曲的“反扭力”。社会意志也存在这种反扭力,那就是社会所有个人意志反扭力的矢量之和。
不同个人意志遭到的扭曲可能千差万别,反扭力却是同质的,从而其矢量求和可以在“数量型求和结构”中完成的。反扭力表现为怠工、拆台、刁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当权者面对社会意志的反扭力,会感到统治不灵,社会离心。
权力意志对社会意志的扭曲越大,反扭力会成正比地加大,积累到一定程度,权力意志便无法承受,从而不得不减小对社会意志的扭曲——权力意志终将与社会意志“相碰”,关键就在这里。

2、权力的压力调整

社会意志的反扭力有两种形式作用于权力意志——一为压力,二为强力。反扭力在“体制内”积蓄待发时,表现为“静态”的压力,若是以“体制外”的形式“动态”释放,就可能演变成强力。强力往往是压力超出极限的后果,是特殊状态,而压力则是日常状态。
压力表现为人心不满,参与“合法”活动的积极性下降,权力体系指挥不灵,舆论抗议,对抗与破坏性行为增加……总之是社会对权力的抵制。任由压力发展,将动摇权力集团的统治;同时社会意志的反扭力使社会活力下降,内耗增加,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对权力集团自身的利益也造成损失,因此权力集团往往会在压力之下主动进行调整,以缓解压力。
另外,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相碰”,也常有权力集团内部斗争的作用。为了争夺权力,不同派别往往打起“为民”旗号,有意识地利用社会意志的压力。尤其是权力集团内的新生人物,更是需要以此弥补自身弱势。他们之所以认为人心向背可以成为武器,就是因为社会意志的压力的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社会意志站在一边的当权者,在权力集团的内斗中也的确往往成为胜者。
以压力促使权力自我调整,可以避免社会动荡和破坏。压力在日常社会结构中就能产生和表达,因此是社会意志制约权力意志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意志反扭力的基本表现形态。尤其今日民主社会可以靠选举更换当权人物,压力几乎成为社会意志制约权力意志的唯一方式。民主社会中所有自下而上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对权力形成压力,从而影响权力意志,使之在权力实施中做出让步。
通过民主社会的实践可以看到,只要给压力以必要的释放渠道,避免其不断积累,社会就可以不受强力的暴虐。而以往,人类却总是周而复始地遭受强力带来的灾难。

3、权力的强力更新

在专制制度下,社会没有对权力进行沟通的渠道,如果当权者昏聩或被佞臣包围,或者不能正确感知社会意志的反扭力,或者是自以为能以镇压解决一切,导致社会意志的压力无从释放,反扭力就会逐步演化成强力,最终以对权力进行更新的方式使社会意志得到体现。
虽然权力的镇压可以在相当长时间扭曲社会意志,但是反扭力也会促使具有“反对派”性质的沟通发展起来,如地下党、起义军等。虽然专制权力垄断强力资源而占有优势,然而代表社会意志的人一旦组织起来,也就具有了自己的强力。社会意志的决定性作用就在于提供追随者——代表社会意志的一方追随者会越来越多,万众归心,反之则是众叛亲离,因此前者最终一定能够推翻后者,完成社会权力的更新。
新的当权者被推上权力宝座之后,社会仍然回到权力意志的统治之下,但是因为社会意志拥戴而上台的新权力意志在初始阶段会与社会意志比较“吻合”,因而此能够使社会意志得到相对充分的体现。
此后一切又从头开始,权力意志逐步脱离社会意志,压力调整和强力更新又进入下一轮循环。
二元结构的社会可以比喻为一台英雄剧,台上光色绚烂,布景华美,灯光聚于当权者,社会只是权力脚下的舞台,然而“英雄”的盛衰昌亡归根结底是由“百姓”决定,社会意志通过对权力意志的压力调整或强力更新,描出自己对历史轨迹的选择。

4、二元结构的必然滞后

尽管压力调整和强力更新对权力意志存在着上述制约关系,但是二元社会的结构决定了只有通过反扭力,社会意志才能穿透与权力意志之间的断裂,对权力进行调整或更新。这种制约因此不可避免会发生滞后:首先反扭力的形成要在社会意志已经受到扭曲之后,也就是已经形成了损害之后,这是“压力产生的滞后”;其次二元社会中压力的反馈既不及时,也不充分,当权者不可能一感受压力就立刻调整,往往要等压力积累到相当程度后才正视,这是“压力作用的滞后”,而这种滞后将使损害继续增加;第三,损害不会随权力做出调整后立即消除,还会延续一定时间,这是“损害消除的滞后”。
以强力方式更新权力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就更大,往往伴随战争,导致社会灾难,“滞后”更为严重。
更糟的还在于,既然二元社会中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的脱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无论是压力调整还是强力更新,都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反复不断地进行,也就是说,上述滞后要经常发生,损害会反复造成,社会也将一次次地尝受恶果和导致后退。


五、小结与提问

社会意志的表达是否只能依靠压力或强力的方式呢?人类难道必须周而复始地遭受损害,才能使社会之车回到正确路线吗?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让社会意志无阻力表达的方法,从而使社会意志时刻都得到充分体现呢?

把前面几节的内容综合起来,可以用下面这样一个框图(图A)表示:


图A

图中u代表输入,y代表反馈。图中“个人意志”框是系统的动力源,“社会发展”是系统目标。
社会的要素有两个,一是组成社会的人,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两个要素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与决定作用分别以u1和u5表示。人都为满足个人意志而努力。每一个努力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发展”,全部社会成员的努力汇集在一起成为u1。“社会发展”的另一输入u5来自沟通。在二元社会中,沟通只能由“权力意志”施加给“社会发展”。
事实上,图A中的局部图B就是目前的二元社会结构,典型地反映出“权


图B

力意志”与“社会意志”相分离。“社会意志”只有通过“权力意志”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而“社会意志”对“权力意志”的制约(u4)又只有通过“压力”或“强力”才能实现。
图B中那根带“?”的连线,就是刚刚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找到使“社会意志”无需通过“压力”和“强力”而与“权力意志”直接沟通的途径,从而可以使“社会意志”实现无阻力的表达?

源自“权力意志”自上而下的输入u5如果对“社会发展”不利,就会与自下而上的输入u1发生矛盾,通过y1反馈给“个人意志”。“个人意志”因此不能满足,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下降。
另外,“权力意志”对社会成员的直接影响,如各层当权人物的决策、奖励惩罚等,以反馈y3表示。“权力意志”扭曲“个人意志”通过两条渠道,一条是间接的(u5-y1),另一条直接的即是y3。
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通过u2汇集为“社会意志”,社会多数成员的个人意志受扭曲,就形成“社会意志”的扭曲,积聚起相应的反扭力,转化成“压力”或“强力”,以u4输入 “权力意志” ,力图迫使“权力意志”进行自我调整,或对其进行更新,从而使“权力意志”对“社会发展”的输入u5与u1的冲突得到缓解。

从图A还可以看出,“权力意志”除了接受来自“社会意志”的输入u4,另有一个输入来自“个人意志”(u3),那表示当权人物对其个人意志满足的追求。在二元社会,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几乎总是促使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相脱离。而当权者的“个人意志”与“权力意志”之间的u3是畅通的,“社会意志”对“权力意志”的输入u4却存在着“强力”和“压力”的阻滞,所以一般来讲,权力意志会更多地被u3决定,u4的作用是滞后的,此为u5为什么容易脱离“社会意志”的直观说明。

y2是“权力意志”从“社会发展”接受的反馈。如果反馈迅速准确,应该能使权力意志认识到u5与u1之间的矛盾,并对u5进行调节,使其与社会发展协调。但此反馈在两种情况下起不到作用,一是权力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照顾社会利益就会损害自身利益;二是如果反馈渠道不通畅或是反馈信息虚假,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出现无调节甚至负调节。

如果我们找到了图中那条带“?”的连线, “社会意志”无需“压力”、“强力”就能直接对“权力意志”的输入,那相当于“权力意志”与“社会意志”成为一体,不再分离为二元,图B的四框也就都合并在“社会意志”中,那样的结构如图C:


图C

图C输入和反馈的路线明确,没有羁绊阻隔,整个结构美观舒展,环节简练,应该是一个消耗最少、效率最高、调节自如,并且最有利于目标的结构。
那么,那条“?”连线如何才能实现呢?

前面说过,沟通结构因为不容沟通而异化为权力,对此反推,如果社会能够对权力进行沟通,权力就会重新回归沟通结构。权力与沟通结构的根本不同在于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把这种颠倒重新颠倒——变自上而下地逐层任命当权者为自下而上地逐层推选“沟通枢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实现这个颠倒的方法,就是下面要讲的“逐层递选制”







下篇:溶解权力

一、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

上篇谈了目前社会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二元结构;二是对个人意志进行数量求和。这两个特点是共生的,只要是二元结构就只能进行数量求和,而改变二元结构,则只有把数量求和变为矢量求和。
对个人意志进行数量求和简单易行,矢量求和是否有可以操作的方法?如果不能操作,仅仅是理论上的描述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能不能找到矢量求和的操作方法,就成为能否改变二元社会结构的关键。
这一节先讨论如何在最基本的单元对个人意志进行矢量求和;下一节再讨论是否能建立包容整个社会的“矢量型求和结构”。

1、对个人意志进行矢量求和的四个条件

其实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有,难的是对社会整体如何进行。矢量求和需要同时具备下面四个条件,迄今从来没有一种社会结构能做到。

◎ 条件一 自下而上求和
矢量求和是先对个体矢量求和,再对和求出更高一级的和,最后求出总和。这样的过程必然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方向相反——自上而下地进行求和,只可能是数量求和。
民主社会有自下而上的求和,但得到只是一正一负两种数量,不是矢量,是因为缺乏下面的条件。

◎ 条件二 经验范围内求和
这一条件是关键——参与矢量求和的个人意志必须处于同一经验范围。
对于个人意志,同一经验范围只有两种:一种是共同生活的范围;另一种是从事同一个“项目”的范围。部落和传统农村可被视为共同生活的范围。随着现代化,那种范围逐渐减少,工作与生活分离,人们参加不同的团体。这时的经验范围就更多地成为“项目”。同一“项目”的参与者们可能在其他方面互不了解,但在“项目”上,他们彼此以经验接触,具有共同的经验范围,他们的个人意志因此可以对那个“项目”进行矢量求和。
从沟通角度可以对经验范围这样定义——能够进行充分直接沟通的范围就是经验范围。经验意味着直接沟通和充分沟通,因此参与沟通的人数必然是有限的。
为什么说经验范围之内的个人意志可以进行矢量求和?他们如何进行矢量求和?最终得到的矢量之和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以下逻辑:
A. 任何人的生活意义都是追求其个人意志的满足;
B. 判断一个生活共同体或一个“项目”优劣对错、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其所有成员个人意志达到满足的最大平均值;
C. 经验范围内的每个成员追求自身意志满足的合力,是推动整个共同体的动力;
D. 在经验范围内,每个成员的目标与决定可以自行确立与实施,而不需要借助间接沟通的枢纽或权力,因此个人意志是完整的矢量,也就具有进行矢量求和的可能;
E. 经验范围可以使个人意志的局限降到最低,这是经验范围最有价值的特点之一。每个成员了解所有情况,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全局的位置。这样的个人意志矢量一般比较准确(并非没有分歧,但分歧更多地是出于立场不同而非局限导致);
F. 一个共同体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立场,存在矛盾和竞争。但是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张力会使共同体达到最佳状态。经验范围内的个人意志矢量求和就是调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过程;
G. 经验范围内竞争与合作可以达成恰到好处的妥协,因为经验范围使每个成员可以把握在“竞争-合作”曲线上自己的最佳点,知道他人的容忍极限和感情投资的长远价值,以及具体的妥协方案、步骤和怎样落实——这就是前面所定义的个人意志矢量。所有成员这种充分知己知彼的求和得到的结果,必能使整体处于最佳状态,所有成员得到好处的平均值也一定最大。这种求和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达到如同数学那样精确的平衡,“讨价还价”就不会终止。
以上所谈未考虑来自经验范围之外的影响。事实上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符合上述定义的经验范围,却不一定能实现矢量求和,原因正在于社会、制度等力量——它们远比经验范围内的因素更有力。这里之所以将外在影响排除,抽象出孤岛式的经验范围,目的是把个人意志矢量求和的原理突出出来。只要承认在没有外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以上逻辑能成立,下面的论证就可以继续进行。

◎ 条件三 不单纯依赖语言
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可以描述为经验范围内全体成员的协商,矢量之和即为协商得出的妥协结果,然而除了一些简单问题,这种求和难以真正进行。所谓的协商需要通过语言,问题恰恰在于语言并不能准确地表达个人意志。人在生活中常有“说不清”的感慨,因此单纯以语言进行协商,正确性不能不受影响。加上生活是连续的,以语言达成的协商却需要相对固定,免不了总是落后于发展。
另外,现实大都有复杂多样的性质,以语言去把握所有细节,会因为语言太多而无法承受,因此必须进行省略与简化。语言学虽然力求这种简化对表达无碍,然而生活是千万事物的集合体,省略和简化也就会集合起来,使语言对生活的偏离随着涵盖面扩展和抽象程度提高越来越大。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难以解决的脱节,语言的简化性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仅以语言沟通无法准确实现个人意志矢量求和。
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只能在“全息沟通”的条件下完成。所谓的“全息沟通”,是把沟通过程置于有前因后果的完整环境之中,把沟通者置于细致入微的共同经验范围之内,沟通除了利用语言,更主要的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默契。
“默契”指不用语言沟通也能心领神会,往往用于形容最佳关系。所谓形成了默契,其实就是人们在无言中求得的彼此意志的矢量之和。生活中通过语言难以达成的协商,常常会有意的或不得已地交给“无言”。所谓的“拖一拖”、“走着瞧”、“自然而然”,最终大都能获得比严密方案更好的解决。
语言不能脱离语境,而最充分的语境是经验范围。经验范围内的语言不是孤立抽象的概念,是有“历史”的,并且是“象形”的。每个词、每句话都蕴涵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背景、心机、差异、暗示、态度……——可将其称为语言的“场”。相比之下,个人意志的矢量特征更多地存在于这种“场”之中,而不是语言能表达的。如果没有这种“场”存在,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就失去了基础,语言也将是不可理喻和远离生活的。

◎ 条件四 需要一个“和载体”
如果只有一对一的关系,相互默契容易实现,然而在多人组成的共同体之中,形成默契却困难得多。理论上,统一的默契可以通过反复整合得到。每个人分别与他人反复沟通、揣测、试探和较量,再对众人进行对比、综合和修正,最后找到把大家统一在一起的位置。在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时,共同体才有统一行动的可能,可想如此整合需要耗神费时的程度,再考虑还需要随情况发展随时调整,即使在经验范围内,整合成本也过于高昂,不可能为实际操作所负担。
为了降低成本,需要把这种排列组合的整合方式简化,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公共的作用点,每个成员直接对那个公共点发生作用,将原本一对多的关系简化成一对一的关系,进行分别整合,最后在那个点上实现整合的综合结果,即是所有成员意志的矢量之和。那个公共点因此可以称作“和载体”。
建议(或草案)是一种形式的“和载体”。一个共同体面对某一件事时,即使只是某个成员提出了一句话的建议,“和载体”就产生了,每个成员就不必分别互动,只需各自对那建议进行判断,表示态度,提出修正补充……在对建议的协商中与他人讨价还价,最终从“草案”到“定稿”,成为在这个问题上所有成员意志的矢量之和。然而以语言产物作为“和载体”避免不了“条件三”中所说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不了整合成本高的问题。一个共同体如果事无巨细都要先提出草案,经过讨论修改,达成共识后再执行,大量的时间精力都会浪费在咬文嚼字的争论上,因此“公共点”不应该是一种语言产物,它必须自身就具有默契能力,才可能弥补语言的缺陷。
世上能够进行默契的事物有什么?——只有人。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经验范围内选出一个人充当“和载体”,让他以“心领神会”去默契地把握众人的整合,然后以其主动决策取代众人的真实整合,同时却能准确地体现众人的真实整合将达到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意志进行矢量求和的操作成本降到可负担的程度,并且避免语言协商导致的时间延误。
人可以成为“和载体”的逻辑是这样的:
A. 只要是能够充分直接沟通的经验范围,“和载体”就可以准确、灵敏地把握每个成员的个人意志;
B. “和载体”充分考虑每个成员的个人意志,相当于在其头脑中以默契方式对所有个人意志进行了整合;
C. 由于经验范围无局限,“和载体”的默契一般不会与准确的矢量之和偏离太远;
D. 即使“和载体”偏离了矢量之和,共同体的成员会与“和载体”进行互动,直至使他回到正确的“和”,互动才会停止;
E. 经验范围无局限和充分沟通的特点,使每个共同体成员对“和载体”偏离矢量之和都能及早发现,促使其修正,从而避免造成实际恶果;
F. 由于“和载体”有默契能力,往往不需要共同体成员的反复互动就能“心领神会”地修正偏离,耗费成本低,时间也短;
G. 除了少量大目标和大决策需要共同体成员与“和载体”进行充分地互动整合,大多数日常事物皆由“和载体”进行决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整合;
H. 即使不进行互动,由于能时刻进行充分直接沟通,“和载体”事实上也等于时刻面临众人的互动,因为只要他出现任何偏离,互动就会随时发生;
I. “和载体”以其主动性及时和有预见地把握发展,自觉调整有关目标和决策,适应新的形势,可以使矢量求和成为一个连续过程。这种连续性不需要全体成员对每一步都推动,只有在“和载体”落后于发展时,其他成员才有参与进来的必要。
上述逻辑的核心在于——尽可能少地使整合真正发生,但保证整合时刻“模拟”地发生,并对“和载体”产生制约。缺少任何一面,个人意志的矢量求和都不能完成。

2、经验范围内选举——“和载体”的产生

具体实现的方法一句话就可概括,即——以经验范围内的选举产生“和载体”。
关于选举,人们已经做了很多,但是以往选举从来没有以“经验范围”进行过限定,大部分选举远超出经验范围。
经验范围的特点是沟通充分,彼此了解,接触方便,选举因此非常简单,竞选、选民登记、投票等那些大规模选举的程序一概不需要,随时可以进行选举。
大规模选举只能允许选举者选择“是”或“否”,矢量的丰富特性因此丧失。而经验范围选举传达的信息量却不受限制。一个人的即使依然是“赞成”或“反对”某人当选,却已经传达了他的完整的个人意志——他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他的判断、要求、目标,以及他指望当选者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在其中。他既可以用语言传达,也可以用非语言的“场”传达。只要是在经验范围内,他的个人意志总是能以矢量形态呈现,而且也一定能准确地传递给其他成员——当然也包括他要选举的人。相对于超经验范围的Yes/No选举,这种选举可以被称为“全息选举”。
“全息选举”使希望当选者清楚地知道他受到赞成或反对的理由,选举者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怎样做才能争取更多赞成而减少反对,他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选举者的个人意志才能当选。这会驱使希望当选的人开展比赛,追求共同体内的平均满意值达到最大程度,那也就是共同体个人意志矢量之和(“集体意志”)的实现。
所以,只要当选者以当选为其个人意志的目标,在面对集体事务时,他的个人意志即不存在,而是把“地盘”让出来承载集体意志,心甘情愿地成为集体的“和载体”。由此便可以做到除选举本身是一次真实整合,其他整合都由当选者在头脑里“模拟”。当选者每做一个决策,事先都清楚共同体中其他人的立场,想象得出讨价还价会怎样进行,每人的底线在哪,能获得相互妥协的平衡点又在哪……他只要在头脑里运转一番,就能近乎精确地得出整合结果。如果模拟的整合存在差距,会被集体成员感觉,并以全息沟通反馈给当选者,促使其进行新一轮模拟,修正差距,如此而向精确的矢量之和不断趋近。这种模拟的整合成本低而效率高,因此以当选者作为“和载体”,以其模拟整合代替真实整合,是实现个人意志矢量求和的最佳出路。
经验范围的“全息选举”和“随时选举”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个奇妙结果——当选者每做任何一个决定(即履行“和载体”的职能),都等于面临一次新的选举。那新的选举并不实际发生,但因为有发生的可能,就会在当选者头脑里模拟地进行,为了避免自己被“随时选举”所罢免,就只能紧密追随集体意志,使自己始终保持成为最精确的“和载体”。 事实上,“随时选举”只是一种可能性,当选者被这种可能性鞭策,时刻自我调整,事事符合集体意志,反而可能很久都不需要发生这种“随时”。


二、逐层递选制

经验范围的人数是有限的,超过限度,沟通就不能充分,经验即无法把握整个范围,而任何社会的人数都远远超过那个限度,怎样才能进行矢量求和呢?那就需要把刚刚说过的方法在不同层次上扩展,形成“矢量求和的结构”。

1、n个班组长

假设经验范围的人数极限是y,n小于y,一个车间有n个班组,每个班组有n个工人,在班组之内可以通过选举“和载体”(班组长)实现个人意志矢量求和,而在车间范围就做不到,因为车间人数(n×n)超过了经验范围的极限人数。以选举为例,假设车间有200人,肯定不能人人相互了解,充分交流,矢量求和所要求的“全息选举”因此不能实现。在那种情况下,仅以数量求和方式选出的当选者是无法成为“和载体”的,因为他不能在头脑里模拟200个成员意志的整合,同时有了经验的隔断,他也有了欺骗集体成员的可能,加上200人难以进行随时选举,无法对其随时制约,传统选举的弊病就都会再现。
班组是经验范围,选出的班组长是“和载体”,从矢量求和的原理看,对n个班组的矢量和(班组长)进行矢量求和,与车间200人的个人意志矢量之和应该完全一样,那么我们就来看n个班组长之间是否满足进行矢量求和的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一目了然,n个班组长由“下”所选,他们再进行矢量求和,向“上”选举,当然是自下而上。
重点谈一谈条件二——n个班组长是否属于同一经验范围?
虽然车间总人数超过了经验范围的人数极限,但是n个班组长却在极限y之下。把管理车间作为一个项目,项目的成员应该就是班组长们。车间的作用是达成班组之间的协调。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各个班组长必须保持交流,进行协商等。不同班组的普通成员可能彼此不相熟,甚至从来无需打交道,班组长之间却必须经常来往,至少在有关车间的“项目”上,他们一定相互熟悉。他们之间的沟通是眼见耳闻、亲身体验的“全息沟通”。他们的交流协商不仅靠语言,更多的是默契。他们之间无疑属于一个共同的经验范围,因此除了符合条件二,也同样符合“不单纯依赖语言”的条件三。
再看条件四。n个班组长之间的矢量求和也同样需要一个“和载体”(车间主任),“和载体”的产生方法也是一样,即在n个班组长的经验范围内选举产生。原理如前述,面对“全息选举”和“随时选举”的约束,车间主任为了满足当选的个人意志,在有关车间的项目上,只能成为n个班组长意志的矢量和。
问题是,在车间一级,每个班组长的意志是否仍然是其班组成员意志的矢量之和?这将决定第二级“和载体”(车间主任)所承载的矢量和到底是车间所有成员意志的矢量和,还是仅仅是n个班组长意志的矢量和。班组长们会不会利用班组成员对车间情况缺乏了解,在车间事务中脱离班组的意志,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
可以相信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
A. 经验范围的选举使班组成员对当选人充分了解,除了他的能力,也包括他的为人,这为当选者的人格提供了保证。
B. 车间对普通班组成员并不完全隔断,一部分经验可以延伸。任何“子母”形式的结构,“子结构”都有向“母结构”延伸经验的能力,因此班组长在车间层次的所作所为,至少在比较重要的事上,并不能完全脱离其班组成员的经验把握。
C. 母子结构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决定了班组长即使能一时隐瞒谋私的行为,但谋私一定有害于班组利益,迟早会通过母子结构之间的因果关联返回班组而被发现。
D. 班组内其他希望当选的人会把眼光尽可能延伸进车间,审视当选者的所作所为,带动班组对车间的经验延伸,这也是当选者不能不随时顾忌的一种鞭策。
所以,在班组(子结构)到车间(母结构)这一层的矢量求和中,子结构的“和载体”(班组长)一定是代表其子结构的集体意志参与求和,而不是以自己个人意志参与求和。那么,由子结构的“和载体”所选出的母结构之“和载体”,所承载的的就是所有子结构的集体意志的矢量之和,也就等于母结构内所有个人意志的矢量之和。


2、矢量求和的结构

把任何一个由选举者和当选者组成的经验范围称作一个“层块”,如甲班组全体成员和他们选出的班组长甲称作“层块甲”,乙班组的全体成员和班组长乙称作“层块乙”……“层块甲”与“层块乙”是属于同一“层”的两个不同的“块”,而车间全体班组长(包括班组长甲和班组长乙)与他们选出的车间主任组成又一个“层块”,是比“层块甲”、“层块乙”高一“层”的“块”,其中的每个班组长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下一层块的当选者,又是上一层块的选举者,是层块之间的重叠部。
矢量求和的结构就以这种“层块”为单元,逐层组合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层块的矢量求和,都和“n个班组长”原理相同,只需把班组长换成车间主任、经理、县长或市长……直到n个省长选举国家元首的最高层块。
随着层次增高,同一层块选举者之间的距离会增加,下含的母子结构层数也会增加,那么高层块的选举者之间是否还能保证共同的经验范围,基层社会成员的意志是否还能影响到高层?对此我们来分析社会的最高层块,如果最高层块不存在问题,中间层块就更无需担心。
n个省长彼此所在的地点至少相距上百公里,见面机会比住在同一村庄的农民少得多,然而省长们的通信手段可以保证他们的随时沟通,重新选举国家元首也一样可以随时进行,甚至比召集一个村的选举还方便,因为电流跨越几百公里的距离肯定快于人腿从村东走到村西。
无疑省长们不会像村里人那样家长里短什么都知道,他们可能除了共商国事以外没有其他接触,不了解对方是否忠于妻子,钓鱼水平是高是低,然而那些方面对治国项目而言并不必要,一旦忠于妻子的问题真成为有关国家之事,以每个省长掌握的资源(如情报人员和经费),想查清那类事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随着层次上升,沟通求和中形而上的思考与协商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经验仍然是根本的,不管到达多高层次,涉及到本层块的矢量求和,都需要经验的直接沟通,这是层块结构的基本属性。选举“和载体”也好,“全息沟通”也好,“和载体”在头脑里模拟矢量求和也好,前面所述的矢量求和全部条件与步骤,对最高层块都完全一样。
一般来讲,“经验的延伸”只对一层之隔的子母结构存在。但是正如我在上期杂志的文章举过的例子:就象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一块压一块,要立起最后一块(最高层块),就必须把前面所有骨牌都立起才有可能。第一块骨牌(最低层块)尽管只有一小部分压在第二块骨牌上,但是后面所有骨牌都等于都被它压住。省长和国家元首的层块与普通社会成员隔了多层,却脱不开最基层的制约,道理就在这里,而且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制约是以多制少,普通百姓只选举头顶一层“和载体”,却能够比以少制多的专制权力对自身意志贯彻得更为彻底,更有保证

3、逐层递选制

下面条文形式的“逐层递选制”只是把“矢量型求和结构”引入实际社会系统的一种模拟,难免晦涩,其中的重要原则后面会逐一解说。

逐层递选制
(一)选举

第一条 1、社会公权组织各级领导人均以n(注)为基数逐层递选,以三分之二之多数当选,任期不限,可随时由选举其的选举人以选举更换;
2、选举人不得选举自己。
第二条 社会各众权组织可自愿采用或不采用逐层递选制。
第三条 1、采用逐层递选制的众权组织可自愿纳入公权组织相应的递选层块参加公权组织递选;
2、众权组织纳入公权组织递选的层次和层块取决于其组织的成员人数及其所在区域,由法律具体规定;
3、纳入公权组织递选的众权组织只能同时具有一个公权选举身份,如其下属组织独立参加公权组织递选,在诀定该众权组织参加公权组织递选的层块时,从其成员总数中减掉该下属组织的成员数;
第四条 1、公民个人可以具有多重逐层递选身份;
2、每个公民至少具有一个纳入公权组织递选的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n是一个范围,由法律确定和调节。确定n的基本原则为:在此范围内所有人皆可实现充分的直接沟通。

(二)权利

第五条 逐层递选的各层块及其领导的下属全体成员构成自治体,拥有上级层块未明确禁止的一切权力和不与上级法律相违反的完全自治。
第六条 各层块的选举人和当选人共同构成其层块及其下属全体成员的立法机构,以三分之二之多数通过法律或法律性决定,以二分之一之多数撤销法律或法律性决定。
第七条 公权组织的立法对属地所有组织和个人(包括未纳入公权组织逐层递选的众权组织和私权组织)有效。下级层块与各类组织通过的法律或法律性决定如与上级法律或法律性决定相违反,上级层块有权予以撤销,必要时予以制裁。
第八条 各层块的当选人为其层块及其下属全体成员的最高行政首脑和法人代表。
第九条 协助行政首脑履行公务的权力委让人、公务人员和职能机构组成人员由本层块行政首脑或其委托人任命。
第十条 各层块的选举人得以二分之一之多数撤销本层块行政首脑的行政决定。
第十一条 司法权属于按法律设置的各级司法官。司法官由逐层递选的相应层块之选举人与当选人以三分之二之多数选举产生,不得由层块的选举人或当选人兼任。司法官任期不限,可随时以选举更换。
第十二条 1、由法律规定设置的各级检察官负责众权组织纳入公权组织逐层递选的运作,保证所有公民皆可参与公权组织的逐层递选,监督下级执行上级法律的状况,并代表公权组织起诉;
2、各级检察官由逐层递选的相应层块之选举人与当选人以三分之二之多数选举,任期不限,可随时以选举更换。
第十三条 公权组织经逐层递选产生的最高层块当选人为主权代表,拥有处理外交关系和指挥武装力量之全权。

(三)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则优先一切法律,凡与本规则相违反的法律、法规、命令、决定及行为一律无效
第十五条 本规则的自由裁量权属于公权组织逐层递选所产生的最高层块。
第十六条 各级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制定其的层块所选举的司法官。


篇幅所限,下面只论及其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社会组织的分类
“公权组织”拥有并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行政,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公共职能,这种角色以往由国家权力组织(政府、立法与司法机构)充当。逐层递选制的公权组织与以往国家权力组织不同,不是一个由官吏组成的少数人组织,而是一个将所有社会成员包括在内的全民组织。
逐层递选制亦不同于当代民主制的全民直接选举。民主制的选举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组织,是由选举行为推举出权力组织,尽管选举与权力有因果关系,但民众仍然是与权力组织分离的,而逐层递选制的公权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全民组织,这就意味着权力与社会成为一体。
逐层递选制中n的设定对实现权力的全民所有意义非常重大。n保证选举都在经验范围内进行,由此使选举发生质变,不再是选出一个代理人,而是使当选者成为“和载体”,是选举者的工具。选举者成为权力的真正控制者和行使者,成为主动一方,而不再是把权力交给他人。
如何以n为基数确定公权组织逐层递选的层序?以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为例,农村有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乡镇,往上是县、地……开始阶段可以就按照同样结构进行逐层递选,等到逐层递选制全面实现以后,再确立合理的n,并调整社会的层序使之符合n的基数。
城市比农村情况复杂,人工作和居住在不同地点,生活也各自独立。逐层递选制要求公权组织必须包纳每个社会成员,而按居住地建立的公权组织有最大的包纳性,可以从社区组织(居民小组,居委会……)的选举做起,逐层延伸到城市区和市的选举。
仅以居住地进行逐层递选存在缺陷,因为家庭仅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另一个重要部分。根据规则第四条“公民以个人身份具有的逐层递选身份不限”,有工作的社会成员在居住地进行逐层递选的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组织进行逐层递选,从而表达他在工作方面的个人意志。
不过除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其余类型的工作组织都不能被当作公权组织,因此不能要求其实行逐层递选制。尤其是所有权属于私人的企业(“私权组织”),其工作人员的性质是受雇佣者,进行逐层递选就等于是对所有者的剥夺,所以规则中不考虑在私权组织中实行逐层递选制,即使对处于公权组织和私权组织之间的“众权组织”,也是根据自愿原则由其自主决定是否实行逐层递选制。但即使是没有加入公权组织逐层递选的私权或众权组织,也都需要接受并服从所在地公权组织制定的法律(第七条)。
所谓“众权组织”,在我看应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公权组织的主要职能是为了管理社会,众权组织则是为生活、生产、信仰、事业等具体功能和具体目标而合作的自治共同体,其所有权属于共同体所有成员。规则第三条规定“采用逐层递选制的众权组织可自愿纳入公权组织相应的递选层块参加公权组织递选”。假设一个属于职工共同持股的食品厂自愿实行逐层递选制,他们可以不和公权组织发生选举方面的联系,然而对企业更有利的可能是把自己纳入公权组织递选,因为可以由此对更广泛的决策发生影响,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益。食品厂如果有五百名职工,人数与居民委员会在一个档次,那么食品厂纳入公权组织逐层递选的层块,就应当是其厂长与所属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起选举社区负责人的层块。
食品厂厂长成为社区层块的选举人和立法人,整个社区的意志求和中就会加上食品厂的矢量,从而使食品厂和社区的关系更为密切。食品厂会照顾社区利益,在环保、就业、交纳公益金等方面给予配合;社区也会在规划、服务、安全等方面为食品厂着想;作为社区“和载体”的社区负责人进入更上一级层块充当选举人和立法人的时候,还会把食品厂的分矢量随着社区意志的矢量和一块带上去。
如果食品厂需要与社区发生的关系不多,而与城市的食品行业更密切,它也可以选择在食品行业加入逐层递选。例如n家食品厂通过逐层递选组成一个联合会,负责协调各厂之间的合作,如统一进料,联合销售,防止不正当竞争等。n个食品厂的厂长选举联合会的负责人。当联合会也决定将自己纳入公权组织的逐层递选时,它的层次可能是与社区平行,联合会的负责人将与社区负责人一道选举区长,在更高的层次为食品行业职工争取利益。
对于食品厂,既纳入社区的公权组织递选,也同时纳入食品行业的递选显然是最有利的,但是规则第四条之3规定:“纳入公权组织递选的众权组织只能同时具有一个公权选举身份,如其下属组织独立参加公权组织递选,在诀定该众权组织参加公权组织递选的层块时,从其成员总数中减掉该下属组织的成员数”。这也就是说,食品厂若参加了所在社区的公权组织递选,它仍然可以参加食品行业的递选,但是在食品联合会也纳入公权组织递选时,要从其拥有的总人数中减掉这个食品厂的职工数,再决定其参加公权组织递选的层块。设立这种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众权组织(尤其是大规模组织)通过重复纳入公权组织递选,不相称地扩大影响力。
当然,这一规定增加了逐层递选的复杂性,统计人数、确定层块、认定当选人、调整变化等一系列技术层面的问题,都由此产生难题。关于这方面,一是人类已进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具备了解决那些难题的技术基础;二是逐层递选只要开始运作,其自动完善的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 n的确定
逐层递选制依据的基数n至为关键。逐层递选制超越其他选举制的核心——所有选举都在经验范围内进行,就是由于有了这个n才能实现。如果没有n的限制,仅有逐层递选的形式是脱不出老一套选举的。当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形式也是逐层递选,就是因为选举基数远超过n,从而使它成为最虚假的选举。
那么如何确定n?规则的解释是:“n是一个范围,由法律确定和调节。确定n的基本原则为:在此范围内所有人皆可实现充分的直接沟通。”
n不能是一个常数,因为逐层递选制的选举结构与社会本身的组织结构是一体,现实生活不可能按照常数进行组织,所以n只能定为一个范围:

x ≤ n ≤ y

x和y为常数,n可以是x与y之间的任何一个整数。确定n的问题这时就成了如何确定x与y。根据前面讨论,已知保证所有人实现充分直接沟通,上限y不能超过保证充分沟通的人数极限。那个极限是多少,以科学方法可以确定,凭生活常识也不难判断。具体数字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和修正。
下限一是因为选举不能一人进行,二是规定了“选举人不得选举自己”(第一条2),二人选举会陷入互选对方的僵局;三是规定“以三分之二之多数”才能当选和通过立法,所以下限最低不能少于三人,这也符合日常社会组织的一般下限。
其实n本身具体是多少现在不需要考虑,实行逐层递选制之初也可以不那么认真,只需按照原来的社会沟通结构和日常组织选举就可以。一旦逐层递选制的原则在全社会确立和实行,恰当的n就会被找到,再通过法律贯彻,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公民的逐层递选身份
规则第四条1规定“公民个人可以具有多重逐层递选身份”,是指公民可以同时在多个实行逐层递选制的组织内充当选举人和当选人。例如某公民是食品厂的普通工人,参加选举班组长;又是居民小组的热心活动者,被邻里选为小组长;还是绿党党员;同时又被选举为全国业余冲浪爱好者组织的负责人。如果食品厂、居民小组、绿党和冲浪组织都实行了逐层递选制,并且都纳入了公权组织的逐层递选序列,那么这位公民就同时具有四个公权组织逐层递选的身份,可以通过四条渠道将自己的意志注入公权组织的矢量求和。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呢?是否会不恰当地扩大逐层递选身份比较多的公民的个人影响?
这正是逐层递选制的一个重要优点。所谓个人意志的矢量不是单一的,人的意志总是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地产生,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意志。多重身份的逐层递选正好符合这种性质,它所提供的多条渠道,能够使个人意志从不同侧面得到立体表达。而一个人通过再多的逐层递选身份表达再多的侧面,也仅仅是他自身个人意志的细化,并不会因此使他的个人意志得到扩大。
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分化为相互分离的领域,以往那种能把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局限于同一范围的“部落”日趋没落,这时仍然把选举限制为单一身份,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当今西方的选举是选举者在纵的方向选举不同层次的官员:镇、市、州、联邦……越选离自己越远,逐层递选制则主要发展公民横向的多重身份选举。这种选举可能没有纵向选举那样轰轰烈烈和冠冕堂皇,却对个人意志的充分体现有更多实际意义与效果,社会意志的最终体现也会远超过纵向选举的效果。
第四条2所规定的“每个公民至少具有一个纳入公权组织递选的身份”主要是针对流动人口,他们无法纳入按居住地建立的公权组织,如果又在不实行逐层递选的企业或团体工作,就会造成他们失去表达个人意志的渠道,他们的利益也难以得到照顾。具体通过什么保证他们都能纳入公权组织的逐层递选,工会还是属地居民组织?可以有多种选择。

◎权力一体化

逐层递选制不采用分权原则。分权的目的在于制衡,当社会是二元结构,社会难以对权力进行沟通和制约,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与腐败,只有在权力结构上下功夫,才设计出分权。那种结构并非天然合理,只是一种不得已,就像让一个人的四肢各自独立、各行其是,即使将配合制衡的关系设计得再精巧,也免不了诸多问题。
逐层递选制使权力与社会溶为一体,消除了二元状态,权力重新回归为沟通结构,被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掌握,制约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随时发生作用,因此分权制衡就不再需要,权力一体化不但不会导致独裁或腐败,还会因此更为合理、高效和灵活。
在逐层递选制中,除去最基层的选举者和最高层的国家首脑,中间层次的任何人都同时属于两个层块,在下一层块是当选者,在上一层块是选举者,每个这种角色的功能有:

•立法:

这里“立法”是广义概念,既可以指国家法律的确立,也可以指一个工厂制定的制度或几个村庄达成的乡约,逐层递选制的任一层块都具有这种“立法”的功能,区别只是高层块的立法较多以精确成文的方式形成,低层块则不用那么正式。
由于“立法”涉及的是“大政方针”,且不似日常行政那样琐碎,因此逐层递选制规定每个层块的所有成员(n个选举人加一个当选人)共同进行立法。(当选人参加立法是为了与上一层块的立法衔接。当选人只有积极参加下一层块的立法,才能在作为上一层块的立法者时,将下一层块的立法意图充分表达,并避免上下层块的立法出现冲突。)高层块和低层块之间的立法关系是:假如低层块隶属于高层块(不管相隔多少层,只要在一“簇”中),则高层块的立法对低层块有效,低层块必须遵守。低层块的立法只有在不违反高层块立法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行政:

为了便于理解,尽管原理不同,这里也将一般性决策行为比喻为“行政”,因此也可以这样表述:在逐层递选制中,各层块的当选人为其层块的行政首长和法人代表,由其进行该层块的日常决策。

•任命:

随着层块上升,属下的“簇”扩大,行政工作量必然增加,仅靠行政首脑一人无法完成,需要有助手或“班子”辅助。实行逐层递选制的社会要求所有公权组织都进行逐层递选,唯有辅助各级首长履行公务的机构保持自上而下的任命。虽然助手也掌握权力,然而从本质上说,这种权力不属于助手。他们掌握的权力只是出自首长的委托,为了保证权力服从委托者,任命是必需的。
但是任命制并不说明公务人员没有选举权,他们同时还有其他身份,通过其他渠道可以有多种参加选举的可能,并通过那些渠道表达他们的个人意志。

•司法

逐层递选制规定各级司法官和检察官由相应的层块进行选举。在低层块,所谓的司法、检察可能仅为日常生活的调节纠纷和监督检查,不一定设专职,上升到一定层次后,才需要设立专职人员处理法律事务。
司法官和检察官是选举产生并且可以更换,他们因此需要服从选举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法权本质上属于选举者,司法官和检察官只是司法权的委让人。不过他们与行政首长的助手又不一样,助手只是行政首长一个人的工具,由行政首脑自行任命,而司法官、检察官则是选举其的层块所有成员的工具,他们服从层块而非服从个人。之所以规定选举司法官和检察官要以层块的三分之二通过,就是为了保证他们相对独立,只要不在重大问题上与层块多数发生冲突,即使是行政首长也无力干涉他们,这一点保证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司法在实践中远比立法复杂。逐层递选制社会的司法制度应该怎样设计,只能留待以后再做讨论。



沟通结构异化为权力,在于以往社会无法解决沟通结构的复杂化,从而导致沟通结构与社会分离,成为私人占有的领地。逐层递选制以经验范围为基本单元构建社会,因此无论是技术或程序、还是骗局和阴谋的复杂,都没有藏身可能,沟通结构的异化也因此失去基础。
权力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时,即使权力意志正好与社会意志相“碰”而使社会意志得到体现,也不能说权力不是私有。逐层递选制使当权者成为“和载体”,只能按集体意志或社会意志行使权力,权力才真正不再私有。
可以看出逐层递选的结构与间接沟通的结构完全一样。在逐层递选制中,权力不再是与社会分离的“固体”,而是被溶解并且被吸收进社会的每个细胞,社会因此不再是二元。
权力一旦回归产生其的基本意义——间接沟通的结构,就不再需要压力或强力对其进行调整更新,因此图A提出的那个“?”,答案就是逐层递选制。有了逐层递选制,图B的四框合进“社会意志”,也就实现了图C描绘的一元社会。
那将是一个任何社会单元都实现自治的社会,同时每个自治体与其他的自治体不断融和,成为更高层次的自治体。社会信息分散于自治体。每个自治体只需通过接口(“和载体”)与外界的联系接受指令或沟通结果,具体怎么做完全由自治体自主,因此大部分信息将是“自生自灭”,消化于自治体内部。如此扩展下去,即使到国家最高层块,面对的也就是n个省的输出输入,绝大部分信息已被层层消化干净。因此不管社会规模怎样增长,信息怎样“爆炸”,都不会使社会的管理能力达到极限。
“小是美好的”看到了人类面临的困境,但如果企图以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方法解决,则只能作为一个精致的观点而不能成为实用的方法。逐层递选制既可以让社会规模无限增长,又使每一个自治体都保持在无信息超载的经验范围,从而使所有自治体都变得一样小,这是从另一角度实现的“小之美好”, 同时也为全人类实现“大同”提供了可能。

国家意志缺失造成买办集团猖獗与国家利益的损失

作者:杨芳洲
统一强化国家意志 全面维护国家利益

一.国家意志与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利益的损失最终都要转嫁给国民承受,因此,国家利益乃全体国民之最大最高公共利益,她只能靠具体落实的国家意志去有效维护。国家之所以要有意志,也正是为维护其利益。国家意志体现为强制执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完备的政府机构职能及监督系统,尽责爱国的政府官员等,及所有这些要素环环相扣有机结合。如国家意志的哪一环节出现断裂缺失,不能使其落实到具体的国家利益领域,则该方面国家利益必受损失。因此,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她需要有行政组织系统和官员对国家利益的忠诚两方面共同维系。(适当的组织管理形式有助于提升官员的责任感。)
不能统一为国家意志的政府部门意志或地方政府意志,因其所维护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同,而常常与国家意志相冲突。因此,国家意志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是任何国家军政大权须集中的合理性所在。(即使民主国家,总统和军队统帅也必须是同一人。)

二.国家意志在安全和法制方面的缺失造成我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损失

所有的国家利益领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国家安全利益乃国家利益之最集中体现,是最高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的损失必导致国家总体及各方面利益的更大损失,如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国家实力(包括软实力)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国家实力的各方面国家利益都是国家总体利益之组成部分,因此,也都是国家安全利益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近代以来的国家间战争都是总体战,它关系到国家实力的各个方面。
自世界进入核武器时代,核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便已具有史无前例的巨大风险,甚至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但恐怖的力量平衡并不能阻止战争得以产生的各种政治经济矛盾的发展,因此各种不流血的战争方式--冷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全面渗透和破坏)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残酷更加激烈。其中美国以思想文化渗透手段成功分裂瓦解前苏联,及以经济战成功制造了俄罗斯1998年的经济灾难,堪称其运用冷战渗透手段彻底打垮了(不可能在军事上被打败的)超级大国的典范。国家间各种冷战手段从来都是结合一起使用的,因此,国家安全问题早已突破了其传统的军事、外交、情报反谍等领域的局限,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致使当今几乎任何社会领域都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不仅由于所有这些社会领域都关系到国家实力的消长,而且由于所有这些社会领域都会是对手冷战渗透的目标。

而我们的改革开放却恰恰在国家最大的安全利益方面缺乏战略家谋国远虑,陶醉于大国实力虚幻的安全感,既在军事领域掉以轻心,以“二十年和平环境”为前提设计改革开放(却忘了和平要靠战争实力来维护);也在非军事领域――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安全防范等诸方面全无戒心,对外部渗透、分裂、颠覆、破坏,缺乏防范意识。以至于九十年代以来不仅外患威胁严重,而且各领域遭严重渗透之恶果也日益表面化。如毒瘤烂于内而溃于外。

对外开放无疑有利于外部渗透,因此防范措施必须相应加强,以适应形势变化。而我却于改革开放之初将国家安全机构从公安部中分离出来,安全部门与社会的联系已基本让位于公安部门。但公安部门又只有社会内部治安的职责,因此,社会各个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就成了基本无人过问的空白地带,国家的安全工作也就没有深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单位而只浮在安全机构这个层面上。相反,对外开放后,不怀好意的潜在敌国在“友好”交往掩饰下全方位的渗透却在我社会内部越来越深入。我们关于国家安全机构的改变完全违背了对外开放对国家安全职能的客观要求,这中间有着巨大的漏洞,无异于对外部渗透敞开国门。

市场经济最重要之条件乃法制环境。并非有益于社会之正道才可挣钱,造假币、坑蒙拐骗、贩毒、贪污、贿赂、抢劫等歪门邪道也能发财。唯以法制手段有效堵住一切靠损害社会谋利之途,社会成员才能在其谋利动机驱使下,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以等价交换方式增进社会利益。否则,无法纪维系之商品经济必为灾祸。而我们的改革开放几乎没有认真考虑建立商品经济所必不可少的法制基础及维系法纪的监督机制。各级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而缺乏法纪和有效监督的对外开放不仅必然产生腐败,而且必然产生内外勾结的腐败,即必然会产生靠出卖国家利益而谋利的买办集团。我之腐败为外部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机会,外部渗透则也充分利用了我之腐败,内部腐败与外部渗透因相互强化而加速发展。法制缺失及国家防渗透机制弱化,此改革开放两大先天漏洞之结合,如二蚁穴能溃千里之堤,导致日后最大麻烦――国家各方面被严重渗透,大批官员被外国势力收买而形成买办势力。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买办集团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从而逐渐使改革开放由中国国家意志为自己的利益所主导的进程演变为外国势力(通过操控买办)所主导的进程。正如美前驻华大使(海军上将)普理赫所说:“美国有力量与时间和中共周旋,并致力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参考消息》2000年4月15日第8版)

我众多官方学术及政策研究机构早就公开接受来自境外的赞助,正是这些(使其境外“投资者 ”满意的)大量理论分析研究为我国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着决策意见。我许多高官、学者的亲属也在(境内外)外资机构担任要职或享受外方为其提供的留学和就业等方面种种优惠。这种变相贿赂从未受到官方禁止。
现我遭严重渗透之膏肓内疾,外溃于社会之表,已呈各领域万千乱象。

三.经济利益的惨痛损失――财富利权外流如割破动脉难以抑止

在被全面渗透的环境中,我经济领域因国家意志严重缺失而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经济安全、尤其金融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硬实力之消长。如此巨大国家利益领域却如无主田园,任他人损毁攫取。
(以下关于我国经济利益的重大损失,在《买办化道路是当前中国的最大威胁》(中篇.中)里有,如看过该文的网友不愿再看可跳过此段,直接看第四部分)

如:银监会2006年1月第2号令自弃经济主权,毫无道理地规定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外资参股,致使金融接轨后,我境内有众多独资外国商业银行,但却无独资的中国商业银行。这是我经济自主权的严重丧失。因此而造成了我与外资的信息不对称――彼知我而我不知彼,使我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对外已单向透明,无密可保;及史无前例的利权外流――仅我一年就因此而流失财富高达1.7万亿人民币 [注1]。
2005年,银监会负责人自弃金融宝贵的一年准备期而提前接轨,使我将在台海危机的关键时刻面临国际金融资本可随时对我金融洗劫的严重局面;现在又自弃银行业开放应相互对等原则,意图再度提高美国等西方银行在我国有银行的股权比例,利其轻松控股。

又如:央行及金融管理部门多年来将我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元资产,支撑了美国财政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却对我资产造成极严重的安全问题(中美关系破裂即遭美政府冻结,及因美元贬值而不断缩水);不仅买美政府债券,不而且还购买了至少上千亿美元的次按抵押债券,损失惨重被套在华尔街。我还因此而丧失了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黄金、石油等储备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并产生出进出口严重失衡而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因素。
而新成立的外汇投资公司又继续将上千亿美元投资美国金融组合产品,而且还要包给外国金融机构经营,我之财富很可能被其用于损害我重大国家利益。
还有:我金融管理层在当前境外投机热钱大量涌入爆炒我股市楼市,获利已丰,及美国次按危机将再度爆发,境外投机热钱将趁机大肆作空股市汇市后大规模撤离,将造成我巨额财富外流并导致经济灾难的严重时刻,却推出了方便外国金融资本投机的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并要取消外汇管制,推出股指期货。尤其可怕的是最近又推出了根本无法监管的新金融衍生品――互换,神不知鬼不觉就可造成巨额财富流失[注2],使我金融及整个经济安全形势危若累卵。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唯一有权进出口黄金的部门――央行,不仅将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入美政府国债,而且还将我宝贵的黄金储备运到美国存放,使我最重要之经济战略储备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黄金因其必取代美元世界货币地位而具有的长期升值趋势早已十分明朗,金价这些年也已狂涨数倍,而央行却将我每年的一、二百吨黄金产量去交换不断贬值的美元。我国的600吨黄金储备还是陈云于1973年指示购入,至今未有增加,甚至2005年的黄金储备还低于2003年。[注3]

再有:我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坏帐损失有很多并非难以追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腐败的经理们利用迅速膨胀的三角债“法不责众”的情况而蓄意侵吞公款中饱私囊。但央行及金融管理层却放弃了追逃巨额坏帐的工作,将原本只要认真追逃就能部份追回的大量坏帐打包,以近乎白送的象征性低价溅卖外商。使外商大发横财而激动不已[注4],却造成我巨额财富外流。(现我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已被西方金融资本紧盯不放,很可能成为我今后又一巨大财富流失源泉。)

对于股市,2001年以来,我们先是以国有股减持这柄悬剑制造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大股灾,使国际金融资本能以最低成本坐底建仓,待掀起大牛市外资热钱赚够离场后,管理层不是采取趁机加快新股上市以推动国企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积极措施健全完善资本市场,而是“为渊趋鱼”,引导资金流向境外(实际上是去支持美元),并且配合国际投机资本再次低位坐底的企图,以政策打压股市。

与外资进入中国的掠夺性相反,我们海外上市的公司却给当地投资者带去了惊人的丰厚回报。当初中国石油公司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四年海外分红累积高达119亿美元。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个公司四年海外分红就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中石油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将净利润的45%左右用于派发股息。仅2005年,中石油就向香港、纽约等股民散掉600.12亿元的真金白银。――见2007-01-16《京华时报》文章《中石油蝉联“亚洲最赚钱企业”》 作者:张艳)
应该强调的是,上述公司的盈利完全是来自对国内消费者的掠夺,要么来自于中国石油资源的涨价、要么来自于国内手机双向收费等高额收费,这实际上是把中国人的钱财收集起来送给外国人。

在对外经济合作及发展建设招投标方面,由于缺乏国家意志的维护,我损失的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利益也十分巨大。

如:我重要经济信息总是对外单向透明,无密可保。以致在对外经济合作及国际市场中总是彼知我而我不知彼,我常因此而受重大损失。

又如:由于我在入世农业谈判中对美让步过大,致使 “四大跨国粮商”(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法国公司)以低价向我倾销巴西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之后在美国施压下,2004年“中国大豆采购团”前往美国“集体采购”,美国乘机操纵市场,大豆期货从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当中国企业的代表们签下了高价进口合同离美后。美方却发布报告:“新的统计数据显示,04/05年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国际大豆价格随即又暴跌50%。中国绝大多数榨油企业因此而破产,四大跨国粮商趁机大规模兼并,从此控制了中国85%以上的加工总量。然后他们就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价收购,致使我大豆种植业濒临被彻底剿灭的厄运,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一半。再现了晚清洋人控制我大宗贸易,压价收购,高价卖出,榨取垄断暴利的历史。[注5]

建国后我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汽、二汽等国企本已具相当技术能力,然而90年代后全部走上合资以市场换技术道路,现已基本丧失自主研发能力,每年向外国合作方支付巨额技术转让费。若无奇瑞、吉利等民族企业崛起,我汽车工业早已彻底沦为受制于外国的低技术装配车间。

早在8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仅用3.5亿元人民币就成功研制出大型客机“运十” (造出三架样机),但仅因缺少3000万元资金就于1985年惨遭人为扼杀。致使我至今每年仍要花费巨资进口大型客机。军队也因此而无自己的大型运输机及以此为平台的加油机和预警机等。(这种状况现正在改变,国家已决心自主研制大飞机。)

铁道部自2004年后,将八种我自主研发可立即实现产业化的国产高速列车机车全部封杀,其中包括最高时速可超过320公里,而研制费仅1.3亿元的 “中华之星” ,“中华之星”悲壮地成了“运十”第二。然后,铁道部一下子引进了日本等国好几百台并不先进的机车,挤掉了民族产业的国内市场。现在我机车制造业都成了合资企业,与汽车一样,都是外国零部件的组装车间。
在青藏铁路机车招标中,铁道部不许国产机车单独投标,而只能作为外国公司的附属参与。于是78台美国通用公司(GE)原装内燃机车中标进口。GE车价格比我国专为青藏铁路研制的“雪域神州”号内燃机车贵一倍多,但无论其功率、性价比还是安全可靠性,GE都远不如“雪域神州”。在累计150万公里的运行过程中,已投入使用的18台GE机车和ITCS控制系统共发生包括制动器失灵、柴油机连杆断、丢车等等重大安全质量问题16个。尽管如此,铁道部却有意对之低调处理。对比他们当年对“中华之星”和“雪域神舟”的苛刻要求,真有天壤之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电力机车工业因买办势力的破坏在国内虽失去大量市场。但多家中国机车厂的产品却能大量出口到国外,并受用户好评。工人们诙谐地说:“不让咱们挣人民币,咱就打出去挣美元。”
目前铁道部又打算以空前规模购买1500台装备“外国芯”的六轴机车,其中一部分还拟整机进口。而目前我国货运机车(包括两万吨重载列车的机车)已经可以国内制造,没有任何必须进口的理由。
除机车外,耗资超过上万亿元的7000公里高铁工程现已陆续上马,主要技术设备铁道部又是严重依赖外国。
外国机车列车及高铁技术系统价格昂贵,因此已经扭亏为盈的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必将又重新陷入亏损的尴尬局面。并因此而形成我财富外流的又一重要失血口。
更为致命的是,铁路及其车辆制造产业事关国家重大安全利益,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存在重大隐患。当国外敌对势力需要时,就可能使我国高速列车、机车和铁路网整个系统陷于瘫痪。[注6]

在核工业领域,我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温气冷堆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安全可靠的第四代核电站。且于2000年12月就已完成10兆瓦实验堆一期工程,2003年1月满功率运行并网发电,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实验电站。但我们却屈从美国压力,花600多亿购买4座美国西屋公司(现由日本东芝控股)的第三代核电站AP1000。AP1000无论是从安全可靠性还是从技术先进程度都不如第四代的我国高温气冷堆,而当时AP1000还只是一个概念,连图纸都还没完成;而我们的高温气冷堆已经是成功运行数年的实验电站。
核电设备是关系国家重大安全利益的战略产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让他国控制其核电技术和设施。日本从未放弃过分裂渗透颠覆瓦解中国的企图,东芝与政府间关系又非常默契。因此,中国选择西屋技术将使中国核电安全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此举除使西屋和东芝获巨利外,据说还可解决5500美国人就业。我们花自己的大价钱买的是日本和美国获巨大利益,而得到却是自己巨大的风险。

在电力、石化等垄断行业的机械产品采购会上,也常常出现招标要求中明确规定只采购国外品牌,而国内机械产品即使价廉物美也照样遭到排斥。

在我们庞大的建筑市场重大项目招标中,几乎把绝大部分建筑设计机会给了外国人,尽管这样做要多支付几倍甚至十几倍设计费用。

甚至在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2006年10月24日联合颁布的《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及附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推荐的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洋品牌,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主要采购品。在公车采购中锁定的是现代、东风标致、雪铁龙、日产、思威、奥迪、宝来、捷达、开迪(Caddy)等外资或合资车型,而代表民族品牌的奇瑞、吉利、中华、红旗等无一上榜;列入复印机、打印机采购清单的,全部是日本品牌;列入水性涂料采购的9家,外国品牌至少占7家。(林治波《政府采购应该向谁倾斜?》)

国家工业基础因缺乏国家意志的维护而遭近乎毁灭性打击

如:骨干国企所支撑的我国工业核心技术系统及其研发能力是国家最具战略价值的经济造血细胞、军工基础和工业技术精华。自从2000年底我撤销了国家所有工业主管部门后,这些与安帮立国生死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就再没有能具体落到实处的国家意志去维护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对这些重大国家利益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只为地方局部利益所苦恼的地方政府意志(毋庸讳言还有买办官员及其身后的外国意志)。
被中央财政以高增值税率转嫁了经济损失因而只顾地方局部利益的地方政府,为解决其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可以卖掉任何抓得着的东西。于是就有人借“国企改制”之名,以“地方利益”这个唯一可在地方首长面前摆到桌面上的“最高准则”为理由,谋取以“地方利益”为精美包装的买办私利及与其结合在一起的外国利益。

然后便出现了外资廉价兼并我骨干国企的狂潮,像:西北轴承、大连电机、锦西化工机械、无锡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齿轮、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武汉锅炉厂、武汉机床厂、鸡西煤矿机械、佳木斯煤矿机械、沈阳凿岩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合肥变压器厂、山工机械、南孚电池、活力28、乐百氏……等等一长串大型骨干国企(其中很多是行业龙头及承担重要军工任务),连同其艰苦奋斗几十年形成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国家的巨大投入及宝贵的立国战略基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及研发机构,在我们自杀性的国企改制政策协助下被外资一个个收入囊中。这一长串企业名单是新中国几十年工业建设自强奋斗的历史结晶,就这么轻而易举统统被对手消灭了。
外商巨头为实现对我产业的垄断,对我实行“三光政策”:把我们的龙头企业兼并掉,技术力量收编掉,民族品牌消灭光[注7]。
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一年半前(2006年7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见丛亚平《利用外资八思》)这还仅是2006年上半年以前的情况,现在外资兼并又有了新的恶性发展。最近居然连军工企业也要“有条件”对外资开放。
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于2007年6月整理了一份《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概况》,长长六、七万字,读来令人心痛,高梁在文中写道:“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所有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这样国家尽管可以拿到税,但宏观调控权力将被架空,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总之,国家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
“西方国家不拒绝国外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但都严守一个底线,就是不允许外方独资、合资企业占据自己产业的主导地位。”[注8] 而我们恰恰是在此关系国家民族重大利益的问题上失去了惟有国家意志才能坚守的底线。
以上这些只是举例说明,实际情况远比这些更严重。

由于在经济领域已形成难以遏止的财富外流,即使我们仍坚持一些外汇管制措施,并不再推出股指和汇市期货,从而避免了国际投机资本的金融洗劫,但如果我们不能恢复并强化久违的国家意志以维护国家利益,严肃法纪,制止住官员卖国造成的财富持续大量外流,我们最终也仍难避免经济崩溃的厄运。

四.经济利益的严重损失集中反映了我各领域国家意志缺失的综合性恶果

我经济领域国家利益所受重大损失,反映了国家意志缺失的严重程度。如此普遍性的严重恶果,显然不会只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各方面国家意志缺失的综合结果。这其中直接反映出众多大员缺乏对国家最起码的忠诚,及其对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冷漠,这显然既有思想文化渗透造成的观念问题,也有利诱威胁收买贿赂等人员渗透问题。但是更严重的是当大量官员卖国时却无上级负责人和机构制止而任其发展,这既有国家机构职能的严重漏洞也有大权在握的高官渎职,除我们工作严重失误外,本应体现我国家意志具体化的机构职能,其严重缺失状态因受益者为冷战敌国,因此不能排除外部政治渗透的原因。

五.意识形态领域国家意志因遭渗透而正在瓦解

我思想文教领域也是遭渗透之重灾区。从大量形形色色奇谈怪论及其文艺作品中可显见其内在目的:即彻底瓦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意识。为此不惜血本深功力图彻底摧毁中华民族根深蒂固之民族自尊心及其道德根基,颠覆我们(崇拜民族英雄憎恶汉奸卖国贼)爱憎分明的是非荣辱观,改变我大一统之国家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引以自豪,及一切可凝聚中国民族精神之事物,都要彻底否定。凡是中国及人类所不齿之见利忘义,龌龊卑鄙,叛国卖祖,甚至乱伦、同性恋、换妻等文化糟粕全在鼓励之列。总之,是要以汉奸买办下流文化来彻底颠覆中国高尚的民族精神文化。
此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卑劣之有计划思想文化渗透,正在产生效果。社会崇拜的内容已被彻底颠覆,从英雄人格品德正义崇拜蜕变为财富虚名崇拜,演艺明星和富翁因此而成青少年偶像。我民族忠奸善恶荣辱是非标准虽还未被彻底颠覆掉,但已造成巨大混乱,汉奸买办言论在公开场合也堂而皇之。大批官员学者厚颜无耻,以卖国依附洋人为荣,以中国人及其民族精神为耻。以至于胡主席亲自提出八荣八耻以正视听,维护健康价值观。
总之,因我思想文教领域国家具体意志缺失,国家利益(软实力)所受损害十分巨大,瓦解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并潜移默化严重侵蚀着一切国家利益领域。如晚清买办文化毒瘤之阴魂再现,其趋势发展下去当更甚于苏联解体,即使无外敌入侵和经济灾难,也足以导致国家因其民族魂魄瓦解而四分五裂。

六.政治外交等国家最重要领域被渗透最为严重

我政治状况及国家机构之设置总是弊端丛生,不利于我而利于居心叵测之国。在内外环境极其险恶的形势下,我们也长期不能形成党政军真正的一元化领导,以统筹安排平战事宜,并协调落实各方面国家意志。而是政出多门,互相挚肘。有人说这是“民主”形成权力制衡。此言谬矣!此非民主,(因其与民权毫不相干,)而是权贵多头政治。
凡集权体制国家,如无外部势力干预,权贵多头政治一般不能长期维持,三架马车总要趋于一架马车。若集权体制中权贵多头政治得以长期维持,则多为外部势力有意助之,以从中渔利。如晚清太后垂帘,如民国军阀割据,皆徒有“集权”虚名,而无集权实效。这恰恰是最糟糕的政治状况,贪官污吏无不托庇于可拒王法之显贵,欺主显贵则为结私党而纳奸腐为其羽翼。此种政治结构向为藏污纳垢,腐败养奸之最好温床。此内奸卖国之天堂,他国谋我之乐园,谈何严明法纪?此秦灭六国政治渗透之首计也。(战,则其有内奸弄权,猛将安能立功?和,则有其买办卖国,何暴利不可得?)
因权贵多头政治非集权体制之常态,而是有外力介入之暂时平衡,因而也是一不稳定政治状态,外国势力既需要权贵互相制衡而无法集权肃政安内御外,又要使其内争不止以乘隙利用。挟洋自重之寡头权贵只顾损国媚外以助其内斗,却不虑覆巢无完卵,大厦将倾不思匡扶加固,却都觊觎此危楼中虎皮交椅。如外人玩偶而贻笑天下,效卖国巨奸而遗臭万年。
我今政治体制多核心之弊,最有利于觊觎之国,岂能无外力有意平衡维系?我国经济早由满足内需为主而演变为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之廉价商品供应国,所挣外汇也大都用于购买美国债券(甚至垃圾债券)以支撑美元。我之政治现状不仅使最高领袖清除腐败之雄心退为“将腐败降至最低限度”之无奈,而且面临外部严峻战争威胁,生死存亡之际,至今仍不能统一思想和步调。大政方针仍沉迷太平世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皆无备战气氛。军事斗争似乎也只是军队一家之事,政府部门不仅无“总体战”之起码配合,而且还搞出许多咄咄怪事。
如:许多担负重要军工任务的骨干国企被外资兼并,很多与战争和国家安全重要相关产业核心技术被敌国控制,扼杀最有希望的民族技术产业而将市场和政府采购巨资资助敌国,以及金融和经济部门内外勾结造成严重财富利权外流,甚至不惜造成自己严重经济灾难而以成千亿美元去挽救美国经济危机等等。
又如:官方传媒在我面临战争威胁之严重时刻,却热播狂炒《色戒》、《集结号》等亵渎英烈否定英雄主义的大片,并在部队官兵中广泛放映。对国家安全利益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我有关部门对外部渗透和汉奸“第五纵队”之破坏更是麻木不仁,至今鲜有官员因卖国而受追究,倒常有民众因爱国而遭杯葛。……
此内政混乱之忧,非但无助攘外,其凶险却丝毫不逊外患。内忧外患,形成我腹背受敌之双剑绝杀。

我外交领域因内政不能有效肃贪除奸,无力自强攘外,而演变为“送礼外交”,“让步外交”。有些政府大员不带大礼(大订单等重要利益)就不出国访问。大有晚清买办外交之风。

七.当务之急应建立高级别国家安全委员会统一强化各方面国家意志

对如此严重之全面渗透恶果,我们无疑应针锋相对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彻底纠正。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可能等各方面措施见效后再去完善国家意志。不可能等思想文教领域培养出爱国官员,及腐败情况彻底解决后再落实官员的爱国心问题。在目前极其险恶的形势下——外有强敌可能军事入侵台海,及对我全面渗透阴谋分裂之强大压力;内有严重腐败导致买办卖国引起财富大量外流,使国家经济安全危若累卵;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对我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严重瓦解及“第五纵队”的分裂破坏活动;此三大危险无论哪一方面不能有效遏制均足以导致亡国,更何况此三大危险并存而互相强化交织发作!
因此,当务之急是成立高规格之强力国家安全委员会,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统管各方面的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问题,既统一国家意志又将其协调具体落实,形成各领域国家机构的配合支持,而不是向目前这样各自为政,互相拆台挚肘。
当前,中央为解决国家意志缺失问题而正在组建大部委,这无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光有国家机构的建立还不足以落实国家意志,若这些大部委高官之爱国心或国家安全意识或责任感淡漠,(甚至以外国利益或全球化为其职责,)则即使有国家机构也仍缺其职能(甚至是负面职能)。
正如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所说,“这些人(指金融买办)有意利用现代金融难以监管的私密性特点,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的金融王国,即便现在中央政府更换掉金融领域的全部行政主管,也撼动不了这个金融王国,对付这个金融王国,除了以色列的摩沙德和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再也找不到其它任何有效办法。”[注9](注:摩沙德和哈马斯皆为强力安全机构。)

因各社会领域都存在国家安全和利益问题,因此,理应有高级别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关注所有方面。既关注解决国家机构职能存在的硬件问题,也考察并解决官员爱国心的问题。(爱国本来就应是所有公职人员首要的从业条件和标准,凡不忠于国家者均不应担任公职,已担任公职者也应解除其职务。这应是国家对公职人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国家利益和意志的具体体现。)
国家最高安全机构的常务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应由被历史证明对国家绝对忠诚,为国家流过血负过伤,且对国家安全有着职业敏感的军人担任。并应由全国人大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监督。

当此国家内忧外患形势严峻之时,惟有以国家最高利益之集中表现――国家安全为纲,方可统一挈领并落实加强各方面国家意志,全面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否则,不能统一为国家意志的政府部门则仍是各自为政的一盘散沙,国家民族则将因其利益丧失殆尽而彻底沉沦。
―――――――――――――――――――――――――――――――
注1:见张宏良《中华民族旷古未有的财富浩劫》。
注2:见张宏良《互换——刺杀中国金融的封喉一剑》。
注3:见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中国的黄金贮备竟然都是1973年买的!》2007年11月15日
注4:2005年,银建国际和花旗集团合作以5.4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华融公司账面值为364.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包,曾被国际投资界传为美谈;美国的摩根斯坦利公司由于内讧,暴料在中国高达900%的投资利润率,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就是闻名于世的打包收购中国不良信贷资产的“华融模式”。
――见《南风窗》《黑石集团:专为中国政府下的蛋?》文章作者:曹建海(社科院工经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
注5:见中华网2007年4月8日置顶文章《被美国绞杀的中国大豆产业》。
注6:以上关于铁道部的内容参见原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局长、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 金履忠《请端正我国高速铁路装备的发展方向》
注7:见李炳炎教授《外资并购与我国产业安全》2007年3月31日 。
注8:高梁:《警惕跨国公司借改制之机吞并我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
注9:同注2。
――――――――――――――――――――――――――――――――


杨芳洲
2008年2月12日

新人新文化的期盼

——读《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韩德强
2001年1月17日

一年多以前,我就从朋友那里听说,有一部厚厚的书稿叫“中原纪实”,写得特别精彩,是上海学者曹锦清的力作。朋友读过手稿的那份得意,说话时的神秘与兴奋,直勾起我一睹为快的期盼。因此,当杨平说这部手稿以《黄河边的中国》为名正式出版,并准备开一次研讨会时,我毫不迟疑地答应参加会议。接到书后,我一口气就看完了。果然名不虚传!
这实际上是一部调查日记。1996年5月起,社会学家曹锦清离开喧嚣繁华的大都市,“只身来到河南,漫游中原大地,沿途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便是这部《黄河边的中国》”。读这部书,就像跟随曹教授走了一路,看了一路,想了一路,谈了一路,对中国农村的现状及前景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思考。在我,这无疑是一种偷懒的社会调查,聊补亲历的不足。然而,作者敏锐的观察,丰富的学识,鞭辟入里的分析,竟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像是长了一双智慧的眼睛。
此书给我最重要的收获有三个。
首先,对中国农村的历史进步与现实生存状况有了较真切的把握。我的家乡是绍兴东浦镇,属于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社会文化变迁》(1995年12月第一版,上海远东出版社)的调查区域。东浦水网密布,人均耕地虽少,但灌溉充分,单产高,自给有余;乡镇企业发达,纺织、皮革、酿酒、建筑四大行业足以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普遍建起二层小楼,用上自来水,日常吃穿用接近城市工人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很显著的。虽然我也知道,这只是沿海地区部分农村的状况,但毕竟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当有人说还有一家子轮流穿裤子外出的农村时,我总觉得这是夸大其词;反过来,当有人把浙北、苏南农村想象成全国农村的普遍情形时,我也觉得是夸大其词。但究竟广大农业地区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呢?曹锦清告诉我们,在黄河边的农村,农民们为现在常年能吃上白馍而满足。因为在解放前,只有拥有三百亩土地的地主才能常年吃上白馍,普通农民只能吃红薯干片与高粱窝窝头,一遇灾荒,连这都吃不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农村依然以红薯为主,小麦为辅。只有改革开放后,才能常年吃上白馍。体现在宏观统计数字上,就是“单位产量在50年内提高了三至五倍,甚至更多”。“可以说我们近5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基本建设,种子的改良,化肥、农药及其他技术的推广,是单产得以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因素。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得我们只占世界耕地的7%的国家,能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P76)但是,一年到头顿顿咸菜就白馍,偶尔能吃上一二次肉,在城市工薪族看来,这也是难以想象的贫困。
二是对城乡关系及农村社会结构有了较清晰的概念。从逻辑上说,由于农业高度分散竞争,在市场中处于弱势,财富必然从农村向城市流动,造成城乡间日益扩大的差距。因此所谓希望工程一类的“善举”大概也就是给城市人提供一个自我安慰的幻觉,并不能解决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但看完此书才知道,农村教育衰落及相应的农民负担沉重等问题绝非只是市场交换的结果,更是政策安排的产物。据曹锦清教授的调查,在农业为主的县,农民负担高达30%-40%是极普遍的现象。这些钱收上来干什么?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是用作“村管小学、乡管初中、县管中学”的教育经费,二是用于县、乡、村三级政权日益膨胀的人员开支和办公经费,三是搞道路、水利等公共建设以及开办乡镇企业等。其中第一项约占到总开支的60%,第二项约占30%,剩下约占10%,三项合计,就将占农业产值的1/3。这就是说,5%的农民负担远远不足以维持日常经费开支。国家一方面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又要“村管小学、乡管初中”,又要维持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这两者根本上是自相矛盾的。当然,近十几年来县乡村三级政权机构和人员急剧膨胀,也是造成行政经费无法压缩的原因。但是基层政权的机构和人员膨胀的动力却仍然来自国家,每年要给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军人安排工作,还要给老干部的子女们安排工作,只好听任机构膨胀了。然而,同为共和国的公民,为什么城市居民可以不负担各级政府和公共设施开支,而农民却需要自己负担呢?有人说农民是生产者,农业税是生产税。问题是,人均一亩土地实际上是农民生存的社会障碍,根本就不能用来发财致富,因此不能据以征税。温铁军先生曾大声质问:“有谁见过向社会保障费收税的?”从根本上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服从同样的税收原则,享受同样的政府服务。城市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农村居民也应该享有社会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免费行政服务,农民居民也应该享有免费行政服务。反过来,城市居民交纳累进个人所得税,农村居民也应以同样的税率交纳累进个人所得税。由此可见,我们目前的税制实际上是劫贫济富,将税收负担加到社会最底层的贫穷人群头上,让农民兄弟白馍就咸菜来支撑城市居民的现代化生活。这是城乡间的制度性不平等。
第三大收获是有机会与作者探讨农村乃至中国的出路。《黄河边的中国》既是一份调查纪录,又是对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制度冲突的深层反思,更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我们民族主体意识的再一次觉醒。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向我们面授机宜:鸦片战争失败后,我们懂得了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甲午战争失败后,我们懂得了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我们懂得了还要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文化;五四运动后,我们懂得了先生总是欺侮学生,走上以俄为师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重新请回“德先生”、“赛先生”,满心希望回归“世界文明大道”,不料这两位先生的当代掌门人却用科学的导弹轰炸中国大使馆,而跨国公司则重新在中国开起了新“洋行”,培植起了新“买办”。历史仿佛又回到了起点,上海滩再度耸立起各国大银行的金字招牌,而广大乡村则在市场和权力的双重盘剥下日益凋敝。这回我们能不能学得聪明一些呢?曹锦清正是抱着这样的希望走进乡村社会的。他痛切地写道:“看来,单纯的赶超战略,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我们应该把注意的重心从‘应该’如何转到‘是怎样的’及‘可能如何’方面来,并重新确立我们的‘应该’——确定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目标。这是一个关涉到我们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的确,穷有穷病,富有富病,与穷病、富病相比,穷而急富之病更为可怕,因为此病可能使自我迷失,结果便是‘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P4)
社会仍然以巨大的惯性在“学步”,在“效颦”。但是,新一轮反思已经拉开序幕。以青年时期感受文革,八十年代钻入“译语世界”,九十年代身居上海心系乡村的经历,曹锦清的思考融会了马克思话语、现代化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话语,达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他的理想或许可以称为平民现代化,他希望现代化能提升绝大多数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他探索在人均一亩耕地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由于这种理想,他突显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精英性和非人道性,因为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伴随着对社会下层的剥夺乃至杀戮,其逻辑在中国的彻底展开必然意味着数亿农民流离失所,意味着大规模的社会战争以至阶级战争。也就是说,是平民立场和中国国情把曹锦清逼上了平民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但是,中外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平民现代化,因此曹先生才会见常人所未见,发常人所未发,也才会遇到前人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他感叹道:“处当今之世,一个不甘落后的民族必须‘向外看’、‘向前看’,然而同时也须‘向内看’、‘向后看’。如此方能确定民族的自我,才能确知‘现处何地’、‘从何处而来’、‘将欲何往’、‘下几步能走多远’这四大问题,否则必然滋生‘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甚至‘拔苗助长’的无限弊病。就我而言‘内外’‘前后’皆一片茫然。孔子言其‘四十而不惑’,我已近50岁,尚处‘大惑’之中,实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在精英现代化者看来,平民现代化无疑又是一个乌托邦,其茫然与悲哀是注定了的。然而,与平民现代化乌托邦相比,精英现代化很可能是中国的一场噩梦。历史正迫使我们进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创新中所遇到的茫然正是我们的思索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想与曹先生探讨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

曹先生痛感,“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深受三害之苦:一是自然灾害,二是地方政府之害,三是市场价格波动之害。”(P252)对于自然灾害,曹先生认为关键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旱涝保收。但是随着公社体制的终止,农民很难组织起来搞水利建设。“冬季是渠进地退,春季是地进渠毁。一条河渠一处开决,即成废渠,何况沿渠农户把它挖得千孔百缺。所以每年的冬季水利建设,徒具形式,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P624)客观上农民需要联合起来搞水利,但主观上谁都想不出力或少出力,谁都想多受益,结果谁都受害。对于市场价格波动之害,曹先生的方案是“建立起一个廉价且有效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将各农户提供的小宗农副产品集中加工与大量销售的体系”。但怎么建呢?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市场而自发地形成。但这一过程十分缓慢,且有可能使农民处于被‘中间商盘剥’的境地。二是通过农户间的各种自愿的联合以解决在各自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共同问题,但农民缺乏平等协商合作的经验与能力,因而无法达到自愿的联合。三是地方政府对原来的职能部门(如农技站、农机站、种子站、水利站、畜牧站、供销社等等)进行改造,使这些‘对上负责’的政府衙门转变成为‘对农户服务’的体系。”第一种途径农民可能受市场盘剥,第二种途径农民可能受权力盘剥,唯一不受盘剥的就只能是自愿联合。对于地方政府之害,曹先生的答案也仍然是农民建立自治组织,增强对政府之害的抵御能力。
因此,在人均一亩耕地的既定约束下,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便成了:“将缺乏自我表达与自我组织的广大村民引导到能够自我表达与自我组织的现代公民之路上去”(P173),这样才能对付三害,使农民生活的能够不断改善,并且有制度保障。
但是,这个核心任务却因“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而显得不切实际。曹先生在书中用大量篇幅评论这一特点:
“中国农民的天然弱点在于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但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因为看不到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或说,村民间的共同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在主观上并不存在。”(P167)“合伙、股份制企业差不多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闹翻,散伙。……合股各方都以为自己干得多,拿得少,甚至怀疑对方暗中搞小动作。先是忍耐,后是争吵翻脸。称兄道弟的朋友,往往成了相互指责的敌人,闹得不欢而散,甚至大动干戈。……这说明我们的农民缺少一种平等协商合作的精神与经验。”(P191-192)
然而,在我看来,“不善合”其实是标准的经济人行为。什么是标准经济人行为?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例如,在“地进渠退”现象中,“地进”是个人得益,“渠退”是公益受损。固然,“渠退”给沿渠农民带来了损失,但损失较大的是那些护渠者,他们既没得到地,也没引到水;毁渠者虽然也没得到水,却多得了地。毁渠的利益是直接的,可控的;护渠的利益则是间接的,对个人来说是不可控的——因为需要其他农民的合作。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双方合作,互不揭发,利益最大,都可以免刑;双方相互揭发,就都得判刑。一方揭发,减刑,另一方不揭发,加刑,则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双方都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推理,则双方会相互揭发,结果是双方损失最大化。这里,两个囚徒既不愚昧,又不缺少平等协商精神,但结果却是最坏的。即使这两个聪明的囚徒事先订立了攻守同盟,也会在审案人员的压力和暗示下争相背叛同盟,揭发对方。这意味着,无论是“地进渠退”,还是合伙制散伙,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博弈导致的必然结果。不是农民不懂得平等合作的重要性,不是农民不懂得长远利益,而是农民都在合作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而导致了每个人利益的最小化。
什么?亚当•斯密不是早就教导我们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吗?我们不是一直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自身利益,就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吗?是的,这是八十年代以来“译语”体系所传播的核心理念。曹先生虽然批评“译语”“只不过是飘浮在广大深厚的传统文化与行为方式之上的点滴浮油而已”,但对“译语”在西方世界的作用则并不怀疑。事实上,当曹先生说“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时,就是以西方社会的利益为纽带的合作机制相观照而得出的结论,而且希望中国农民同样能在认识自身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也就是说,曹先生对于“译语”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接受的,最明显有如下表述:
在西方所谓的“市民社会”内,所有人都从血缘群体内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个人。由血缘关系维持着的等级义务体系分解成为追求各自利益的个人。这些独立且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人,只能通过相互间的契约而结成各种社会合作组织。故而西方社会学家、法学家通常依据梅因的理论,将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核心,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或说人类合作方式的转型。(P233-234)
在这一理念下,农民的缺点就不再是“自私”——因为经济人假定谁都“自私”,而是“愚昧”;改变农村方案就不再是提高农民的认识和道德水平,而是形成一套“利益机制”。
但也许真正成问题的就是这个“利己即利他”的核心理念。事实上,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没有谁比谁更傻,大家都是聪明人。问题是自私的聪明人之间的相互算计(就是译语所谓“博弈”),恰恰会导致“地进渠退”这样的“愚昧”结果。把“自私”当作“愚昧”来批评,这是八十年代译语体系昌盛以来最根本的是非颠倒之一。据此,知识分子可以把农民和工人都当作愚昧的一群来批评,可以自作聪明地来帮助其设计维护长远利益的“利益机制”。同样地,在西方话语中,中国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西方政客和知识分子就有资格来帮助中国人设计“利益机制”。然而,正是在西方的帮助下,中国人的长远利益正在被摧毁。正是在国内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农民的长远利益受到了根本损害。在日常交谈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贬损“中国人如何如何”的高论,仿佛论者自己不是中国人似的,借用王小东的话说,这其实是典型的“逆向种族主义”思维。例如,人们常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变成虫”,批评中国人窝里斗,愚昧,不懂得合作,不懂得长远利益。其实,这正说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无非是三个聪明而自私的中国人博弈的结果落入了“囚徒困境”而已。这个故事本来可以用来批评“利己即利他”的核心理念,但由于这一核心理念被神圣化,结果被批评的就成了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利己就不能达到利他效果呢?显然是中国人愚昧!
然而,一旦把利他因素从人的行为模式中剔除出去,不仅“三个中国人变成虫”,恐怕“三个西方人也是虫”,任何“三个人都成虫”——其实这个道理中国俗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三个和尚没水吃”。有的人可能会设想一个利益机制,比如每人轮值一天。但是不同和尚用水量不一样,和尚也会生病,山路有时好走,有时不好走,付出和收益常常不对称。更何况,有的和尚就想多喝少挑,有意无意地找机会不挑水,鉴别就很困难,更谈不上处罚。如果这样做不受处惩罚,则别的和尚就会效仿,挑水喝水机制就会瓦解。可见,连三个和尚的喝水机制都难以形成利益自动协调机制,一个社会的广泛利益合作就更困难了。
事实上,在任何利益协调机制得以长期运转的地方,都必然存在非经济人因素。《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很好地分析了新教伦理对于资本积累的巨大作用。新教伦理是禁欲主义的,它强调劳动是人的天职,反对占有和享受财富,获得财富的目的是为了给上帝增添荣誉。新教资本家生活勤奋简朴,严肃刻板,有力地促进了资本积累。“此外宗教禁欲主义的力量还给他们提供了有节制的,态度认真,工作异常勤勉的劳动者,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如同对待上帝赐予的毕生目标一般。”[1]这样,由新教徒经营和工作的企业总是更具竞争力,新教徒更多地成为资本家和高级技工。相反,到二十世纪末期,新教伦理固然早已丧失,其他一切伦理资源亦被迅速抛弃,以经济人逻辑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君临天下,纵欲无度成为时代潮流,美英等国各层次的利益协调机制都出现了崩溃迹象。家庭层次,试婚,单亲家庭,一夜夫妻,婚前公证,AA制婚姻等使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稳定的细胞;企业层次,大牌证券公司以企业高级经理和大股东为内应,实施恶意购并,转移生产,拆分业务,裁减员工,公司高级经理与工人的工资差距迅速拉大到数百倍,企业内聚力急剧下降;国家层次,金钱操纵媒体,媒体操纵公众,公众政治冷漠,政客腐败化、表演化,政治整合力下降;国际层次,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提高利率,以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为代价,放纵美元的财富效应发挥作用,使国际金融体系面临全面崩溃威胁。
可见,并非仅是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失去伦理制约后的西方公民同样在变得不善合。如果说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由反思文革而认同道德不可靠论,把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机制上的话,那么经历二十多年的实践后,社会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逻辑几乎主宰一切领域,人们目睹的恰恰是机制的不可靠!事件上,一个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形成、维护和改进都需要利他因素的存在,一旦这些利他因素消失,无论多么完善的机制都将崩溃。道德固然不是万能的,机制同样不是万能的。
二、新合作运动怎样成为可能?

事实上,曹先生也注意到了文化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在思考“以合作始,以散伙终”现象时,他设问:
一个民族的经济理性主义是从何处产生的呢?是先从宗教伦理内产生而后注入到经济活动中去,还是在经济活动的紧迫需要中,通过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成功的漫长探索而逐渐积累与发展出来的呢?(P191-192)
参观关羽庙时,他又在想:
关羽是山西人,这是一回事;晋商势力扩张到哪里,便在哪里建立起会馆与关帝庙合一的机构这又是一回事。关羽地位在明清持续上升,是否与晋商的大力表彰有关呢?那么,晋商为何如此尊信关羽呢?这关系到晋商的组织原则与商业活动的基本精神。如按照韦伯的思路,我们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关羽伦理与晋商的商业精神有何关系呢?
在我看来,中国旧时的工商组织,其原形是“桃园结义”,其维系精神也在一个“义”字。晋商之成在此,其败也在此。我们在考察过的南街村、竹林村此类集体经济组织中,似乎也能看到这种组织原则与精神。……可惜的是,中国的社会学家很少意识到这一点。(P186)
但是,在曹先生看来,晋商也罢,南街村也好,都“并不是各独立个体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代契约组织”,因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昌盛后必将衰落下去。其实,晋商对中国银行、汇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不可能想象这一制度没有严密的规章,而仅仅靠“义”来运作。问题在于,这套制度得以创立和改进,为其中活动的人所尊重,但需要“义”——即利他精神。南街村也不是只有精神,没有制度。事实上,南街村又称中原工贸公司,完全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制度规范接轨,也有董事会,监事会这一套机构,也有CEO(王宏斌本人就是CEO,只不过没有这么叫罢了。他只负责公司战略决策,重大人事安排,以及资本运作),人、财、物、产、供、销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运行规则。精神起什么作用呢?精神使人们不去钻制度的空子,一旦钻空子就会受到严厉制裁,同时则改进制度。制度是死的,环境和人是活的,用死的制度去规范在活的环境中活动的活的人,从哲学上看是永远不可能的。换言之,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必然有空子。在制度和无数人的利己心的斗法面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公司管理的角度看,制度是代表公司产权方利益,人的利己是代表职员的利益。产权方要完善制度来约束职员,实现产权方利益最大化;职员要实现职员利益的最大化。在常常只有一个人的产权方和无数职员的利益较量中,很难想象产权方的利益能在每一个环节、每一时刻都得到保证。同样,在股份合作制中,由于掌握的信息、权力的不对称,在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所谓“平等协商的契约组织”常常成为相互博弈的场所。
还可以追问的是,“平等协商的契约组织”在西方社会中究竟指什么?企业其实并不是平等协商的契约组织,当工人到企业应聘时,一纸用工合同往往并不规定工作内容和报酬,而是要求工人服从企业主的安排和管理。也就是说,用工合同实际上是工人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买给企业主为奴。这当然比终身奴隶好,至少工人还有选择退出的自由。但是如果说平等,则很难谈得上。曹先生同意,工人和老板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在实质上是不平等的。但是由于工作内容、方式、报酬、制度等都是实质性的,因此实质上的不平等必然会促使工人尽可能讨回实质平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不遵守契约。对此,其实曹先生在另一处有过清醒的分析:
黑格尔在其《法哲学》中曾经说过,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一种惊人的力量,把个人从他们自各所属的集体或群体中揪出来,使原集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生疏,并承认他们都是独立自主的人。市场经济把人扯到自身一边来,要求他替它工作,要求他的一切都通过它,并依赖它而活动。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所谓他人与组织,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P144)
当我们把这里的集体或群体理解为遵守一定游戏规则的群体时,则上述分析的逻辑推论便是“市场经济将瓦解一切规则”。
从逻辑上说,由独立而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人所构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社会,正如山林里自由、独立而追求自身利益的虫子、鸟、蛇、鹰,兔子、山羊、狼、狐狸、狮子、老虎构成一个弱肉强食社会一样。所不同的是,人的强弱并不表现为身体的强弱,而是表现所能汲取和支配的资源的多少,即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的高低。弱肉强食则体现为强者汲取弱者的资源(时间,财富,劳动),弱者则只有在被汲取中才能维持生存——即汲取自然资源。由于人的需要的复杂多样,汲取方式也千变万化,由此形成了无限复杂的弱肉强食的社会生物链,而农民恰恰处于这一社会生物链的底端。但是这一社会生物链不仅存在于社会各群体间,还存在于群体内部。因此,一方面承认个人追逐私利所必然导致的弱肉强食法则,另一方面同站到这一法则受害者的立场上,这恐怕是曹先生之所以感到茫然和悲观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核心理念和平民立场发生冲突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洞察则使曹先生有悲观得以缓和。他出庄入佛有年,懂得“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从而深谙文化建设的潜力。在分析了家庭利己主义对村落共同体的瓦解作用后,曹先生指出:
由此可见,处于传统村落文化与市场经济双重制约影响下的行政村,要巩固和发展集体组织与集体经济,必须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一方面反对市场经济中的利己主义对集体内部的侵入,但又充分利用市场;另一方面,反对村落内部的家庭利己主义,同时充分利用村落内存在着的各种伦理资源。(P145)
但这实际上是对“利己即利他”的西方核心理念的放弃。其实,曹先生一直在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不同核心理念间徘徊。从人格上说,曹先生是个典型的东方文化传人,实践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准则,又出庄入佛,淡泊名利,集儒释道三家精华于一身。从理念上说,曹先生又受译语世界的强烈影响,认同人性自私论,认同自私者相互制约促进社会进步论。这对矛盾经常发生冲突,例如当河南的朋友真诚相助时,曹先生是这样感受的:
我在情感上是如此熟悉并珍爱它,然在理智上又如此地怀疑它。我所反对的东西,恰恰是我珍爱的东西。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观察者、研究者,我认定,正是这种来源于村落的“私人关系”阻碍着当代政治、经济、伦理等三种“普遍关系”的发育与成熟,从而使“社会个体”与“公民意识”难以产生。(P249-250)
自身的无私无欲与人性自私论结合,就使曹先生可能站到社会之外来研究社会,其研究和方案设计就会带有强烈的精英色彩:无私的精英设计好完美的制度,普通民众则在制度约束下追逐私利而促进公益。在这一思路支配下,曹先生提出要有一个新的农村合作运动。由于农民“单靠自身的经验与力量,看来无法走向自发的契约联合。这就必须从外部将新的合作组织与原则导入到农村与农民中间去,问题是谁去做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务呢?”(P766)回答是:
“一、一切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尤其关心农村与农民现代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必须从理论上充分认识到承包制下小农重新联合起来的极端重要性。二、中央与各省创办培养农村合作人才的大专院校。三、在农村进行合作试点,用典型来教育农民。四、负责推动农村合作的领导机构,只接受地方财政的资助,但不必接受其行政指令。五、创办一份全国性的合作刊物。六、新合作运动的宗旨是:把小农扶上合作之路,但坚决让他们自己走路。”(P766)
在这里,社会精英设计并导入新的合作组织与原则,大功告成后,精英引身而退,农村社会就能够自动良性运行。
但这一设计必然会遭到来自左右两翼的批评。右翼会认为,这批志愿者干预了社会的自然进程,带有强烈的人为设计特点,有可能演变成新的通向奴役之路。毛泽东不就是从合作社走向人民公社的吗?传统左翼则可能会认为,现在仍然需要阶级分析,农村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形成了新的地主、富农阶级。不同阶级之间是很难合作的。我却以为,新农村合作运动固然有其必要,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如果能够培养出这样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志愿者的话,从逻辑上说就意味着有可能改变社会价值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往前走一步,倡导一种新的精神文化呢?如果没有新的精神文化的支撑,走在合作路上的小农不会再一次分散吗?
由此可见,曹先生对人性从根本上持悲观态度,但这样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农村合作运动的可行性。
三、新人新文化的期盼

为何曹先生自身无私无欲,却认定人性自私不可改变呢?我想,这可能与曹先生所经历的文革有关。他认为:
毛泽东把整个中国当作推行理想的巨大试验场,他发动一系列思想文化的批判运动,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反右斗争,直到“文革”初的横扫四旧与“文革”中的批孔运动,但是否把一切传统的“旧观念、旧习惯”从亿万人民的头脑中清除出去了呢?与一系列批判运动相配套的是一系列的思想教育运动,但冠以“毛泽东思想”的集体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否深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了呢?人脑是否犹如电脑,历史地储入其内的信息可以被“批判”所擦去,且被“教育”所重新输入?以“平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加之“批判与教育”能否最终地消除人性内最顽固的“私己贪欲”与“分别竞胜”之心呢?毛泽东的前半生,在与“阶级敌人”与“民族敌人”作战,他赢了,赢得那样灿烂辉煌;他的后半生,其实是与人作战,与人性中“利欲”与“竞比心”作战,结果他输了。改革开放,究其实质是对人性中的“利欲”与“竞比争胜欲”的默认,市场经济不正是靠着“利欲”与“竞比争胜欲”之两轮而起动、运作的吗?(P140-141)
我完全同意这段精彩的议论,但却并不由此而对人性悲观。我冒昧揣测,曹先生恐怕正是借助文革、借助毛泽东而出庄入佛的吧?毛泽东其实颇得佛教真传。在《纪念白求恩》中有一段著名的议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纯粹的人很像佛——觉者。佛有三个层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毛泽东恐怕是达到了觉行圆满的层次,他不但自觉,更要觉他,普度众生,希望“六亿神州尽舜尧”,而标志着他觉行圆满的抉择恐怕是晚年向自己一手创建的官僚机器开火。虽然此举并不成功,但却绝非凡夫俗子敢想敢为的。
毛泽东十分清楚他的失败。1974年接见丹麦首相时,毛泽东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为什么在别人看来地覆天翻的变化到了毛泽东眼中却成了“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呢?恐怕是因为毛泽东真正要改变的是“人性”。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只换来了所有制的变化,而没有“触及人的灵魂”。文革在主观上希望“触及人的灵魂”,事实上却只“触及人的皮肉”,而在“灵魂”上留下了巨大创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曹先生才会对人性持悲观态度,而这又恰好和译语世界的核心理念,即“人性是自私”相一致。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完全失败。在他身后,冒出来了一批像南街村王宏斌那样敢拍着胸脯跟人比良心的人物,一定意义上也包括像曹先生这样撇开上海的花花世界到农村调查的人物。
在我看来,人性并非是自私的。从根本上说,人性甚至是无私的。什么是人性?从哲学上说,人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性。吃喝拉撒睡是人与动物的共性,新陈代谢是人与植物的共性,由分子、原子构成是人与任何物体的共性。唯有语言、记忆、推理、想象等能力是人的特性。有了这些能力,人才懂得克制,才懂得与他人的关系,才有道德,才能形成理想、信念,所有这些才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一个正常的成人,其生活都是受其理念支配的。一旦他懂得个人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及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利他主义者。所谓“必须从理论上充分认识到承包制下小农重新联合起来的极端重要性”,然后成为“志愿者”,其可能性就建立在人是理性高于感性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以为吃喝拉撒睡是人性时,恰恰是把动物性当成了人性。把动物性、兽性当成人性,这是我们现代文明的核心错误。马克斯•韦伯在结束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就指出了这一问题。他谈到,在现代文明获得最高发展的地方——美国,财富的追求己被剥除了其原有的宗教和伦理涵义,而趋于和纯粹世俗的情欲相关联。因此,“完全可以,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P143)一旦剥离这一核心错误,我们就可以从本质上说,人性是无私的。
普通的中国人可能在其他方面很自私,但对待孩子却相当无私。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只要看着孩子顺顺当当的长大,他们就高兴。这说明他们是为了孩子活着,至于孩子是否孝顺,是否能有回报,这是其次的事情。父母的这种行为并非本能,乃是文化所造就。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孔夫子的教导在发生作用。一般动物绝不可能超出本能范畴去抚养下一代。应该承认,在形塑人性上,宗教(包括儒家规范或称儒教)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曹先生出于人性悲观论,对儒教在改变人性上取得的成绩颇不以为然:“观诸历史,穷则怨望,达则苟且,甚或贪滥者比比皆是。儒者表面上‘以名为教’,其实劝以‘权位、利禄与女色’”。(P323)像范仲淹、文天祥、海瑞、包拯这样的真儒的存在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上,近代史上的康梁谭诸公,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以及鲁迅等文人,虽然批儒反儒,但骨子里都有儒家气质。明清各朝,已经有人以“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了,但统治这个大国的吃皇粮的官员,却只有十几万人,法律和行政制度相当粗放,全凭儒家规范约束官员和社会。如果儒教像今天的某些理论那样完全是作秀,一个朝代恐怕要不了二三十年就该灭亡。要知道,由于利益对抗在各个角落充分发展,机构和分工日益细密,今天一个农业县的县乡村三级政权就有吃皇粮者二三千人。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革之所以不但没有“触及人的灵魂”,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暴露和强化了现实多数人的丑恶,是由于目标与手段的背离造成的。思想问题要靠思想来解决,扣帽子,打棍子,绝不是“触及灵魂”的办法。从根本上说,只有思想文化运动才能够触及灵魂,而且事实上每天人们的灵魂都在被现实的思潮所触动着,变得善良或丑恶。这二十多年来,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号召下,人们的思想不是天天在被触动吗?躲避崇高,向往堕落,是新时代的思想改造运动。这场运动所及,善良等于软弱,诚实等于愚昧,勤劳等于无能,顺应潮流者三天两头忙着“更新观念”。而为这场运动作理论论证的,则正是曹先生也部分认同的亚当•斯密的“利己即利他”论。
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迫切地感到需要有一场高扬理性,高扬人性的新的思想文化运动的必要。在这个意义上,我将赞同和支持曹先生的新农村合作运动学校的主张。在曹先生,或许这是导入新制度的需要,在我,则将是新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渠道之一。而且,我相信,只有配合以强有力的新文化运动,曹先生的新制度才能真正得以导入、维护和巩固。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曹先生低估了南街村、京华公司的意义,低估了王宏斌、刘志华们的意义。刘志华的自述很值得我们注意:
“我从母亲那里继承无私与贤德,她经营着一个家,我管理着一个公司。我是五队乡亲的女儿,是许多人的闺女、姑姑、妹妹、姐姐、姨娘,又是许多人的嫂嫂、婶婶、奶奶。我对每一个角色都得尽职尽责。我的母亲替我养大了三个孩子,支撑了半个家,没有母亲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为五队乡亲做出的无私奉献。我只是延续了母亲的性格,把它升华到一个为集体奉献的高度。村民小组与国有单位不一样,虽说称作公司,但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亲情关系,世世代代都是这方水土长大的,你没法调动谁,也没法开除谁。”(P434)
多么富有哲理,又多么富有人情味!与此对照,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岂不是唯利是图的禽兽吗?这表明,村落社会的人情味一旦被正面引导,完全可能成为新文化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曹先生是有足够认识的。其不足的是,曹先生可能认为,无论是志愿者,还是王宏斌、刘志华,或者不能持久(志愿者功成身退),或者不能推广,因而不具备普遍意义。我却觉得,孔夫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更不是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到的。当然,新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精英,只是新文化的利他主义将从精英扩散至普通人,而普通人的利他主义的增强,又反过来更坚定其信念,从而渐至“六亿神州尽舜尧”。例如在王宏斌的示范和感召下,南街村各级干部以二百五为荣,兢兢业业地为村集体工作,南街村的老少爷们视村里的点滴进步如同自家的进步,关心王宏斌的健康和安全胜过关心自己的儿子,从而在南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际交往新模式。当然,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不能吸取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伦理资源,更没有对世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批判和否定,南街村是否能持续下去仍然有待历史检验。但一个高中生领导的小小村落能够在“举世皆浊”时“唯我独清”,本身就是对“人性自私论”的极好批判。
但是,提倡新人新文化运动,并不意味着新人新文化很快就能形成。我以为,新文化运动与制度设计既是相反相成,又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相反相成,是指新文化运动最终可能会使制度设计变得无足轻重;而对制度设计的强调又会排斥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所立足的是人性中的理性(或神性),而制度设计立足的是人性中的感性(或兽性)。所谓相辅相成,是指新文化运动之初,新人新文化还不多,更需要强调制度设计防范兽性发作;而良好制度的设计、维护更需要新人新文化的积极介入。随着新人新文化运动的进展,制度的重要性可能会逐渐下降,因制度所要防范的恶已经被多数人自身的善所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可以取消,因为还有部分人的恶需要制度来防范。过去有人曾经以为社会主义可以不需要货币交换,不需要会计核算了,“肉烂在锅里”,但是,所有此类试验都一一归于失败。我想,其理由恐怕正是在新人新文化运动尚未深入人心时,就撤掉了制度约束,结果欲速则不达,反成为那些性恶论者嘲弄的笑料。
四、结束语

对《黄河边的中国》的评论最终以讨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结束,似乎是远远地离开了中原大地的现实。这里,实践又再一次回到理论,回到书斋。其实,理论固然离不开实践,但是离开了理论的实践恐怕根本就谈不上实践。猴子在树上跳了几十万年,并没有总结出跳跃理论来,其跳跃水平也并没有什么提高。之所以人的活动被称为实践,是因为人在活动中总包含着对活动的设计、思考,亦即包含着理论。《黄河边的中国》开篇谈两个视点,两个视角,这本身就是关于如何选取理论框架的思考。因而,问题的最终解决恐怕还得在先在理论上形成新的共识。
敬请曹先生指教。也请读者诸公指教。

人性善恶问题是实施宪政的先决问题

--兼答张国堂先生
作者:曾节明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本来是一个理论问题,为何在现在这个迫切需要以实际行动瓦解中共专制流氓暴政的时候提出来?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宪政的理解:不理解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就不能够正确地实施宪政;不理解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就不能理解宪政的必要性,不能理解宪政的必要性,就不可能真诚地实施宪政,不能够真诚地实施宪政,即使建成了宪政体制,也会在一大帮毫无民主素养的黑道枭雄小丑混混的胡闹下,国家政权成为一个闹哄哄、乱糟糟的政治马戏团,不能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张勋、曹锟、张作霖等人又要再现...最终,宪政体制下社会组织松散自由的特点,又很可能为一个类似于共产党那样的组织严密、阴险狠毒的邪教流氓集团所乘,复辟极权政治成功,毛泽东、瞪小瓶、僵贼泯的死魂灵就会再次复活。
所以,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是实施宪政的先决问题,对中国能否建成民主宪政体制至关重要。中共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中共很快就要垮台了,从现在开始,中共政权随时可能崩溃,因为除了暴力外,它赖以统治的基础已经崩塌了,因为人心的转变,中共的暴力基础也在渐渐塌方,中共依然能够镇压人民的任何反抗,却无法镇压自身的庞大躯体。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在中共近六十年的刻意毒害下,非常匮乏现代民主政治素养,而现在对大陆民众全面普及这些知识既没有条件,时间也来不及了,只能抓关键的东西,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开启中国人民智的关键问题。在中共灭亡之前,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理解人性的善恶问题,十分有助于中国顺利转型。
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中国主流文化创始人孔子语焉不详,儒家二号宗师孟子明确声称:人性本善1。但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走的都是一条追求圣王的道路,“天下”产生象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是儒家的一般理想;“天下”由圣明的君主(马克思称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带领,达到类似于共产主义社会的那种“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田同耕...”的“大同”境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儒家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的理想非常相似,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神似和相通,所以共产邪教的毒根在中国这片土壤中滋长非常顺利,中共邪魔现世只二十八年便彻底摧毁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努力成果。
儒家走追求圣王的道路完全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这一判断,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人都可以教化成为圣人,所谓“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所以施以教化,皇帝都可以成为圣人,既然皇帝可以成为圣人,所以就可以把权力统统交给皇帝,让其“圣明”尽可能大地发挥效力,带领举国臣民早日实现“大同社会”;圣人不用监督,也不会做坏事,所以皇帝大抵也用不着监督,所以两千多年来,儒家在制约皇帝权力上束手无策,逼急了也只能“死谏”。
孟子明说人性本善,孔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孔子带头走追求圣王的道路,所以孔子实际上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性作出了判断。虽然儒家的另外一个大师荀子明确声称:“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2,但是儒家信徒中继承荀子这一理念的很少,荀子一派的思想后来也没能成为儒家主流思想。因此,荀子的另类并不能改变儒家主体的理念,更不能改变儒家的实践,儒家主体上对人性的判断是--人性本善。
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儒家的这一对人性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从西汉已降,绝大多数帝王都是些凶残暴虐、荒淫无耻、贪鄙庸碌的家伙,既不“圣”、也不“仁”;而且,随着儒家影响的深入,一个朝代比一个朝代更邪恶,一代皇帝比一代皇帝更邪恶。唐朝比汉朝更专制;宋朝比唐朝更专制;元朝实际上是蒙古征服时期,蒙古人没有接受汉礼制,因此不好作比较;明朝比汉朝、唐朝、宋朝都要专制;清朝实际上是满洲征服时期,“清因明制”,满洲人虽然机关算尽,最终却彻底汉化,因此清朝算得上中国的一个王朝,清朝比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都专制得多,专制到头发、到衣冠,“留头不留发”,强行“剃发易服”,消灭了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优美的汉服,给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造成了深远的伤害。汉朝还产生了汉文帝、汉景帝这样仁厚的君主;唐朝产生了李世民这样的英明之主;宋朝拥有宋太祖赵匡胤这样英明和仁厚兼而有之的皇帝,明清却没能产生一个能够超越文帝、景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好皇帝。满清的代表“康乾盛世”的两个皇帝康熙帝和乾隆帝被满清的“文字狱”和虚假的官史打造成“圣王”,实际上这两个人既不“圣”,也不“仁”,流遍无辜人的血,其德行就连明朝很多皇帝都比不了,更不要比唐宗、宋祖了。康熙帝玄烨确实是个精明果断的征服者,满清政权实际上是在他的指挥下才最终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比起多尔衮来,康熙帝算得上仁慈,但是玄烨的凶残狠毒,就是连朱元璋也逊色三分,吴三桂反清失败后,玄烨不仅夷灭吴三桂的九族,也要夷灭吴三桂部将的九族,抵抗的自然诛杀,投降的马宝一列人更要凌迟;玄烨坚持始于顺治潮的文字狱玄烨,历史学家戴名世写了一本《南山集》,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南明政权的抗清历史,就被玄烨格杀勿论,当然,采取了“宽仁”的做法,将凌迟改为斩首3;玄烨嘴上一再唱要“恩养明太子”,但对朱元璋的“万子万孙”--又蠢又倔的崇祯帝的儿孙们,却刻毒备至,手下得狠狠的。前明四太子朱慈焕已隐姓埋名多年,在山东夹起尾巴做人,年逾七十五,照理说已经没了威胁,仁厚的清圣祖康熙仍然下旨将这个可怜的老农民还有他的六个儿子千刀万剐,从而将崇祯子孙彻底消灭4。这就是清圣祖玄烨“圣明”的真相,至于那个一天不砍汉族读书人脑袋就心理不平衡的清高宗弘历就更不用说了,在他手里,文字狱登峰造极,在位六十年,制造文字狱一百三十多起,和平时期杀人屡万5,业绩远远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弘历尤嫌不够,还要大编《四库全书》以篡改历史,结果“清人修四库而古书亡”,中国人写的《天工开物》、《扬州十日记》直到清末才从日本、朝鲜传入。乾隆帝所为,可以为中共师矣!
非常清楚,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绝大多数是恶棍或小人,即使有李世民、赵匡胤等几个贤明的君主,开明的统治也维持不了两代人,更不用说靠他们事先大同社会了。
可见,儒家追求圣王的道路完全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儒家的思想家没能提出一套行之有效制约君主权力的方案;为什么儒家的思想家没能提出制约君主权力的方案,不是因为他们的脑子不如洛克和孟德斯鸠那样聪明,而实在是因为他们没有朝制约君主权力的方向思考。因为用儒家的眼光来看,制约君主的权力,是严重违背尊卑秩序的行为,是奸贼所为,简直是大逆不道。大儒当中,只有黄宗羲置疑过君主的专制权力6,但是黄宗羲的思想从来没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
儒家之所以没有朝制约君主权力的方向思考,是因为儒家相信人性本善。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对人只要施以教化手段就行了,用不着施以制约手段。儒家的这一基本特点,事实上使自己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君主专制的帮凶和卫道士。东海一枭等先生认为不是儒家巩固了专制,而是专制统治者利用了和强奸了儒家,那么,怎么解释中国的帝王们最终没有选择其他思想派,而单单选中了儒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果儒家本身没有迎合专制统治需要的独到“优势”,专制帝王怎么会对儒家青睐有加?儒家迎合专制统治的特点不难窥破。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意识形态专制方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由汉武帝想出,而是身为大儒的董仲舒主动提出的。儒家主动投合专制帝王需要可见一斑。可以说,在历史当中,儒家迎合了专制--专制选择了儒家--儒家巩固了专制,中国靠自己始终走不出大一统专制王朝治--乱的恶性循环,儒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儒家主导的社会容易“赤化”,却很难转型成为现代民主宪政的社会。韩国、日本的宪政民主体制由美国直接强力改造而成,台湾的民主虽然不是由美国直接建成的,却是在中共武力的严重威胁和美国的巨大压力下成就的,蒋经国主导的民主化转型,颇有些不得已的情态。纵观亚洲其他传统是儒家的社会,无一不匍匐在独裁、专制政权下:中国和北朝鲜不用多说,新加坡为李光耀李家独裁政权统治;缅甸为军政府独裁政权统治;柬埔寨先为波尔布特共产邪教流氓杀人狂集团残暴 蹂躏,又为洪森独裁政权长期统治;老挝和越南至今仍在共产专制统治下。
以上都是明眼可查的事实:儒家和民主法制不易相处,却与专制情投意合。儒家长期是专制的卫道士,现在仍然在某些国家扮演专制卫道士的角色,新加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李光耀一贯以儒家理念治国,他鼓吹的“亚洲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儒家价值观。因为儒家的强大影响,新加坡虽然经济已经非常发达,转型仍然非常困难。
儒家必然会成为专制的卫道士,因为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就必然会走追求圣人(王)的道路;追求圣人(王)的道路就必然是追求人治的道路;追求人治的道路就必然导致专制独裁。
可见,认为人性本善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说“人性本善”是错的?因为每个凡人的生命都是肉身,一切肉身的生命的本性必然是自私的,肉身本能地要获取一定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否则就不能生存;为了生存得更舒适,它还要本能地获取一定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所以一切肉体的生命的活动本能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人的自私性也因之而来。人因为有自私的本性,所以容易做坏事,因为做坏事往往能损人利己,满足自己的肉体欲求;而做好事往往需要损己利人,有碍于肉身的需要。因为凡人都有肉身,所以的本性自私,因为人的本性自私,所以人更容易做坏事,带有很大的罪性,用基督教的话来说:人有原罪。实际上,在人得肉身的那一刻起,人的原罪就已经定了。所以,耶稣会对彼得等门徒说:“你们的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7。”果然,彼得后来在耶稣被捕的时候,因为害怕自己也被捕,居然三次不认主8,尽管此前他一再说自己信仰坚定。认为人性本善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人性是不善的。凡人因为本性自私,私心或者情绪一上来,很容易做坏事。一般情况下,小老百姓做了坏事,只能危害到其他的个别人,但是,掌握权力的人做起坏事来,就能产生普遍的危害,权力越大、危害越大,因此,非要对执掌政权的人的权力进行限制不可。在一个社会中,国家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普通的个人如果私心膨胀,别人可以不服从那个人的自私,能够抵抗,但如果当权者的权力不受限制,谁又能抵抗当权者动用的组织化的国家暴力侵害呢?
宪政的要旨是限制当权者乃至国家政权的权力,因为这些东西是人权和自由的最大敌人。为什么要严格限制当权者权力,正是因为出于对人性不善的防范。所以,人性不善的理念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张国堂先生硬说人性善是实施宪政的基础,却不能提供有力的论证,只是一味强调:宪政给予人们自由权利,因为性本善,给予人们各种自由权利才是正当的。这反映出张国堂对宪政和自由的误解。事实上,宪政是通过限制当权者乃至国家政权的权力来实现对自由和人权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权利也只能在对强权的固定化限制中才能实现,恩赐的自由可以“收放自如”,绝不是真正的自由。并且,《人权宣言》里已经阐明:天赋人权--自由权利是上帝赐予,与生俱来,不可剥夺,不是靠谁赐予才有的。它当然也不是宪政赐予的,而是因为宪政限制了强权,从而使人恢复到了本身就应有的自由权利状态。另一方面,宪政在限制强权的同时,并非容许人为所欲为。正因为人性不善,所以要以法律的手段保障个人享有一个人的自私不服从另一个人的自私的权力,以防损人利己等破坏社会行为。宪政的目的决不是鼓励个人为所欲为,为所欲为是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的后果是无法无天,无法无天的结果是社会崩溃,人人自危,这决不是自由。英国思想家阿克顿说:“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9。”
那么,能不能说“人性本恶呢?”也不能说。因为如果人性本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很多恶人都有恻隐之心;如果人性本恶,就不能解释“良心发现”的现象和恶人的转变;如果人性本恶,必然人人都很难救药,一旦离开监督就会做坏事,但仍然有一些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风亮节、善始善终;如果人性本恶,也无法解释象宋太祖赵匡胤这样“不肯诛杀臣下一人”的仁厚君主,也不能解释在中共这样一个超级邪恶的邪教流氓黑社会团伙中仍然有胡耀邦、赵紫阳这样的富有道德情操和人性光辉高层人物,更不能解释戈尔巴乔夫现象:
因为苏联不存在“老人帮”,戈尔巴乔夫当年大权牢牢在握,也没有内部的政治压力,从一切的利益上的考量,他都应该而且更有条件以像今天中国的胡紧逃这样胡混下去。因为,搞政治民主改革必然会遭到顽固派的拼死反抗、要冒巨大的风险、即使搞成了自己还可能被选下台,但是,戈尔巴乔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他把俄罗斯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利益,置于他个人得失之上。可见戈尔巴乔夫的选择,完全是良心的选择。
虽然世界上流氓独裁政权头子以死不悔改的居多,其中又以瞪小瓶、僵贼泯、胡紧逃为最典型,但是戈尔巴乔夫的出现,却是性恶论无法解释的。
“人性本恶”虽然比“人性本善”更接近真理,但是如果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很容易导致严刑峻法的社会或冷漠的社会。因为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实行人道主义和一切的同情心、慈悲心都没有必要。因为“人性本恶”,所以谁倒霉了都是“罪有应得”,甚至谁死了都是死得好。如果“人性本恶”,那么人就很难教化,只能越来越依靠严刑峻法防止不良行为,这就会造成一个法律条文越来越繁琐的、严刑峻法的社会。现在美国社会有点把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极端化的味道,即越来越认同“人性本恶”,所以现在美国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原子化的个人主义盛行、教化起的作用越来越小,美国的法律已经很繁琐了,现在还要继续繁琐。
那么,人的本性究竟是善是恶呢?李洪志先生作了最准确的阐述。李洪志先生指出:人性本善,和宇宙的性质一样,是真、善、忍。这不是跟儒家的谬见一样了吗?完全不一样,李洪志先生指的人性是人起源时的性质,李先生指出:人这种生命起源于宇宙当中,宇宙的性质是真、善、忍,所以,人的本性也是真、善、忍的。人产生之后,起先并没有住在地球上,并没有肉身。宇宙中有很多层空间,人开始是住在某个很高层次的空间里,后来因为魔鬼的诱惑,一些人守持不住自己的心性,犯了罪,就掉到低一层次的空间,又在较低层次的空间守不住心性,又掉到更低一层次的空间...这么一直往下掉,就掉到地球上来了10......从大觉者李洪志先生的阐述中可见,人是带着罪性来到地球的,这和基督教的原罪说神奇的一致,来到地球之后,人因为有了肉身,私欲更重,更加软弱,更容易犯罪,也因此而更加痛苦。但是,地球上的人因为其生命起源于宇宙,仍然带有宇宙的真、善、忍的性质,除非其被魔鬼完全控制。这具体表现为: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坏人都有良知。
由上可见,李洪志先生讲的人性本善,并非指堕落于地球上的、有肉身的凡人的人性本善。而儒家讲的人性本善决不是指人的本源(在宇宙中诞生的人)性本善,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从来没有说人诞生于宇宙,孔子也没有智慧和悟性知道人起源于宇宙的真象,孔子看到人为父母所生的表面现象,就误认为人的生命得之于父母,所以他拼命地号召人们孝敬父母,以致到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不可违背的地步,人应该无原则的服从父母,这个传统使得中国人的父母带上了专制者的色彩。孔子本人“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神”11,这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态度,因为一个真正尊敬神的人不可能对神避而远之,行为最能表明人的态度,孔子口称敬重神,却对神避而远之,并且对神避而不谈(“不语怪力神”),只能表明他对神的敬重是虚伪的。虽然不能以此判断孔子是无神论者,但是可以判断他对神的信心是很不坚定的。
明确声称人性本善的孟子也从来没有说人起源宇宙,孟子的行为和孔子一样,“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神”,因此,可以断定,儒家声称的人性本善,是指地球上有肉身的人性本善,当然是错误的。
张国堂先生硬说儒家和基督教没有矛盾12,却又无法解释儒家和基督教之间存在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巨大矛盾:儒家尊(圣)人为大和基督教尊上帝为大的矛盾;张国堂先生硬说孔子编著的《四书》、《五经》是上帝赐给中国人的《旧约》13,却又解释不出像孔子这样一个对上帝避而远之、谈都不愿谈的注重世俗和现世的人怎么会受到上帝的悦纳,从而受到圣灵的启发呢?当然,曾经敌视基督的人也可能为上帝所用,保罗就是一个,但是保罗在受到圣灵感动以后完全顺服了上帝和耶稣,怎么却没见孔子在写了《四书》、《五经》之后改变“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呢?
张国堂先生以“否定儒家会否定中华民族”、会打击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为由,反对批判儒家糟粕14,这是政客的巧伪手段,而不是一种讲求真理的态度,我实在告诉您:儒家不等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也并不是只有儒家;批判儒家的糟粕也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儒家;一个民族的自尊如果是建立在对缪知陋习的捍卫上,这个民族将决不可能有真正的自尊,必将蒙受奇耻大辱;中国民族如果不愿揪出儒家中的糟粕,就如同全盘毁弃传统一样,必将继续在劫难中打滚!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人在宇宙中诞生时性本善,居住在地球上的肉身的人罪性深重;又由于人源自宇宙,所以,肉身的人人性虽恶,却仍保留了宇宙的真、善、忍本性。所以,肉身的人性既恶又善;肉身人性既不是本恶,也不是本善;肉身的人更容易作恶,却又存有良知。
由这个结论,又可以归纳出以下的行动参考指南:
一,人可以教化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存有良知。即使在当前
中共邪教流氓集团的头子当中,也只有僵贼泯、罗干等极少数人天良丧尽、不可救药,绝大多数人可以转变,尤其在利害关头。所以应该尽力争取促成中共头子转变,和平解体中共,因为和平解体中共,中华民族为进步付出的代价就最少。另一方面,由于肉身的人罪性深重,所以单靠教化很难促成中共头子顺应历史潮流,还必须辅以制裁的手段,如退党运动、讲真相、舆论攻势、全球追诉等等,中国的异议组织和团体现在正在做这些事情,其中法轮功做得最好、最充分。如果这些手段还不够,就必须着手进行政变、兵变的准备...中共头目们大多数人虽然良知未泯,但这些人更看重的是利害关系,在教化(晓之以理)和制裁威胁(晓之以利害关系)的两手作用下,他们顽抗意志很可能瓦解。
二,中国必须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以能够有效限制当权者和国家政权的权力。但是中国又决不能模仿美国的总统制,因为中国的国情和民情都非常特殊:中国太大、人口太多、资源又非常贫乏,经过中共近六十年的邪教流氓统治,生态恶化、道德崩坏,整个民族没有凝聚力;中国人没有宗教传统,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自古就有“天下皇帝轮流坐”的混账思想,经过中共的邪恶统治,中国人头脑中的官本位因子更是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现在的中国人更是家家想出皇帝、人人想当总统,黑道枭雄暗流汹涌。江西农民胡德斌,现在只是流亡丹麦的一个政治难民,无序无统,对民运事业基本没有贡献,居然公然自称是“中华正国”的皇帝;张国堂先生在著书立言上有些成就,但在组党活动中尚没有什么建树,就迫不及待地就任“中国共和党总书记”,自称“真命天子”,这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家家想出皇帝”的黑道枭雄传统。
因为中国这样的国情民情,中国绝不能再乱,乱则不可收拾,乱则黑道枭雄满天飞,弄不好会《黄祸》成真,社会崩溃、国家解体。而且,中国人的本性,决定了中国人宁可忍受专制奴役,也决不愿接受像当前伊拉克这样绑架暗杀不断、恐怖爆炸遍地的自由民主,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民”也。如果新建立的民主体制不能有效制止混乱,中国的专制独裁势力就很容易复辟成功。
中国绝不能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因为中美国情民情差别巨大,中国转型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和秩序,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不能够保障中国的稳定和秩序。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都失败了,伊拉克从2003年开始模仿美国的政体,结果全国大乱,现在仍然没有安定。伊拉克实际上现在仍没有自由,因为英国人阿克顿说:“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
所以,中国在建设宪政的时候,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民情出发,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民主政治体制。我以为,陈泱潮先生提出的新五权虚君民主建国方案,是迄今为止最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方案,它是既能够保障宪政,又能够有效的保持稳定的方案15。
三,新的国家必须把因拆撤中共庞大的党棍系统、“国保”“610”、“武警部队”等法西斯流氓体系而节省的庞大开支用于中国人的最基本福利保障,由国家保障每个失业的人有口饭吃、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色情业也必须合法化、规范化。因为人的肉体的软弱性,决定了人在最基本的本能不能满足和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最容易犯罪,所谓的“温饱知廉耻,饥寒起盗心”,而且,由人的本能而迸发的犯罪的能量最为猛烈、动机最为强烈。所以,在人民的福利较微薄的国家,必然社会秩序较乱、犯罪率较高,即便这个国家的经济高度发达也无济于事,美国就是一个例子,美国的犯罪率在西方国家中向来较高,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福利在西方国家中较微薄,人民压力较大的缘故。
目前的中共国犯罪非常猖獗、礼崩乐坏,就是因为中共以身做贼,人民的福利根本就没有保障,贫富差距空前悬殊的缘故,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中国必将成为全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国家。现在东北和广东已经成为黑社会的天堂,再这样下去,整个中国就会成为全世界黑社会的最大的天堂。
中国的转型,秩序和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中国决不能模仿美国的分配模式。中国应该借鉴北欧模式,现在北欧国家的社会治安状况在全世界是最好的,这主要是因为北欧国家的福利非常好,人民没有犯罪的动力。北欧国家的人口很少,资源丰富,中国当然没有条件照搬北欧模式,但是应该力所能及的走这条路,因为“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这种分配模式最能维持秩序。
四,国家必须在充分保障宗教自由的基础上大力地资助宗教。因为人性在恶的同时,保留了宇宙的真、善、忍特性,但是,很多人的人性中的这些善性都被执著心(又称私欲,人性中的恶的动机)蒙蔽了,如何彰显人的善性?这就必须清理人性中的恶,以达到返本归真。但是,人性中的恶与本能联系在一起,人的本能的危害决不可能靠压抑消除,只能依靠道解消除;要道解人性中的恶,不能依靠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不能依靠邓小平的发展经济、也不能依靠民主斗士的口号,而只能通过对宗教的阪依和信仰修炼。
前文已经谈到,人性因为有善的一面,所以人是可以救药的,而救世的根本在于救人;救人的根本在于救心,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担当起救心的大任。另一方面,因宪政而来的法治本身不是目的,依法惩处人的最终目的是没有人因犯法而受惩处,即社会的和谐,法治本身是一种威慑工具,并不具有救心的作用,“法不责众”,因此单靠法治并不能达成一个社会的公义、和谐、安定的理想状态。但是在宗教的帮助下就可以达成这种状态。现在一些小而闭塞的佛教国家,如不丹、锡金,秩序很好,民风淳厚;芬兰因为犯人太少,监狱几乎不要看守,犯人也几乎没有逃跑的动机。
鉴于宗教的重要和中国宗教传统的薄弱,国家应该出钱资助法轮功、佛教、基督教、道教,作为教育资金的一部分,因为这些宗教和信仰组织非常健康。但是国家在出钱资助的同时,绝不能干预这些宗教的事务,否则就违反了宗教自由的原则。另外,国家绝不能制定所谓“反邪教法”,因为该法很容易被滥用而危害宗教自由。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邪教,在宗教信仰组织当中,只有煽动暴力和仇恨,或者鼓动人们服从损害生命和健康陋习的宗教信仰才是邪教。法轮功、佛教、基督教、道教都没有煽动暴力和仇恨,也没有鼓动人们服从损害生命和健康陋习,因此,法轮功、佛教、基督教、道教都不是邪教,共产党疯狂的煽动暴力和仇恨,因此,共产党才是名副其实的邪教。国家不应该裁定某某宗教信仰是邪教,但是,国家却可以通过制裁邪教具体的行为达到制裁邪教的目的。
现在看来,人类的乌托邦理想国是决不可能通过血淋淋的斗争达成,也决不可能通过物欲横流的“发展经济”达成,而倒有可能在宗教、政治、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
曾节明 最后定稿于星期五 2006年6月2(注:索引将在正式出版时附上)

朱鎔基说这么大的瞎话为那般?

作者:古镜
    2001年12月20日下午3点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到95年秋季大丰收,每年供过于求,所以这一段通货膨胀给我们教训是深刻的。从95年后,粮食富裕了,人心稳定了。
    2002年在***总理会见中外记者会上说:因为中国现在的粮食已经供过于求,农产品越来越多,种什么什么多。价格上不去,农民的收入也就增加不起来。
    现在粮食库存有五千亿斤,我可以开仓济贫
2003年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中国经济论坛***说, 1995年的时候,国家面临严重的水灾和旱灾,粮食一度告急,政府动用了储备粮,很快稳定了粮食市场。这几年来,尽管也遇到了一些自然灾害,但粮食依然丰收。朱**欣慰地告诉大家,现在粮食多得 不得了,仓库里放都放不下。
    ==============================
    下面的报道,所叙述的粮食减产时间,正是***夸耀粮食大丰收,多的可以开仓放粮,多的吃不了的时候。
    
    中国粮产量跌至危险水平
    ● 于泽远(北京) 2003.1.10
      中国粮食问题专家昨天警告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五年大幅下降,导致粮食库存锐减,粮食生产“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因此,粮食产量今年必须增加。
      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昨天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主题报告会上指出,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5123亿公斤,但此后连年下降,去年粮食产量仅为4307亿公斤。而过去5年中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峻。
      1998年中国人均粮食411公斤,但去年人均粮食降到了333公斤,只相当于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过去5年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的下降速度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中国自1949年以来经历过两次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第一次是1959年到1961年,也就是官方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由于缺粮造成大批民众饿死。
      而1998年以来,粮食产量经历了第二次下降。李振声强调,这次下降的幅度比第一次还大。
      但第二次下降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引起饥荒,这是因为两次下降期间人均粮食拥有粮差别很大。1960年第一次下降期间,中国人均粮食只有217公斤,加上工业和播种用粮,粮食肯定不够吃,饥荒自然不可避免。
      李振声说,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从1960年代的200多公斤,到1980年代的300多公斤,再到1998年的400多公斤,用30多年的时间才迈上了两个台阶。但过去五年,“却一下子回到20多年前,整整退回了一个台阶,这必须引起各方的认真思考和认真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一名学者指出,自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中国高层认为已经过了粮食生产关,甚至公开表示,就是连续发生几年大的灾害,中国也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粮食产量的上升导致粮价下跌,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很多地区劝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主要内容就是不种粮食,改种蔬菜或果树等经济效益更好的农产品。
      而高层对粮食问题的乐观估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长期坚持的“以粮为纲”的观念。很多地区大肆侵占农田建设“经济开发区”,还有一些地区盲目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导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锐减。
      李振声说,粮食连年亏损意味着连年消耗粮食库存。去年粮食亏损达到创记录的500亿公斤,导致库存大幅减少。尽管从市面上看,粮食供应仍然充足,但粮食库存“已经到了不能再挖的地步”。
      他强调,中国今年必须增加粮食产量,遏制粮食持续减产的势头。粮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绝对不能大意。
      中国高层已经意识到粮食产量不足所孕育的危机。今年年初,zgzf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通过种粮增加收入。
    
    红色警报:中国粮食产量跌至危险水平
      中国粮食问题专家昨天警告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五年大幅下降,导致粮食库存锐减,粮食生产“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因此,粮食产量今年必须增加。   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昨天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主题报告会上指出,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5123亿公斤,但此后连年下降,去年粮食产量仅为4307亿公斤。而过去5年中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峻。   1998年中国人均粮食411公斤,但去年人均粮食降到了333公斤,只相当于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过去5年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的下降速度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中国自1949年以来经历过两次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第一次是1959年到1961年,也就是官方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由于缺粮造成大批民众饿死。   而1998年以来,粮食产量经历了第二次下降。李振声强调,这次下降的幅度比第一次还大。   但第二次下降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引起饥荒,这是因为两次下降期间人均粮食拥有粮差别很大。1960年第一次下降期间,中国人均粮食只有217公斤,加上工业和播种用粮,粮食肯定不够吃,饥荒自然不可避免。   李振声说,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从1960年代的200多公斤,到1980年代的300多公斤,再到1998年的400多公斤,用30多年的时间才迈上了两个台阶。但过去五年,“却一下子回到20多年前,整整退回了一个台阶,这必须引起各方的认真思考和认真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一名学者指出,自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中国高层认为已经过了粮食生产关,甚至公开表示,就是连续发生几年大的灾害,中国也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粮食产量的上升导致粮价下跌,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很多地区劝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主要内容就是不种粮食,改种蔬菜或果树等经济效益更好的农产品。   而高层对粮食问题的乐观估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长期坚持的“以粮为纲”的观念。很多地区大肆侵占农田建设“经济开发区”,还有一些地区盲目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导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锐减。   李振声说,粮食连年亏损意味着连年消耗粮食库存。去年粮食亏损达到创记录的500亿公斤,导致库存大幅减少。尽管从市面上看,粮食供应仍然充足,但粮食库存“已经到了不能再挖的地步”。   他强调,中国今年必须增加粮食产量,遏制粮食持续减产的势头。粮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绝对不能大意。   中国高层已经意识到粮食产量不足所孕育的危机。今年年初,zgzf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通过种粮增加收入。2004-5-8 11:30:31 来自:南京粮网
    =======================================
    下面的资料是,朱一方面喊着粮食多的吃不了,一方面还在接受国际粮食援助
    
    现在粮食减产倒退了20年,国际粮食援助也停止了。
    
    致使胡温上台不得不面对--重大考验(温总理自己说的)
    
    时间:2005年04月03日03:51  来源:京华时报
    
    
      本报讯 (记者张瑾)联合国下属的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前日发布新闻公报称,世界粮食计划署从明年起将完全停止对中国的粮食援助。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道格拉斯昨天就此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捐赠的最后一批价值720万美元的43450吨加拿大小麦,将于4月7日运抵深圳,用于甘肃、广西、宁夏和山西等4个内陆省份的扶贫项目。
    
    这批援助是世界粮食计划署今年对中国的最后一批粮食援助,从明年开始,世界粮食计划署将完全停止对中国长达25年之久的粮食援助。
      对话•道格拉斯
      停止援助不是突然决定
      记者:感觉世界粮食计划署停止对华粮食援助的决定有些突然,是这样吗?
      道格拉斯:停止对华粮食援助并非一个突然的决定,更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决定,而是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政府通过协商之后达成的共识,这一决定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经被双方确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全文)
    ...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粮食连年减产,物价上涨的趋势比较明显。这些问题
    必须妥善解决,这对我们政府是一次新的重大考验。
对连年丰收的言论,仅仅过了一个来月,温总理就戳破了谎言,言称:这是一次重大考验,并投资100亿,来拯救农业。
当谎言败露后,又称被一个管粮食的给骗了,也真够不知道寒碜的,这么大的干部,被骗一次,两次,竟然被骗了三年。幸亏暴露得早,及时地将他赶下了台。否则后果还不知道会怎样,在晚了恐怕100亿也无济于事了。
    
  
***说粮食多的吃不了,原来世界粮食署作后盾,他下台后,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新华网重庆2月14日电 (记者周婷玉、朱薇)春天的来临催促着民政部门春荒救济工作加快脚步。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14日在2006年全国救灾救济工作会议上透露,根据对各地上报数据审核评估,今年春荒期间约有7343万人因灾生活需要救济。
农业部称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态势将长期存在
《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规划》从目标、战略、重点、分区定位等方面,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了总体谋划。
昨天,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就此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
  记者:据了解,2004年至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累计增产1000亿斤以上,今年还将继续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已得到了快速恢复。在此背景下,为什么还要编制《规划》?
  张宝文:今年也将是个丰收年,实现粮食生产连续3年丰收。不过,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日本的1/10;三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
  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农业部组织编制了《规划》,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紧急关注郑恩宠律师

作者:孔强(第六封公开信)

从去年8月24号到08年2月13号上海国保曾以偷税犯罪嫌疑人为名,一共给郑恩宠开了19张传唤证。郑恩宠表示:“你开1百张,开一千张才好哪。我就让全世界看看当今中国谁拿的传唤证最多”。

今年2月16号上午10多半,上海维权律师郑恩宠正准备上街买报纸,遭到7、8个上海国保的暴力殴打。遭暴打后,郑恩宠感到头脑发晕,血压升高,他向记者表示,从现在开始绝食抗议上海警方的野蛮行径。

我觉得郑先生的作法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他生存在上海市有前总书记江泽民的外甥、吴志明管辖的公检法的管制,的确也是无能为力,我急需发出我的第六封公开信:

一、如果中国需要真正的和谐和发展进步,就必须实行民主改革,真正做到权力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用,否则,我们的社会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中国的利益可以用一个生日蛋糕做个比喻,十多年以前是人人都咬一口,江泽民执政的十多年把这个生日蛋糕给彻底分开了,你吃你的,我吃我的,谁也别管谁的事情,这就是产生了利益集团,但是都是太子党、太子爷们把持,老百姓只有有限的土地,还一直被这些太子党和太子爷们所侵吞、挥霍,执政党并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恰恰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到了脑后,所以,也就出现了失地农民、失业下岗职工、出现了生活没有着落的人群,随之而来的就是上访和信访人群,也就出现了郑恩宠律师等等维权人士,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现实问题,郑恩宠是这个体制的产物,即便是他不跳出来,也会有别的律师跳出来。

听说郑恩宠律师的事情与问题,温家宝总理也做过专门的批示,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得到处理和解决哪!?

这不仅仅是一个郑恩宠律师的事情,这是一个党内运行机制出了问题,而且是否面临瘫痪呢,不能不使大家有所顾虑和怀疑。

遇到事情与问题时,总书记和总理亲自出马到达第一现场是没有用的,这样子下来累死总书记和总理都没有用,都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建全的运行机制,使政令能够畅通无阻才是根本。

我们一定要在党内、政府内、机制内永远保证政令和命令的畅通,能使其上传下达,并切实落到实处,加大监管和监督检查,对事不对人的处理和清查不落实的根本原因,一并追究责任人的行事和法律责任。否则,我们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太平盛世!

二、做人做事情要真实可信,处理和解决问题要彻底,不留后遗症,要一杆子捅到底。比如郑恩宠律师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已经批示了,那就要检查落实情况,有个反馈信息才是,中央不能就这么对待一个对全社会、全中国都有过突出贡献的人,应该说郑恩宠律师是反腐英雄,国家功臣,得到这样的下场只能让人看我们执政者的笑话。

反腐倡廉要一反到底,绝不能只反平民百姓而不反皇亲国戚,我们更要遵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要有个因果报应,不能让好人受气,恶人得意!

三、我们的社会现在已经是州官放火,百姓不能点灯的时代,而且情况非常的紧急,需要急速解决。

我非常的坚信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完全有能力、收拾甚至于是彻底铲除这些个利益集团的。

请不要回避问题和矛盾,我们的人民群众早已经等不急了,我们形势也真的等不急了啊!

谁说胡锦涛能接位是江泽民让位的结果?邓小平确实维护了江泽民核心的地位,但邓小平更隔代指定了胡锦涛,世人皆知,王瑞林就是见证人。小平同志之所以这样处理,分明就是对你江泽民的政治投机心态不放心,为了保证改革百年大计不会被你江泽民半途而废而专门做出的紧急决策,否则邓公有什么必要搞隔代指定。而且你江泽民处处防范胡锦涛,锦涛同志接班时,总参、总政、公安、国安、公检法、书记处、组织部、宣传部、中办、中央党校、中央警卫局等等党政军要害部门都是你的江氏人马,几乎完全架空了接班的胡锦涛,你好厉害啊!要不是全体人民、全体党员、全体老干部,还有国际社会给你压力,你江泽民至今还会赖在军委主席的位子上不走。所以从道义上讲胡锦涛不必对江泽民感恩带德,政治上不必对江泽民负责!

所以如果中央不对陈良宇、吴志明作出党纪国法处理,中央哪里还有威信而言,各地方都可以随便造反。

再说了我们虽然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江泽民、江家帮和上海帮的身上,可是我们胡总毕竟执政也两界了,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负起责任了,再这样推辞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了啊!!!


我们山东省的领导同志是绝对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的,我希望郑恩宠律师来我这儿躲避一段时间,等待吴志明离开上海再回上海市,并且请求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紧急救助郑恩宠律师。谢谢大家!!


中华申正网站:站长:孔强


2007年2月17日

联系电话:0537-4985159

手机:15963062157

专访郭飞雄妻张青纪念212

作者:张敏
* 张青七致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公开信发表 *

狱中郭飞雄的妻子张青于她的第14个绝食抗议日致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先生、温家宝先生、习近平先生、李克强先生的公开信(七)2月13日在自由亚洲电台首发。

* 郭飞雄和郭飞雄案简介 *

郭飞雄本名杨茂东,曾经参与广东太石村维权活动和营救维权律师高智晟。2006年9月14日被以“涉嫌非法经营罪”拘押,后被以同样涉嫌罪名起诉,涉案是被捕之前五年出版的揭露沈阳官场腐败的杂志《沈阳政坛地震》。此事几年前已经处理过,并罚没十万元人民币。郭飞雄会见律师陈述在看守所遭到包括电警棍电击男性生殖器的酷刑逼供。
去年11月14日(周三),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郭飞雄有期徒刑五年,罚款四万元人民币。张青从这一天起,每周三在家中绝食抗议一天。 12月13日郭飞雄被转到广东梅州监狱服刑,在监狱里再遭凌虐,开始一百天绝食。
郭飞雄的儿子因官方干预,无法入小学读书,张青的银行帐户被冻结。

* 前六封公开信没有回音,再写信,纪念‘2.12’ *

张青从2007年8月14日到2008年1月25日,先后六次发表致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公开信。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第七封信发表当天,张青接受专访。

问:“您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写这第七封信?”
答:“这封信是在昨天(2月12日)和今天(绝食抗议日)写的,内容主要是写‘2 。12’――2007年2月12日这一天。。。郭飞雄‘非法经营罪’案一直是没有直接有效证据的非法控告,案子之所以拖了十五个月时间,最后给他判罪定下来,关键点就是在2月12日。这就是我说的‘纪念2 。12 ’”。

* 张青:‘2。12’是郭飞雄案关节口 *

张青说:“2007年2月12日这一天在沈阳,警方办案人用非常严酷、野蛮的法西斯式的身体摧残,来对付郭飞雄。把手反放在背后,然后吊起来,靠反着的肩关节承受全身重量。这样几乎是把手臂卸下来的那种(刑),是非常难(忍受)的。到后面是更加羞辱人的,使用高压电警棍电击生殖器。
他这个案子能够走下去的关节口,就是这么一天。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刑讯逼供以后,他们得到了所需要的所谓‘证据’。。。唯一以口供作为证据的案子,才能在法庭审判和最后判刑,就是因为这一天。在法庭上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那就是,在法庭上真正的指证他非法经营罪唯一的‘证据’,就是他自己――政府部门用高压电警棍直接电击生殖器的情况下逼迫他自己证明自己有罪。”

* 张青:不能被淡忘的“2 。12”*

张青:“‘2 。12 ’这一天,对于这个案子,对于郭飞雄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日子。对于我们家庭来讲,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日子。同时也包括中国政府,他在2月12日用了这么一个丑恶的恶行来制造这个冤案。我作为家人,这件事情、这一天根本就不能被我淡忘,不能淡忘。”

* 张青:“2 。13”郭飞雄试图自杀*

主持人:“律师接受采访时谈到,郭飞雄2月12日遭受酷刑后试图自杀。。。”
张青:“郭飞雄2月13日自杀的事情,是我2007年5月28日和郭飞雄的律师胡啸,还有另外一位岳(音)律师一起去广州市第三看守所,律师见他的时候,他跟胡啸律师说的。
胡啸律师跟我讲到这一点时,我非常非常震惊,因为我知道郭飞雄这个人非常坚强、是性格非常稳定的人,他从来不会想到要自杀这回事,我真的是非常了解他。所以听说有这样的事我很奇怪,不能理解。问为什么,律师才跟我讲,在2月12日遭受到用高压电警棍电击生殖器这种酷刑。在这样情况下,第二天,他才往玻璃门上撞,这个玻璃门没有撞碎,是钢化玻璃。但是头撞了个大包,几个月后律师见他的时候,包已经消了。
他之所以撞玻璃,是因为以前也是在沈阳辽宁省看守所,他们把他和死刑犯关押在一起,其中有一个非常残暴的死刑犯,当时要挖郭飞雄的眼睛。在这种非常紧急的情况下,郭飞雄用手上的一本书砸碎了旁边的玻璃,他也是一种自卫。”

问:“‘自卫’,就是引起看守人员注意?”
答:“是的。砸碎玻璃声响很大,‘管教’很快就来了,这件事就有人介入了。胡啸律师也说到这一点。2月13日郭飞雄以为所在地方的玻璃也是能碎的。”

* 张青:两度“过年关”*

张青:“一年后的2月12日,我又想起这件事情,我是昨天(2月2日)起草开始写这封公开信。主要是进一步讲清楚这件案子――这是一个冤案,同时也向中国政府要求无罪释放郭飞雄。”
张青这封信写于中国春节公共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说,信中讲到“年关”。

张青:“去年和今年对于我们来讲都叫‘过年关’。
去年‘2。12 ’郭飞雄在沈阳的时候,也是要过年这阵子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郭飞雄处于生死边缘;今年过年,因为郭飞雄到梅州监狱后,遭受到进一步的虐待、被剥夺权利,包括强制他作长时间身体根本承受不了的体力劳动,他就开始了一百天的绝食。
他从2007年12月13日开始绝食,到现在已经是六十一天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梅州监狱今年元月份就说对他实行‘严管’,不许我去见他。现在他的情况究竟怎么样,身体状况怎样,我根本无从知道。而就以前的经验来讲,他们并不以人道方式对待人。所以我现在对他的处境非常担忧。这也是我写这封信的原因之一。”

* 郭飞雄狱中家信 *

张青:“元月22日我去梅州监狱看郭飞雄,当时监狱方说不给我见他。我问,说是‘严管’了,‘严管’期间就不给家人见。我问为什么‘严管’,他也不告诉我理由,甚至说‘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严管,告诉你你也不知道’这完全不象话。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实行‘严管’,他在里面绝食的细节,身体的状况,外界一点都不知道。”

问:“自从郭飞雄到梅州监狱后,你收到他几封信?”
答:“我收到过两封信。一封是2007年12月18日,也就是他被打的那一天,他写了非常简短的信,叫我去梅州监狱见他,第二封信就是在‘严管’前,落款的日期是2008年1月10日。
他说这是第三封信,有第二封信,是在元月2日发出来的,第二封信我没有收到。他在第二封信里跟我讲到他需要的一些书籍、生活用品之类的东西。”

问:“郭飞雄的第三封信您方便在这里读一下吗?”
答:“方便。

‘ 张青:你好!

  元月二日的信你收到没有?这是我写给你的第三封信。
我估计你春节前会来探访我一次,这样我就可以过一愉快之年了。按梅州监狱规定,只有星期二才是家属会见日,且每月只能一次。路上能坐火车最好,注意安全。
上次请你帮买的物品和书籍对我很重要,切莫忘记:“0.38晨光中性替芯”笔芯100支,浅蓝格书写纸20本,飞利浦剃须刀一个(用干电池的,100元以下);书:《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二、三》,《黑格尔历史哲学》,梯利《西方哲学史》(罗素的不要),最新版本的《中国哲学史》,《黄宗羲明儒学案》。
请务必买到,尤其是前几种。
遇事要冷静,不要与我姐争论,我已去信劝她了。
西西要上初中了,你可把重点放在两个孩子的教育上。
你自己可坚持每日锻炼,忙碌和劳累不是锻炼。每日得有一小计划,知道自己一天该做哪几件事。
听说用半斤到一斤的小鱼加青菜,用瓦罐熬2-3小时,给小孩吃,有利于小孩健脑长身体,如无小鱼,可用一斤以下的河鱼替代。能每周一次,最好。
上次说过,我现在主要研究学习方法,有心得即与你交流,争取每日有1%的进展。兹附上《论语》、《增广》精华。
以后可在信中多谈此类生活、学习具体事。

  杨茂东

  2008年1月10日上午’

信里说‘我估计你春节前会来探视我一次,这样我就可以过一愉快之年了’。这句话我当时一看就觉得很难受。因为收到信是在元月25、26日左右,我刚刚从监狱那里回来不久、得知不许见的情况下收到这封信。”

* 张青:为奥运专门说好的,我们就该把“垃圾”咽下去吗?*

也正好在元月22日,我看报纸上说,这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上的讲话说‘要加强宣传,展现光明的一面’,‘对外界的负性报道’要怎么样。。。

我在今天发表的致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信中讲到‘国家考虑国家的形象,要在奥运全球聚焦的时候,给外界一个好的印象,要展现好一点的形象,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我们这些受苦受难的人,完全是被酷刑制造冤案。
我们这些受苦受难的人,包括胡佳和胡佳的妻子女儿,抓他的时候,他女儿出生才一个多月,她妻子是刚刚生孩子的产妇,在身体弱,体力还没恢复过来的状态下。。。
像这样的一些人,包括失学的我儿子。。。失学的儿童、晒不着太阳的婴儿、盲人法律工作者陈光诚,以及其他所有因坚守信仰而在黑暗的牢房里正在受苦受难的这些人该怎么办呢?
你是可以‘要国家形象’专门说好的,我们这些人就该忍气吞声,把这些“垃圾”都给咽下去吗?”

* 重申郭飞雄的绝食呼吁 *

张青:“我在信最后重申郭飞雄的绝食呼吁:
第一:要求中国政府保障政治犯、良心犯、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受迫害者的读书、学习的权利,改善他们在监狱中的条件。
第二:要求中国政府在奥运前,释放政治犯、良心犯、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者。
第三:呼吁中国政府允许历年来流亡海外的人士回到大陆与亲人团聚,看奥运。
第四:要求中国政府立即启动有序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选举、出版自由。
第五:呼吁中国政府通过上述形式初步实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及权利。以文明和谐的面貌迎接奥运——这个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大联欢的历史时刻。
第六:呼吁中国政府废止强迫劳动改造制度。”

孩子你拿什么跟别人比明天?

作者:朱卫华
  标题中的疑问不是我的疑问,而应是央视猪年“春晚”诗朗诵《心里话》的潜台词。“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多么凄惶的诗意,多么苦涩的心音!
  我的一位晚辈在广东一家“贵族”学校当教师,她在看了“春晚”的《心里话》之后跟我说,她所在的那所“贵族”学校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大都去当老板了,还有少数出国当了“留学生”,直接考取大学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她说,总之没有一个走上求职打工的道路,一个也没有——她强调。
  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如果“贵族”家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去练摊儿卖狗皮膏药,播下“龙种”而收获了“跳蚤”,那才是新闻呢!所以,这些孩子在他们父母财富光辉的照耀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踏上了“明天”的征途。比起他们的父母来,这些孩子甚至连“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都省略了。他们的“明天”,一起步就站在了人生和事业的“制高点”上。
  而这些孩子,显然就是那些在央视“春晚”倾诉《心里话》的农民工孩子所指的“别人”。在农民工孩子的心目中,没法跟“别人”的父母比。或许他们不太清楚为什么会这样,甚至可能在淡淡的无名怨怼中积满了自卑。我们欠窀酶嫠吲┟窆さ暮⒆樱鞘且蛭氨鹑恕钡母改敢丫涤刑嵩5牟聘弧?/P>
  我几乎不忍心去反问同样藏在我这里的一句“心里话”:孩子,你有资本吗?在这个几乎一切都屈从于资本的时代,孩子,你拿什么去和“别人”比明天?!不错,很多农民工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但当他们靠着银行的贷款度完寒窗苦旅,又靠着练摊或无业、顶多在“别人”父母的工厂里开始他们人生的“明天”的时候,孩子,你可曾问过自己:“我”拿什么去和“别人”比明天?
  农民工的孩子,或者所有劳苦大众的孩子,今天惟一可以用来拼搏明天的“资本”恐怕就是勤奋与信念,靠这些能做什么?当我们的大学同样被“资本”挟持的时候,“成绩不差”的你挤进大学的门槛甚至都比“别人”难上加难!可农民工孩子的道路似乎注定只有三条:读书、种地、打工。而在走向“明天”选择中,孩子们除了读书,似乎又别无选择。
  可为什么要学习?是追求“学而优则仕”吗?是瞄准“学而优则商”吗?还是立志“学而优则外(出国)”?当然,孩子们可以在热辣辣的激情中把这些理想写进作文,写进自己天真无瑕的心卷,但要知道,即使在“明天”的现实中,你们仍然会失望地发现,那些“仕、商、外”之类的“崇高”依然属于“别人”的专利!那么,孩子,你们那个幼稚而虚妄的“明天”到底在哪里?
  因此,那些曾为孩子的悲情而流下滚滚热泪的善良的人们,应该告诉农民工的孩子,或告诉所有劳苦大众的孩子:你们确实应该而且必须拥有自己朝霞般灿烂的明天!这就需要你们必须努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去锻造公正仁爱的品格。但又必须给孩子们提个醒儿:决不是为了和“别人”比明天,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学习!为了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奋斗!孩子,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社会缺失了你们渴望的环境,才令你们吟出了如此叩痛世人心弦的凄惶。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领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国家正在艰难推进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战略航程,正是为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孩子,没有这些,就没有你们的明天,这才是你们和“别人”共同的明天!你们应该和“别人”一起创造这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真正属于你们和“别人”的明天!(2007-2-24)

高校大跃进培养的是奴才与愤青

作者:张鸣
按说,现在的中国大学,至少从规模上,已经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340万,达到2374余万,过几个月,相信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陡然升为22%,平均每年增加20%,我们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大学生,而且是在8年内创造的奇迹。同期的中国的GDP增长,平均不到10%,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在叫过热,而飞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用过热来形容,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高校大跃进。

凡是大跃进,必然蕴含着危机。1958年的在全民大跃进的同时,高教也跟着大跃进,那场跃进,就当时而言,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多招了一些工农兵学员,学生出面编了一些垃圾教材,正规大学有几个月不能正常上课,教学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跟今天的大跃进相比,委实小巫见大巫,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到爆发之时,整个社会都会为此巨大的代价,造成无可估量的社会震动。

高校的大跃进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跟上世纪的大跃进不一样,这是一场完全由行政力量拉动的跃进,教育部是跃进的发动机和火车头。211和985工程的提出和施行,标志着高校大跃进的启动。所谓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在“九五”计划期间实行,在实行期间,1998年又推行了所谓的985工程,由于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所以叫985工程,这个工程在211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大学,给予重点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批,前后38所高校入选。211工程的资金183亿,而985工程的资金仅第一期就达140亿。211和985工程,实际上就是用资金的高投入,在短时间内催生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事实上就是大跃进。211和985启动后,地方上随即跟进,那些不能入选的高校,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自筹资金,投入跃进高潮。与此同时,高校的合并也达到高峰,为了做大做强,各地高校开始盲目并校,有些地方,比如长春和杭州,几乎把全城高校全部合并,只剩下一所超级大学。长春当地民间流传一句话,当年吉大(吉林大学)在长春,今天长春在吉大。在合并浪潮中,一些地方的大专和中专学校,甚至非学历教育学校也乘机搭车合并,升级为本科。在跃进期间,为了弥补规模扩张造成的资金短缺,大学的学费开始猛涨,从每年几百元,涨到几千元,而随即到来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学费收入相当可观,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甚至开始大规模借贷,今天困扰人们的大学贷款债务问题,就是这期间形成的。

一、高校大跃进式的扩张,最大的恶果是加速了高校行政化和衙门化的过程。原来高校就有行政导向的问题,1952年院系调整,苏式高等教育体系的推行,高校已经成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行政化不言而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系开始从苏式的专才培养向国际通行的通才教育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化的趋向大为缓解,教育部资源有限,对高校的控制很弱,高校里的行政化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机关干部和教师之间的矛盾,而在多数高校,机关干部并不占优势。做机关干部的,往往更乐于转成教师。而且,高校里的行政干部,逐渐被有学历有职称的人取代,学校还鼓励教师双肩挑,由具有教师岗位的人,出面担当学校的行政部门负责人。

但是,由于211和985工程的启动,教育部掌握了熟百亿资金的分配权,而且工程本身就要去有一系列行政操控措施,使得教育部加强行政控制顺理成章。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为了争取部里掌握的资源,竞相讨好教育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的控制力逐渐增强,不仅通过各种名目的评审,将高校牢牢捆在自己的战车上,而且掌握了高校的部分高级干部的人事权。教育部为了满足高校负责人的级别欲,借着建设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推动部分顶尖高校行政级别升级,将12所大学升为副部级(现在副部级大学据说已达29所),实际上等于教育部为自己的司局级干部,找了几十个副部级岗位,这些年来,直接从教育部空降下来的重点大学校长、副校长,越来越多。

在行政化的过程中,评审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最大的绳索,从刚刚在两会上炒得很热的本科评估上人们可以知道,这种来自教育行政当局的评估意味着什么,评估不合格,等于丧生办学资格,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属于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才有会那么大规模的造假,隆重的接待和群众运动式的迎接。类似的评审,还有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这些五花八门,外国人不懂,中国人外行也不懂的名堂,都是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通过了,意味学校的档次上去了,通不过,就意味学校不够档次。而且,评上了不能一劳永逸,还需经过定期的检查评比,不合格就拿下,换上别个。

由于部属顶尖大学的示范效应,更由于各种评审的拉动作用,行政化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全国所有高校。差的地方院校追求升级,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则追求上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大学开始推行三级架构,即大学下属学院,学院下属系,将原来的系合并、或者不合并升为学院,原来的教研室升格为系,所有的人,行政级别不动,但名义上都升了一级。

同时,由于高校大跃进中各种名目的资金流向高校,学校和学院两级实体单位,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资金,因此,权力大增,985高校,一个不大的学院,院长手里可以支配的资金能达到上千万,资金分配基本上由长官说了算,学院里的教师,如果想要分一杯羹,只能讨他的好,因此,学院领导对学院教师的支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跟当年基本上没有多少资源的系主任,不可同日而语。同样,学校的校长,连同学校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也因此权力而陡然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授纷纷争当处长副处长的原因。教育部和国务院相应的学术评审机构,则成为各个高校竞相争夺的对象,如果能在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占个位置,说明这个学校“实力”很大,在各种评审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凡是进了这些机构的教授,在各自的学校都当然是级别最高的教授,说话极有分量。

有钱在手的权力,含金量足,威力巨大,虽然学校里的各种“长”,原本都是教授,但是加了长的教授,官架子摆起来,一样吓人。一个小小的学院,居然开起来会上要设主席台,台上按照官阶大小排座次,第一首长先说,第二首长次说,无论这种是行政性质的,还是学术性质的,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已经成了衙门。

不仅如此,在整个的官方学术体系中,只认官,不认学,某个学科的评审,上面只找那些在某几个顶尖高校当院长的人,似乎谁做了院长,谁就是学科的当然带头人。这样一来,学科的评审,就掌握在几个学官手里,哪个学校想要上什么“点”,评什么奖,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拿多少课题,都得看这些人的脸色。这些人,自然形成一个联盟,相互交换好处,互相推荐自己人,拿奖,拿课题,互惠互利。甚至,他们还定期聚会,联络感情,毫无忌讳。

二、由各种评审指挥棒驱使的行政化、衙门化的大学,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败坏了学风,使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严格地说,中国的大学并没有我们所谓的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求真求实,自由探索,社会担当等国际通行的品格,实际上即使在高校大跃进之前,大学中人也没有共识,但是,至少那时还作为精英教育的大学,多少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道义感,对社会也有某种责任感。然而大跃进无情地破坏了这一切。

各种评审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比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国际SCI论文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省部级课题数量,课题经费总量等等,关于教学培养方面,最有分量的指标是所谓的博士论文百优数量(即每个学科每年评一百个国家级优秀论文),实际上也是科研指标。在教育行政部门看来,争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是看科研成果,所以指标体系,以科研为主。可是,中国高校的这种指标体系,只要SCI还勉强有点国际性,而且也并非国际通行的衡量体系,其他的指标,实际上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娱自乐。

中国所谓的学术核心期刊,其学术品质,原本就需要测定,但是,在各个高校发疯追求论文数量的情况下,南京大学带头发明了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毕业前提条件的方法,用“土法炼钢”的方式,人为拉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各个学校纷纷跟进,使这种本质上违法的行为,成为高校的新惯例。研究生做不出论文,就买,不仅买论文,而且买版面,各个学术期刊,因此出卖版面,蔚成风气,进一步败坏了学术期刊的质量。现在的状况是,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核心期刊和论文发表如此,所谓的课题也如此,由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选题方向,就是由几个顶极高校的学官确定的,因此,其学术性很成问题。至少就我所了解的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导向,就没有多少学术性,倒更像是宣传。而且课题的获得,跟学官的位置,调动资源的多少有关,往往官越大,课题就越多,当然也就越没有时间做(这是假定他们都有学问的前提下),只能让学生做,因此研究生们就成了导师的打工仔,廉价劳动力,这样的课题,能有什么质量,可想而知。中国国家级的课题质量差,已经不是秘密了,90%以上的课题,毫无用处。

这样一种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的评价指标体系,却使得所有的大学为之竞折腰,前面讲过逼研究生“土法炼钢”的增产方式,实际上,学校的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也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否则就会下岗。当然,如果产量高,也有奖励,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奖金甚为可观(这个类别,居然有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这样一来,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围着考核指标转,以增产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争课题,跑项目,出文章,一本又一本的学术著作问世,形成了科研论著出版高峰和读者阅读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观。

在这种科研成果的增产竞赛中,学风极其浮躁。从老师到学生,大家只想着早出、快出、多出成果,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因之大量问世,简单重复,低水平重复,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识性错误。同时,抄袭,做假,侵占他人(主要是学生)成果等学术偷窃和腐败行为流行,有些学校,越是所谓的大腕学者,越可能犯这种在国际上看来是学者致命伤的错误,因为附他名下的东西太多。由于对考评体系的特别在意,这些大腕的类似错误,往往得不到处理,因为如果一旦处理,不仅自暴家丑,而且可能丧生附生在大腕身上的评审资格,就算一个顶极高校,也不能无视这种损失。因为现阶段中国大学的地位考评,一是看学术权力(占有评审成员的数量和等级),二是看学术数量,而前者更为重要。

在国际上,教授学者,声誉是高于生命的,一旦一个教授学者的声誉有了问题,他的职业生涯就完结了,意味着他的余生,只能靠从事低级劳动为活。然而在中国,对于教授学者而言,权位和金钱是第一位的,声誉出现问题,哪怕是特别明显的问题,只要你能动用各种关系,将之摆平就行,丢人不要紧,但不能丢位置。至于对真理探索的欲望,人的良知,社会的担当,对学生的责任心,已经在相当多地位很高的教授那里找不到丝毫的痕迹了。

教授如此,学生就不用说了,高校大跃进这八年,是学生考试抄袭最严重的八年,也是学生论文质量最差的八年,网络普及之后,网络成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各种论文的发祥地,连帮导师做的课题,也从里面搬,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牌教授犯抄袭错误的原因。大学这些年,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生做人方面的失败,在老师的榜样面前,有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起码的道义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大学奉行的是奴才式的管理,干部管老师务必使之奴才话,要的就是听话,而这种奴才管理,转化到学生那里,则变成奴才教育和管理的双管齐下,结果是桀骜者变成了愤青,温顺者变成了下一代的奴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培养独立人格,创造性人才的期望,在现实中已经南辕北辙。

三、高校大跃进,最大的危害,是给社会和国家制造巨大潜在的社会危机。大学的扩招和学费的翻倍增加,固然有政府拉动消费的初衷,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大跃进的需要。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趋向日益严重,本身很像政府的大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大跃进如果本身不能给大学带来现实的利益,仅凭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力量的推动,是难以奏效的。大跃进的好处不仅来自上面的拨款,而且还有下面的创收,在学校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招的学生越多,收益就越大。正因为如此,大跃进前一个只招3000人的学校,跃进之后,居然可以招到30000人。而且,各个高校还非常热衷于研究生的收费改革,将研究生的收费面,扩至最大。

大学收费激增最大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让某些农村的贫寒子弟上不起学,或者逼死了多少家长,而在于大多数普通百姓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供子弟上完大学之后,居然找不到工作。近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连清华、北大、人大这样的大学,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统计各种研究有很多,但就我视线所及,我所服务的大学,有的专业,今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到现在为止,一个签约的都没有,有的专业,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大多是靠父母的关系。同时,大家忽视一个现象是,现在大学的现状,越是农村的孩子,越上不了好大学,越是档次低的大学,收费反而越高(包括隐形的),但是就业前景,却异乎寻常地差,而这些地方,恰是农村和城市贫困居民孩子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恰是那些砸锅卖铁供养大学生的家庭,最后的回报很可能是零,血本无归。

对此,教育部的辩解是,即使不上大学,这些人仍然可能失业。当然,此话有理,不过,不上大学,不付出如此大的血本失业,跟上了大学,付出巨大成本之后的失业,对于学生和对孩子寄予巨大希望的家庭来说,是根本不同的,在后者,他们对社会的挫折感会陡然增加不知多少倍。一个没有上大学的农村孩子,会比较坦然地选择进城找一份出力气的工作,但是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做这样坦然选择的人,将不会很多,大学教育,已经剥夺了他们做一个简单劳动者心理承受力。

教育部的另一个解释,是说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普通教育,所以,大学生毕业就是应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而且有不断有消息传来,说是大学生做了搓澡工,当了棒棒(搬运工),回家卖糖葫芦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说大学生不能做这些简单劳动的工作,但是,如果大学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毕业从事的工作基本上跟民工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中国的大学还能办下去吗?现在中国的城乡已经在流行新的读书无用论,很多孩子甚至连中学都不愿意上了,真不知道,按教育部现在的说法,如何应对这股潮流?从另一个方面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跟大学教学培养的现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外国人很看不起中国的大学,认为我们没有大学的理念,充其量不过是职业技术学校。但是,那时的大学,即使作为职业技术学校,也存在着知识老化、陈旧,跟社会和生产脱节的问题。但是由于改革之初,国家和社会知识人奇缺,而且国家对文凭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用不着接受社会的检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遮避了。开放近三十年,在跟西方的交往中,中国的大学在方法、理论诸方面引进了很多东西,知识体系单一化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进步有限,而且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严重缺乏就业意识,原本还存在的实习环节,因为经费的问题,无论理工农医文,全部被削弱,很多学校甚至成为一种形式。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对于大学的评价体系上的竞争,对于大学能否上档次,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课题的取得,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关系,从学校到教师,自然就不重视。教育部虽然三令五申,强调大牌教授上本科的课,但是又落实了多少呢?教师上课糊弄,让自己的研究生代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部主持的本科评估,看起来好像是在重视本科教学,但检查的项目,却落实在大纲之有无,教案是否完备,教学检查有无进行,考试是否分了期中和期末,平时有无作业,考试有无标准答案等上面,这些形式和程式化的东西,即便是全部做的中规中矩,是否就意味着大学教学做好了,我想不是。1930至40年代的中国大学,越是有水平的教授,讲课越不规矩,讲文学史的,一个学期只讲了一个庄子天下篇的也有,很多人甚至拒绝留作业,拒绝判卷,但是那时代的几十所顶尖大学,却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最好的大学。

更何况,就连这样的检查评估,也往往流于形式,由于评估有事先的通报,给被评估者留好了充分的准备时间,结果各个学校普遍造假,甚至发动师生假期不休息,将所有的记录修改重做一遍,届时评估的时候,评估专家只要被伺候好了,自然心领神会,不会煞风景。这样的评估,我怀疑不过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大学不断地束缚自己战车上的一种手段,跟本科教学没有多少关系。

大跃进之中的大学,是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有了点洋理论,但无法教学生做学问,上课糊弄,教不会学生怎样做事。扩招等于注水参假,教学实习各个环节都偷工减料,即使在职业教育方面,比跃进前还要差。

这样的大学教学培养,既不能教会学生做人,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事的基本素质,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四年学下来,什么都不知道,只学会了上网,K歌,谈恋爱。最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严重缺乏责任心,这是令用人单位普遍头痛的问题。事实上,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和外企,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

四、眼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民生三大难题之一。高校大跃进引发的危机,并不局限在教育领域,已经隐含着整个社会的危机,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科技文化进步,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到国家产业的转型,而且隐含了社会的动荡,随着就业的困局扩大,大学毕业生失业比例增加,现在据说已达70%,每年抛到社会上的几百万的失业学生,对社会意味着什么,不用说大家都明白。

高校大跃进,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的条件下,靠注入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使大学上档次,甚至打造几个世界一流大学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的实施。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话来说,就是相当于给没有改制的国企,注入大量资金,以期实现经济奇迹。当然,只要钱足够多,奇迹倒也不是完全不能发生,可惜只能是形式上的奇迹,既没效率,更谈不上品质,甚至会败坏已有的品质,就像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一样,钢是炼出来了,都是废品,至今已堆一堆的,在河南田野上还能看见。果然,现在的大学,只有规模的扩张,楼堂馆所的兴建,而实质品质的提升根本没有,甚至还在下降。原有的行政导向,在资金的扶助下,如虎添翼,形成了垄断权力和垄断公司畸形结合的怪胎,这个怪胎,将原体制的弊病统统发挥到了极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高校大跃进,具有某些洋跃进的味道。因为这个跃进,号称是在学美国。因为美国的大学是普通教育,我们也得是普通教育,不能再是精英教育。但是人们似乎忘了美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花了多少年,目前的国力和教育水平跟我们相比是如何,而我们却在仅仅八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化。现在中国有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拼命排斥美国化,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改革都以美国为尺度,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说一句,美国也是这样的,就万事大吉。

其实,在这种美国化的洋跃进背后,是国家的好大喜功和部门利益冲动的奇妙结合。国家虽然得到了一点虚荣,学生数量第一,论文数量第一,也在短时间内拉动了一点内需,但真正捞到好处的,却是教育行政部门。虽说眼下是个部门利益扩张的年代,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如此大规模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受到遏制,让自己势力范围的所有单位,都乖乖地听命,也没有任何一个中央的部委,可以掌握几十个副部级的职位,以至于教育部的每一个司长,都有担任实职的副部级首长的机会。大跃进一旦既成事实,国家似乎只能随之起舞,直至水枯鱼烂为止,即使到了这个地步,烂摊子不管多烂,也只能由国家出面收拾。

穷日本学生和富中国学生的对比

作者:孔庆东
井上春光选了我的两门课。他是个政治活动的积极分子,我多次在诸如反美示威和抗议政府走军国主义道路等场合见到他瘦高的身影,跑来叫去的,似乎是个组织者。还有一次看见他在教室里狼吞虎咽地吃着一份很便宜的盒饭,里面的菜只有几片萝卜和几粒纳豆,一边还跟同学商量着什么事。综合其他老师的判断,我估计春光同学可能是日本共产党员,至少是共青团员,正在为崇高的信仰而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博讯 boxun.com)

在我的课上,春光的学习属于上中等,口语不错,特别关注中国的现实。当我介绍改革开放的成就,讲到中国已经有数亿网民,村村通公路、人人看电视,还有青藏铁路、生物工程等情况时,他很认真地记笔记。当我讲到中国还有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两极分化,官僚腐败,环境污染时,他的表情很严肃。他显然不属于只为了考试或者谋职而读书的那类学生,他一次造句时,说将来想到中国西部,当一年民办教师。

有两次我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偶遇他正在那里打工,腰上扎着白围裙,一副干练的小伙计模样。他看见我去了很高兴,热情地向我推荐该店的拿手菜。我心想,这个春光一定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弟,从小养成了勤俭刻苦又善良正直的好品质。

期末考试,我出了一道附加题:介绍一下你的家庭。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唯心主义血统论的错误。春光的父亲,居然是个大企业家,拥有16处不动产和3个株式会社。春光的两个哥哥也是企业家,一个姐姐在英国读法学博士。但是父亲每月只给春光2万日元,合人民币1300块,按东京政府规定的生活水准,连“低保”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东京大学食堂里随便吃碗素面,也要500日元左右。我跟别的老师一说,他们告诉我,这并非春光的父亲特别吝啬,而是日本社会普遍如此。不论家里经济条件如何,多数大学生,每月只能得到三四万左右的生活费,勉强够吃盒饭的,不打工就没法读书。很多女生还可以依靠“援交”来购买奢侈品,但男生因生理缺陷,就只有勤工俭学一途了。

日本大学里,最有钱者谁?答曰:中国学生也。随便说一句手机电脑坏了或者要买什么衣服啊、书本啊,家里就隔海寄来“一衣带水”般的汩汩的银子,至于中国高官大款们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据说日本女生最喜欢找中国男朋友,又幽默又有钱,还会做“中华料理”。去年发生的一起情侣凶杀案,就是中国某官员的儿子,想甩掉日本女友,但那个女生被包养日久,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已经丧失了勤工俭学的能力,死活不肯分手造成的。

现在中国流行一句俗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我看不能这么一概而论。真正的好男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有钱也坏不了。而为了有钱而故意变坏的女人,却可能赔了节操又折兵,越坏越贫困呢。解放前有家廉价的熟肉铺挂着一匾,上书:“久不变味”。但常有顾客买后一闻:臭的。遂质问伙计,那伙计指着牌匾一念:“这不写得清清楚楚吗?味变不久!”敢情人家卖的就是刚刚变了味儿的。可见,为了有钱而打算现去变坏的熟女,要警惕如同那“味变不久”的熟食,肉虽臭了,可还是卖不了大钱也。

男女之好坏,不能一概论之。话题回到学生身上,莘莘学子,身上的银子是多点好呢,还是少点好呢?假如春光的父亲,从他小学开始,就每月给他100万,随便他吃喝嫖赌拴骡子架驴,吃得跟相扑运动员似的,那春光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这么看,似乎让孩子苦一些比较好,能够锻炼孩子的能力。陈独秀当年也是不给孩子钱,逼着他们去做苦工,两个儿子都成为杰出的革命领袖。许多名人都是这么干的,许多苦孩子也这么干成了名人,要举例子,那是恒河沙数也。

然而孩子太苦了,一些基本的必需品买不起,是不是也容易学坏呢?日本的一些高中和大学女生,为了赶时髦,为了在班里有面子,往往就在深夜的闹市区,拦住看上去有钱的男人:“喂,给我买个手机,好吗?”于是,就如古代小说里的俗套:一夜无话……这就是所谓“一次性援交”,据说已经遍及东亚的“中华包围圈”,很快就要流行到中国大陆也。那些每月只给女儿“一碗阳春面”钱的日本父母,可能对此不太在意,因为日本的性观念格外与众不同,不随便浪费任何一项值得开发的生产力。但其他国家的父母,恐怕心胸没有这般大度吧。

学生手里的钱,太多太少可能都不宜,以保证基本生活和学习需要为度。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和大多数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国家,必然会出现有钱的学生拿着钱学坏,没钱的学生为了钱杀人。日本是个优缺点都很突出的国家,就其对待孩子的消费这一点,大体是值得赞许的。日本的女人咱姑且不论,单看日本的男人,普遍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别看他们不会做饭,他们可从小就知道饭从哪儿来,他们更知道钱从哪儿生。像春光这样的学生,他加入共产党,共产党就多了一份勃勃生气,他倘若加入黑社会,那黑社会也多了一份天地良心。借用一首老歌里面的词儿,只有经历过“汗珠子滚太阳”,才能体会到“牛铃摇春光”也。

Sunday, February 10, 2008

新劳动法是中国经改的致命伤

作者:张五常
很不想用上听来是那么严峻的题目,拿开了几次,最后还是采用了。写文章我不磨斧,喜欢开门见山,有话直说。这样的文字读者多,但捱骂却免不了。无所谓,像我这个年纪的学者,说几句违心话不会有机会向自己交代了。

新劳动法惹来的祸,北京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虽然我早就知道会有大麻烦,可没有想到麻烦会是那么大。工厂倒闭,老板炒员工,员工炒老板而诉之于法,劳、资双方敌对,手法千奇百怪,极具想象力。这一切,不是我事前没有想到,而是没有想到那么严重。这几年从国内跑到外地----尤其是越南----去设厂的炎黄子孙不少,转移有利阵地也。近来传言四起,说因为新劳动法的推出,问津越南者急升。我不反对国内的厂家投资越南或其它廉价劳力之邦。为了生计,或要多赚钱,无可厚非。我反对的是中国推出法例,把投资者赶到越南等地方去。

为什么新劳动法会有这样庞大的杀伤力呢?不是肤浅的问题。三个月前,我跟阔别了十二年的德姆塞茨进晚膳。提到中国的通胀复苏,他说恐怕北京会推出价格管制。我说:「不会的。」他问:「为什么不会?」我回应:「一言难尽,刚才交给你的长文内有解释。」那是我在去年九月完工的《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第二稿,用英语,是为高斯动笔的。该文对中国的地区竞争制度有详尽的分析,其中指出一个要点:在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下,对地区不利的政策在中国不容易推行。我说担心的是地区没有话事权的政策,例如关于货币的。

新劳动法显然对地区的竞争不利,非常不利,为什么会闯出大祸呢?读者猜到答案吗?我赌你猜不中。我的答案,有两方面,相关的。其一是新劳动法的第十四条,那任职十年后自动改为无固定期合同的,逼使老板回顾数手指,要在新法推出之前采取行动,或起码要考虑怎样「走位」才对。

其二是新法之前的旧劳动法,一般没有严厉执行。不少机构,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但其实是劳苦大众的米饭班主、我称之为接单工业的,在国际激烈竞争下,利润甚微,历来对旧法忙顾左右。超时工资不超,假日工资却假,等等,劳、资双方你情我愿,大家有工开工,有饭吃饭。看来有点那个,然而,就是在这种若有若无的旧法处理下,中国的劳苦大众----包括苦了数千年的农民----从二○○○年起其收入出现了近于爆炸性的增长。中国经改的奇迹主要就是这一点:什么高楼大厦、高速公路、跨海大桥,等等,皆次要。新劳动法的推出,逼使大家回顾数手指,漠视旧法的行为,面对可能被炒的员工不难旧「债」重提了!这样一来,新劳动法的大名不胫而走,大家得过且过或忙顾左右的日子是过去了。然而,就是在那些得过且过的日子中,贫苦人家的生活水平升得快,破了人类纪录好几条街。

朋友,你做过生意吗?我做过,为了经济研究需要的深入体会,屈指一算,尝试过的行业达十九项之多。我不怀疑刻薄成家的老板存在,但经验说,懂得赚钱或赚得心安理得的雇主,不可能不知道善待员工是黄金定律。员工作出贡献,公司赚到钱,加薪是鼓励,老板的回报可以预期,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哉?困难是做厂或做生意赚钱,谈何容易?靠投资地产或股票的可以碰巧发达,但要落手落脚的玩意,竞争者无数,不善待员工是死路一条。

说过无数次,我们应该帮助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人,但归根究底,那些可以自力更生的人,政府要做的是鼓励他们自力更生,给他们机会自己打上去。昔日的中国扼杀了这机会,于是一穷二白,而今天的人民币升值、禁止数百种来料加工的产品出口、某些进出口税、知识敎育左管右管,等等,也削弱了自力更生的机会。最严重是新劳动法的推出,不仅本身约束了市场的合约自由,大幅提升产出成本,而又因为有人民币升值等局限转变在前,在新法带动下变得多管齐下,加起来是中国的伟大经济改革的致命伤。

这里我要把一个说过的重点重提。中国人多地少,天然矿物乏善可陈,是没有资格搞什么福利经济、最低工资等奢侈政策的。中国有的是人,脑子聪明而又可以刻苦耐劳的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本钱了。给他们所有可以自力更生的机会是唯一的可靠出路。西方的福利政策或乱搞一通的劳工法例,目的是把租值转移,一般用于地大物博或产品名牌及发明专利价值奇高的国家。这次新劳动法的推出,导致无数员工被炒及公司关门,证明着我说过的:地球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廉价劳力暴升,在中国养活无数低下阶层的企业,赚取到的租值甚微。

那天访问了一位在广东设厂的朋友。他在国内做厂浮沉了好些年,是接单工业的专家。关于新劳动法,他说可幸的是他目前的工厂是新开的,只开了一年多,困难还不大,未雨绸缪,他们正在考虑多方面的应对。听了个多小时后,我教了他一个法门。你猜是什么?是把他厂内的生产过程的所有部分尽可能改为件工制。三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跑工厂,调查件工合约,一九八三发表了以件工为重心的《公司的合约本质》,该文今天在国际上还屡被引用,行内的朋友视为经典了。件工这回事,不是产出的全部过程都可以用,但好些部分,通常不用件工的,原则上可以用件工,只是计算与审查质量的费用略升少许而已。如果产出过程全部采用件工合约,新劳动法的九十八条全都废了!

想想吧。我是工厂老板,接到定单,可以对员工说:「我要百分之三十作毛利,是厂房、维修、利息、管理、灯油火蜡等需要的。余下来的百分之七十,扣除原料后,你们按件工摊分吧。接不接这张单你们决定好了。」三十多年前香港的某些厂家这样处理,大家相处安然。那些是件工比较容易采用的行业,但我知道,只要接受交易费用略为提升,大部分的工厂可以把大部分的产出过程通过件工合约处理。同样的思维,是原则上,一家工厂可以把不同部门「斩件」,判给员工,让员工作自己的老板吧。这是我一九八三那篇文章的一个含意,触发了行内的「谁是雇主,谁是被雇」之争,打起官司会是很过瘾的。

以件工处理产出,新劳动法管不着。有一个险处。七十多年前的美国,因为最低工资不低,加上工会的极力反对,件工被定为不合法。如果发明新劳动法的有本领在中国废除

西方资产阶级为中国叫好意味着什么?

作者:佚名
最近,《参考消息》连篇累牍地转载西方媒体为中国叫好的文章,什么“‘全球年轻领袖’认为中国2030年将主导世界”啦,“中国人购买力影响全球时尚”啦;连美国思想家福山主编的新书预测未来世界可能发生七大“战略意外”,把“世界转向中国式社会主义,美国霸权地位结束”也列入其中,说什么“人们将许多不平等现象归咎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全世界对这些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可能会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结束美国的霸权地位。”最为典型的是法国《世界报》1月4日题为《如果没有中国,我们该怎么办》的文章,1月5日即第二天《参考消息》便以《世界经济“感谢中国”》为题,在头版中心地位以楷体字引人注目地加以转载。这把西方资产阶级为中国叫好和中国当局为这些叫好津津乐道的原因都透露出来,值得我们好好玩味。

这篇文章把世界经济“感谢中国”诸多事实告诉了中国人民。一是中国用其巨额外汇贮备1.4万亿美元中的70%投资美国国库券 ,阻止美元大幅贬值;二是中国向美国的贝尔斯登公司或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使得它们克服了因自己的管理失误而造成的巨额亏损;三是中国低廉的价格在西方有助于维持一种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从而保护了工业化国家居民的购买力;四是中国从非洲大量购买原材料,促使各种金属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国不仅向一些经济脆弱的国家支付外汇,同时也在那里出售价格比富裕国家产品更适用的制成品。五是中国宣布从2007年至2009年间给非洲提供50亿美元援助,填补了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已表示无力向非洲提供他们在2005年许诺的每年250亿美元援助的空白。作者在列举了这五件事实之后,首尾相呼应地说:“中国是一种恩惠”,“一切都经过深思熟虑,感谢中国!”

我想,这些事实是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很难知晓的。我们的工农劳苦大众在国内经受着复辟王朝一手制造的压在人民身上的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新三座大山的压抑,连气都喘不过来,他们却背着人民把搜刮来的大量外汇慷慨无私地、大大方方地“馈赠”给西方资产阶级,帮他们渡过难关。这是何等的背叛!难怪说,年前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美国首席官、贸易部长保尔森带着“允诺人民币升值”和“允诺银行持股”两大谈判胜利果实,高高兴兴回国了。这篇文章也透露说,美国财政部双年度汇率报告认为人民币加快升值的脚步是“受欢迎的”,并对“期待中或正在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中国谈判首席官(女)向来是美国谈判令其头痛的人物,这次却成为人家夸赞的对象。角色的转换,也使这位首席官尴尬透了,她一再表示退下来什么也不当,并要求人们尽快把她忘掉。真是在修正主义向主子实行跪拜政策下,想伸直腰杆讲话也难啊!人家的赞誉声大大伤害了她做中国人应有的那份尊严。

西方资产阶级向中国叫好意味着什么?
第一,西方资产阶级已经看准了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团结了全世界的革命人民,组成了反帝、反修、反对各国反动派的统一战线,使得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一时陷入哑声。这以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标志。邓小平翻案复辟后,推行一条投降卖国路线,和帝修反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方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者不是一下就看准的。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把中国看成敌人,“和平演变”,武力颠覆,两手并用,借“六四”风波,兴风作浪,一时达到高潮。此后,随着修正主义投降路线的进一步推行,特别是派特使郑必坚到美国游说,把投降的底牌交给美国主子,西方资产阶级就把中国从“潜在的敌人”改变成“战略伙伴”。十七大公开抛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当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它们这时一片叫好,决不是偶然的,说明它们已经看准了。修正主义中国在世界上起的欺骗作用是它们所不能的;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投了赞成票。至于经济上那点“恩惠”,不过是“叫化子赐舍”罢了。人家就此感谢,只是台前的话好说而已。中国的修正主义集团当然很看重这张赞成票,所以乐不自禁地转载宣传。

第二,我国修正主义集团将进一步投靠国际资产阶级。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巨额外汇称
作“中国的屏风”,言外之意是说它可以把中国的一切问题都遮苫住。怕中国人看不明白,还把巨额外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打比喻说摞起来就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这么高的人民币是多少人民的血汗和眼泪摞起来的啊!可是,修正主义集团为了给自己的政权找靠山,竟然把它的大部分拿去为主子“救火”。复辟王朝在中华大地上演着惨绝人寰种种悲剧,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等栏目播放的那些因穷困而导致的人间故事,法学家屡屡说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他们花大钱找靠山,何曾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放在心上。他们投靠主子,幕后的老百姓不知道;台前的开始都是一惊:炸我大使馆,撞我军机……一件一件没有想到的事都发生了。现在,这种“恩惠”主子的事也发生了;不仅如此,还花大钱在国外大建特建孔子学院,从原来计划建100座扩展到建500座。向世界推荐这样一具封建僵尸,就是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这种种事实都表明,中国的修正主义集团自知,和人民的反抗力量相比,他们的力量不过是沙滩上的一棵无根的树。他们要死心塌地地依靠西方资产阶级。叫好声淹没不了主子和奴才之间的矛盾,争斗、磨擦还会有;往后的投靠,还有更多让人想不到的事。

第三,我国人民将有一场大灾难。就在一片叫好声里,西方资产阶级又放出另一种声音:美中经济同时放缓将是“坏消息”。文章说:“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和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共同拉动了世界经济。美国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可能会共同将全球经济推向衰退。”不几天,华尔街就传来了“噩耗”:美国经济衰退可能性增大。布什给美国经济下猛药,减税1450亿美元,也“刺激”不了衰退之势。被西方戏称“世纪巨婴”的中国,面对这种衰退之势,又是发烧,又是感冒,银行狼烟四起,多重危机待发。既然把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的末班车紧紧地捆绑在美国战车上,那只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资本主义火车头美国经济衰退时,中国的末班车还不掉链子吗?金融危机引动的经济危机,从而整个社会危机的爆发,不是预料中的吗?我党历史上两次错误路线占主导地位时造成的危害是那么惨痛,这次修正主义路线在整个国家搞资本主义复辟,那危害决然是灾难性的。这一点,修正主义当局是决然不会告诉人民的。先进的人们,从现在起,就要把这个灾难性的前景向人民讲清楚,让人民有个精神准备。用不着悲观,大灾难必然唤起人民的大觉醒。人民觉醒了,帝修反还有好日子吗?
最近,一位革命老同志针对这条日益腐朽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出了揭露其本质的“三抛弃、三依靠”的论断,这就是抛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抛弃工农劳苦大众,抛弃革命;依靠私有化、市场经济即新自由主义,依靠国内外资产阶级,依靠滋生腐败的国家机器。围绕这个论断,我们提供文章和材料,供大家学习思考。

制度演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作者:杨帆 08.1.1杨帆在乌有之乡讲座的演讲
08纪念与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二)
国之将兴, 其积必有源
国之将衰, 其发必有门
制度演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制度演变,涉及几个问题。
改革起点是计划经济后期的状况,有一大段重新评估计划经济包括文化大革命。第二点中国改革路径是遵循权力资本化路径进行,这是我在1998年写的一篇长篇论文。 这是我一生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直到现在左右两翼都赞同,确实是一篇实证性文章。刘小波还打电话向我核定过数字。这次和学生冲突,他又出来骂我,这些人真是翻脸不认人。
第三是改革基本矛盾,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个是权力资本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 二是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第四是中国改革具体特点。
一 改革起点: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按照教条主义的说法市场经济是万能的,市场经济是最好的,不搞市场经济就是不行,这种说法我不同意。哪种经济体制最好,要具体历史分析,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灵魂。要看在什么制度环境条件下,国家面临什么样历史任务,需要什么制度,那种制度就最好。不存在抽象的,什么制度就绝对的好,什么制度就绝对的坏。无论是计划经济原教旨主义,还是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都是教条主义思维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毛泽东写实践论批判王明,也是批极左。
重评计划经济非常重要,计划经济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工业化资本积累。
要说到马克思《资本论》,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区别。
资本积累指纯经济手段进行资本一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这太慢。没有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可用这种方式迅速崛起。马克思说在工业化初期有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加入暴力和政治因素。私人暴力后来就是国家暴力,有组织暴力和市场经济混在一体。用现在的话说是权钱结合一体化,加速农业向工业转变。
左派思维之所以错误,是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绝对好,资本主义绝对坏,两个制度水火不相容。所谓右派也一样,它不说两个制度,而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把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对立起来。 都是制度决定论。 不是中国孔子的思维方式,极高明道中庸。从西方康德哲学来的,绝对对立,把唯物和唯心对立,二律背反。
我们要恢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极高明而道中庸。毛泽东写矛盾论和实践论,改造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论哲学,变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有重大突破。把西方化绝对对立东西去掉。事物是辩证的统一,对立双方是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事物发展是一个长过程,有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主要矛盾。我年轻时看许多哲学著作,毛主席写的最好,又短又清楚。后来我看多了,发现背景不是西方康德那套,而是中国易经。中国思维方式实际比西方要高,而不是低于他们。
我在大学期间遇见小学中学同学印红标,我们有深刻反思。80年代初期我是吉林大学学生会学习部长,组织多次思想讨论会解放思想。不是简单地否定文化革命,而是深入检讨激进思想的来源,当时就认识到,不应该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绝对对立,不应该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要以文明多元论补充历史一元论。我们在30岁以前完成了对左倾路线的彻底反思,也实现了从激进思维方式向温和中庸的转化。 我讲话口气尖锐,实际上思维一点也不极端。现在左派说我是右派,右派说我是左派。说明我中庸。
两种制度有对立的一面,但本质不对立。真正对立的因素与其说两种体制对立,不如说是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的对立,核心是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和民族利益。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没那么严重。
这世界上有为宗教打仗的,有为国家利益领土打仗的,有为控制市场打仗的,很少为意识形态打仗。为意识形态打仗是宗教战争,还不是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打仗,有冷战无热战。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内部打起来,同一个制度自己打自己,表面是意识形态,实际是国家利益。
在制度层面上超越左右翼,我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有一致性。最基本规律是工业化,农业国一定要变成工业国,不断采取新技术用于军事,原始积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长久停留在农业社会,一定要走向工业化和信息社会,这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全人类都是一个规律。
其他规律只是从属于它,演变成民族斗争,文明冲突,意识形态斗争,制度对立,都是次要的。主要因素是世界各文明都要走工业化和信息化,不走就要被人消灭掉。 从更深刻更广泛意义来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同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方式。
第一种是早期西方殖民主义方式,靠抢,灭绝两亿人口,美洲一亿、非洲一亿,掠夺世界资源,用战争和殖民办法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这种积累马克思有非常经典的评价,叫历史和道德二律背反。
全人类没有进入整体文明,在各小国和民族内部才有文明。民族之间有冲突,是我把你灭绝,一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候,有最大规模灭绝。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在道德上是肮脏的,这马克思讲得非常清楚。
第二种是用外资。 战后殖民地政治上独立,经济上依附,用引进外资办法,出卖经济主权办法,依附性发展,实现依附性工业化。
第三种中国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原始积累。 私人资本完不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任务,经过一百多年探索,最后走上完全以国家为主体,来完成原始积累。它走的和西方同样的工业化道路啊。 之所以和西方产生严重矛盾,甚至局部战争,长期意识形态对立,是由于原始积累方式不一样。西方在前面形成阻力,它自己进步了,不让我们进步;它完成现代化不让我们现代化。说你要依附于我。我们不愿意依附,要独立走自己的路,这就冲突。
冲突,走的也是同一道路,只不过形式不一样,主体不一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绝对对立的观点,我们1979年就有。世界未来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融合,在八十年代,融合论是主流。
我现在重评计划经济,是从历史上,同一本质过程,不同形式,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在三十年前七年大学,举行思想讨论会,不间断几十年思考下来。中国要改革开放,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资本主义,怎么搞? 向他们学习,因为自己也要搞这一套,我们发现在本质上,都是工业化。
用这样评价,反而可以得出对计划经济比较有利的结论。
绝对对立,改革开放就会把计划经济全部否定掉。包括经济学主流派某些人,战略上彻底否定,说计划经济赶超战略,违反经济学比较利益。以国家为主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根本就不对,所以有新的静态比较利益战略,以裤子换飞机。这就是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人家为什么彻底否定你?因为我们搞极左的时候,也彻底否定人家,等到有一天自己走不下去了,要搞改革开放,只能造成这么一个结果,自己把自己彻底否定。
我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绝对对立,我们是第三种工业化原始积累方式,由具体国情所决定,世界局势所决定,这些事我不多说,毛主席写《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完成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后转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殊国情决定,资产革命民主革命要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不能又资产阶级国民党来领导。而且一定是反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反西方?为什么要走同样的路还要反西方,反西方不是我们不走工业化,是因为西方不让我们走。他走不让你走,我们是反对这个东西。恰恰是我们要走,而不是不走。
新民主主义讲得非常清楚,工业化被西方垄断了,中国民族资本天生软弱,害怕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联系,国民党连土改都搞不下去。 中国革命这一段,毛主席在1941年已解决,走什么道路建什么国家,怎么发展非常清楚,叫新民主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资本主义。
后来毛主席左倾了,三大战役打得顺手,就想加速历史发展。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他说,建国以后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后来又反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结果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方向没有错,搞得过火了。
工业化是有规律的。人均GDP 300美元算原始积累完成。 中国1949年是50美元,到毛主席去世的时候,达到300美元,很了不起。人口从4亿增加到8亿5千万,增了一倍。DGP由50美元增加到300美元,有了原子弹,原始积累就算完成。
计划经济的最大作用,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把积累率连续三十年保持在30%以上,工农业比重从1:9到7:3,工业居然占70%。实际上价格体系低估农产品,我认为大概在5:5。重工业占绝大部分,军事科技方面接近世界一流,这是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基本完成。
完成以后必然要向市场经济转变,要改革开放。搞计划经济也没有错,改革开放也没有错,两个东西为什么要互相对立起来?
首先摆脱二元对立的西方思维,把两种体制看成互相延续、互相并存,互相矛盾的历史过程,反而可对计划经济做比较高的评价。
作为工业化资本积累一种形式,比那两种形式相比起来要做得好,速度要快,效益要高。 实行内部积累,最后一点在未来非常重要,西方原始积累在道德上站不住。他们依靠侵略。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依靠侵略也崛起了,但道德这么臭,全亚洲人都反对他。美国也站不住,西方都站不住。做事要择手段,而不是不择手段。不择手段短期可以胜利,长期肯定站不住。
内部积累很不容易。 中国人也不是不能掠夺,没有采取这种掠夺方式。内部积累,对外援助比我们穷的,在第三世界当头。在中国很穷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世界三大国之一,和美苏形成三分天下。我们那么穷怎么跟人家并列?他们有一千颗原子弹,我们十颗(笑)
但也并列,为什么?我们人多、国大,有凝聚力,有原子弹,能团结比我们还穷的,代表弱势群体讲话。所以我们在毛泽东时期,中国在国际上战略地位远超过物质力量。哪有什么物质力量?现在富了,充其量是二流国家,美国是绝对一流。
现在我们逐渐发展到二流之首,如果能够再有7---10年的经济健康增长,经济总量将超过欧盟、俄罗斯和日本,达到美国的80%,发挥更大国际作用,则主要依靠文化复兴。
马克思早说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站不住脚,道德太肮脏。恰恰中国搞原始积累道德上站住了。中国人要自己写近现代历史,我们搞工业化,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国家,没有对外掠夺,这是一件好事。现在居然被中国人自己描述成最黑暗时期,实在是颠倒黑白。(鼓掌)
中国人为此付出三代人的牺牲是值得的,应该付出这样的牺牲。
一改革开放把自己历史否定了,说你怎么不抢?还帮助第三世界?
从道德上把自己否定,干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也搞不清楚。中国人现在就是没有是非。 有些假自由派一直企图瓦解我们存在的底线。包括彻底否定我们的历史。
这就奇怪了。我们是劳动致富、勤俭持家,八亿人口吃不饱穿不暖,把所有积累搞国家工业化。1949年400万解放军,抢不了美国还抢不了印度东南亚吗?(笑)
我们不仅没有抢,连日本战后赔款应要的钱我们也没要,就是靠自己,很艰苦,用内部积累方式,用很短时间完成工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我要劝告左派,理论上先退一步,才能进两步,别把自己搞得那么僵化,道理说不过人家。
我这道理可以说得过。上来就说自己绝对正确,把人家说成是绝对反动,后来发现自己还要照人家办法做,让人家反过来彻底把你否定,现在还得重新评估。思维方式走极端是站不住的。
中国用什么办法完成工业化积累?既然没有对外掠夺,这么短时间,把积累率提高到36%,工业搞到70%,怎么搞的?非常严厉的办法才可达到这一目标。为了提高自己而内部严厉,很多民族都经历过,而且不得不经历。你不经历怎么可以战胜别人?
古罗马为了锻炼尚武精神,小孩子都要进军营,男孩子每天要挨皮鞭。我们对自己老百姓确实相当厉害,首先建立两种身份制度,人民公社,用剪刀差把农民大部分剩余价值,一部分必要劳动,转移到国家手里。20% 城市户口,长期低工资,只占劳动力价值20%左右,就给一个吃饭钱,其他分房、公费医疗、退休金,本来应该列入企业成本,全部被国家财政拿走。国家是用这种办法,政企合一,财政控制一切,挖走全体人民必要劳动的一部分,和全部剩余劳动。
国家消灭三大地租,地租范畴变为零地租。马克思所讲,由于土地私有权产生,地主占有私人土地,产生的绝对地租,首先要实行土地国有化,消灭地主阶级,把土地转到农民手里,以后进一步转到国家手里,消灭绝对地租,这个钱转工业化。一个国家如果大地主占主导,工业化肯定起不来。
我18岁读资本论, 26岁上吉林大学四年,吉林大学讲资本论世界一流,又学整整四年,熟读资本论。只不过我读毛泽东四卷比资本论更早,所以没有变成王明。 《资本论》第一卷讲的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怎么剥削工人。第三卷讲利润平均化,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支持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土地国有化。孙中山也是这个意思,平均地权,就是消灭大地主,结果搞不了,共产党把它搞了,这才是中国革命的成就。我们搞得比较彻底,在解放区,后来在全国土改,彻底消灭地主阶级。之后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进一步由国家控制了土地私有权。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绝对地租归国家了,也没有归农民集体。
第二部分叫做极差地租,是由于土地位置不同,和投资多少。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一定要恢复。第三种叫垄断地租,就是自然资源,国家宣布所有自然资源为国家所有,无偿划拨给各个企业。
这是国家强制性消灭三种地租。为什么要这么做?跟前两个一样,为工业提供积累。压低工业成本,包括低工资,零地价,零原材料,零资源,中国工业成本极低,才有高利润,这个部门才能够充分发挥。 任何地方都不是均衡发展,一个国家也是,哪一个部门优先发展,低成本垄断高价,有超额利润的时候,才可以发展。 中国的房地产之所以可以持续发展20年,重要的超额利润来源就是国家让渡了绝对地租,而这笔财富是计划经济积累起来的。这是何新前几年讲的。
中国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只有搞国有制,只有国家可以亏这个本,任何私人都亏不起这个本。国家自己认亏了,价格也低。军事工业、重工业永远亏本,要大量财政补贴。对轻工业是人为限制很小的规模,生产轻工业品数量很少,价格也便宜, 凭票供应,要发粮票、鸡蛋票,后来一人一个本,定量供应越来越多,到粉丝、芝麻酱、豆腐、油、肉、鸡蛋全部定量配给,除了水。 现在其他东西早放开了,但是水不够了。我看中国北方很快会实行对水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时期,水可以白喝。其他东西非常便宜,但很少,限量供给。用这个办法压低消费、提高积累。
工业低成本高利润,全部利润交国家,不可留在企业。为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要给工业提供资金,把农业和城市居民干部大部分必要劳动和全部剩余劳动转移到财政,以财政机制和行政命令进行投资。什么叫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行政命令加财政补贴,价格机制不起作用。 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价格机制,以价格调整数量
计划经济是直接人为用行政命令办法直接规定数量,生产什么,消费多少,是计划部门给定的计划,只要完成计划,亏不亏本是小事,要求你完成使用价值任务。国家不仅控制宏观,且控制每一个微观企业,每一个个人。个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
好作用已经说了,没有这个办法,怎么积累起巨额资本? 但这个办法造成两个重大问题,就是1979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份,终于结束原始积累,向全国人民正式承认两个错误:第一,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太少。第二,积累过高,消费太低。 改革初期就有还账论,现在叫补偿。国家欠全体人民消费账,实际何止欠消费账,整死那么多人,这账都得还。所以改革初期前十年,中央很得人心,就是因为得罪人的事让老毛都做了,小平上来平反,所以说小平好。他上来就是彻底否定文革,落实政策。
现在维权这么多,很难解决,不敢反思改革开放,就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中国是政治挂帅国家,党中央不说这句话,下面事解决不了。依靠法律维权顶不了什么用,中央没说改革开放有错误,反而一再强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我认为,反思不是反对,改革开放也是分阶段的,应该允许大家说话,共同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纠正利益格局的偏差。
改革开放初期,对文革是彻底否定,对计划经济进行相当程度批判,这样做有必然性,什么事不在政治上翻案,就什么也解决不了。几百万知识青年插队全回来了,军转民,军费大量压缩,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军费太高,占了GDP 40%。积累部分大部分到军队。后连续降低下来。到1998年降到最低。
邓小平假设和平与发展,这个假设是对的,有了这个假设才可以对西方进行开放,才可以发展国际贸易和资本,才可以裁军。小平说抓住和平与发展,世界大战二十年打不进来。 苏联自己瓦解,我们和西方关系又好了,军费大幅度往下裁。小平也需要假设,就是假设和平与发展,三十年过去这假设成立,但不可以永远成立。
军费占GDP比重从40%连续降,到1998年居然降到1%,这就降得太过分了。我1995年开始呼吁增加军费,GDP每年都涨,军费一点不涨,比重越来越小,小平说军费占GDP5%就够,现在也没到5%。所以军费要大涨,那是我最早提出来的。
1995年我说的。我说话没用,美国98年炸大使馆有用,马上军费增加一倍,从1%涨到2%也不多。第二年GDP涨10%,军费又降到1%,过了两年又撞一次飞机又涨一倍。一个国家经常有人打着才好。老没有人打你,你自己就忘乎所以了。挨打比不挨打要好,不打军费上不来。我们经济发展了,发现自己石油、粮食供应都靠进口,发现自己没安全,这才高度重视国防。国家有钱了,这两年才真正大幅度上涨。
高科技主要来自于国防,没国防就没有技术进步,企业家不是技术创新主体,国家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国防战略产业领域,这个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到计划经济,这是否定之否定。
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实现积累,我们没有路线错误,搞得过分,压消费太多。对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搞三线大量投资,巨大浪费。毛主席说要准备打核大战,三线投资到大山里,没有效益。现在又把它迁出来,维持不下去。
计划经济社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这方面自由派批判有道理,但他们认为这个制度不应该有,中国从来不应该建立自主经济体系,应该跟美国跑,这是错误的。
计划经济制度搞得太僵化,没完没了。有些左派把它描述成一个人间天堂,太过分了,这可能是人间天堂吗?个人自由被压缩到最低限度,连男女孩子都分不出来,女孩子不敢穿花衣服,不敢戴手表,二十七八岁不敢谈恋爱,想离婚也不许。 农民不许出村子,连要饭都不许出来。农民出村子要公社一级盖章,公社不盖章不许出村子,这是人间天堂吗? 在城市里也是,厂长也不许开除你,但是你也不许调。在经营上不行。 这种体制二十年差不多,三十年就长了,把工业化原始积累完成了,就赶快转变。哪有长期不转变的?还能长期永存吗?
这个时期最辉煌,也最短暂,辉煌的东西不可能长,长了就辉煌不了。好像流星似的。完成原始积累必须向市场经济转变,你真以为是一个共产主义人间天堂?
当时个人自由被压到最低限度,政治运动搞了无数,错整很多的人。为维持干部队伍不腐败,也只能搞政治运动,不搞政治运动干部就腐败,这是反腐败的措施。但毕竟整人太多。
计划经济这一时期肯定是很短暂,虽然辉煌,不可以对它神化。我们付出这么大牺牲,不可能永远这样下去,经济指标一达到,马上就应该改革开放,但由于文化革命左倾错误,延误了八年左右。
我们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不可能长久维持,它靠权力压制个人自由,压制微观行为,个人和企业没有物质动力,以精神动力作为基本社会发展动力,不可以长久。
能维持三十年已非常了不起,在精神上有三个条件作为支撑才可以。第一就是神化的领袖,这种领袖是个人魅力型的,在革命和建国过程中形成个人魅力,像神仙一样。 二战以后各国都出现个人魅力型领袖。毛主席,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尼赫鲁,阿拉伯世界纳赛尔, 卡斯特罗,尤其是格瓦拉。 这些领袖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深受感染。 我到现在我还有英雄主义情结,都受他们感染。那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期,但前提是他们不能死,人亡政息,马上时代就变,没有以法制做保障,不可能长久。
第二,用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制度限制,强调道德至上,维持一个不腐败的干部集团。 当时干部权力很小,是一个集团,而不是个人,权力是集体权力,个人权力很小,责任很大。当时的干部总体还不错,鼓励像焦裕禄似的干部。 当然,按照制度享有一定的特权也是事实。
这也说明,计划经济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平等。
第三,集体主义道德模式。 绝对不可以提个人个性,每个人都要学雷锋,实际是类似一种宗教模式,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思想。我在我的研究生里面也实行这个制度,每个学期至少一回讨论思想,互相批评。 他们也没少写检查。 我认为毕业之后对他们有好处。集体主义道德模式,类似宗教模式,在当时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你不让人吃饱饭,再没有精神动力,社会怎么维系? 只有这么宣传才可以,这是配套的。整个社会是英雄主义氛围。
二.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 就是不完善,不规范。
第一点,中国是人口大国,而且长期生产力极端落后。
第二点,发展高度不平衡。
第三点,农民不能享受所谓社会主义福利。
第四点,计划经济内部有30%市场经济因素。
在计划经济最强这一部分,中央各部直属的骨干产业,计划经济最核心部分,也不能完全计划。 由于中国生产力太落后,毛主席后来反思了苏联模式,不愿意搞那么死,所以只给70%供给,要完成百分之百任务。 所需要生产要素只给你拨70%,30%让你自筹。比如你是冶金部长,任务必须完成,但你要的原材料,只给你70%, 其余可以多生产30% 钢铁,去换煤炭,车皮,汽车,换你所要的东西。
这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易货贸易,属于市场经济啊!
在中国计划经济不是铁板一块。在中央企业里面还有30%自筹,在地方一半以上自筹原材料,国家计划只是要你的产品,对你的供应,给你留出空间让你自己去交换。和苏联不一样,苏联是百分之百给你计划到计划内。数学投入产出表,是苏联人想拿数学把市场经济完全取代,用人算出来的。毛主席对他们早有批判,历史上第三国际斯大林这些人,支持就是中共内部左倾势力,他们不支持毛主席。只不过当时我们阵营苏联是老大哥,这个话不可说破。毛主席也不太听他们的。建国之后很快就和苏联分裂,不依附于他。中苏分裂之前,毛主席就对计划经济有批判,1956年论十大关系,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批判苏联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中国不能像他们那么搞,大方面管住就可以,小方面还是得有自由,要发挥两个积极性,中央和地方等等。可惜的是,后来一反右派,没有实行。
中国经济好像一个镜框,计划经济部分是硬的部分,中间软部分,都是地方经济。地方负担基本民生和教育,市场经济肯定很多,而不是很少。
第五点,中国文化特点。 道德治国模式,文化有模糊性,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是这样。把它弄明白,才可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特点。和中国计划经济的国情有直接关系。
到现在为止,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对于改革开放不切实际的鼓吹,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不研究计划经济。这么研究问题就没有出发点,得出一个结论,那个时期是最黑暗时期,现在怎么搞都可以,现在怎么搞也比那时候好。把计划经济定为最黑暗,实际代表改革开放以后既得利益集团,不想调整利益,才造这样一个话语,贬低计划经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计划经济搞到这个地步,前一段做得正确,解决了中国原始积累问题。但也很过分。中国国家本来就是官本位,搞计划经济用得也是官,最后是官僚集团控制社会,这一点自由派的批判是正确的。
搞所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民所有制”只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虚置的,外国君主立宪叫君权虚置。 我们的全民所有制叫做产权虚置。这是从产权上说的,从政治上说,也不完全是虚的没有外有政治意义和政治合法性的问题。
我们建立人民共和国,使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分两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主要采取国有制形式,为完成工业化也没有错。 但国有制本身有严重弊病。
按照自由派批判是产权虚制,多级委托代理。全体人民怎么来管理国有企业?没有操作性。只能通过全国人大授权给国务院,国务院授权给中央各部,现搞成国有资产管理局,我们看效果也不大。
国有企业不能太多,在竞争性领域很难适应,这话没有错。在积累任务完成之后,大量国有制要转化成非国有形式,私有化是一种,社会化是一种就是基金,股份制也是一种。不能认为只有私有化,或者说就不能改革,都是错的。最恶毒就是说,按照权力分给掌握权力的人,这是张五常的建议,这样做,共产党和国家很快就会垮台,权力瓜分一公开化,很快就控制不住了。
左派说要维护国有经济,有逻辑错误,他们把国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好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公有制,国有最好,他们从来不区分公有和国有。 公有和国有不一样,以后大部分公有制企业不应该是国有。他们说我是左派? 我什么时候是左派? 我对国有制认识和批判三十年前就形成了。国有制不可搞得太多,他逃脱不了官僚集团控制的命运。国有制就是国家干部控制。
行政干部经营企业,会有什么后果? 毛主席逝世之后,中国社会世俗化了,强调物质利益,干部思想必然要变化,不可能是焦裕禄似的。 以国有制为主体搞计划经济,必然搞成官僚集团控制企业,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无论左派右派很多人很早就看出来了。右翼自由主义者早就批判这些东西。
共产党领袖内部有几位重要领袖人物,也看出国有制的弊病。最早是1948年南斯拉夫的铁托,他说我们搞社会所有,实际是集体所有。社会所有不可能是全社会的人共有,只能是一部分人,就跟现在买股票差不多,就是社会所有制。
本质上有这种认识,是由于它跟斯大林不合,斯大林控制他,他不愿意。就跟后来毛主席一样,由于跟苏联不合,所以对苏联体制怀疑和批判。还有更过分的吉拉斯,工人出身,按照左派的话说,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马克思主义同路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民族主义者,打希特勒有功,成了国家领导人,在骨子里并不是共产主义者,这是左派对他们的批判。建国以后,他们怀疑斯大林这套,说你搞是社会主义吗?马克思主义讲的社会主义是你这样吗?你搞半天是一个干部集团。 吉拉斯是南斯拉夫宣传部长,说得比较狠,他说有一个新阶级,国有制很快退化成为新阶级。我们年轻时候看过手抄本,我有几个同学因看这个东西,插队时泄露了,被开除的开除,斗争的斗争,一个人被开除军籍党籍学籍,共开除三个籍,送到一个钢铁厂里面劳动。那时候整人太过分,不许任何人说任何话。大家一插队,在文化革命中被毛泽东亲手培养的红卫兵和造反派,插队的时候看到社会现实,马上就怀疑中国和文化革命,全盘开始怀疑。
最早的共产党领袖,南斯拉夫的,批判计划经济的国有体制,甚至得出“新阶级”的尖锐说法。以后是古巴的格瓦拉,1962年古巴革命胜利之后,他是二把手,很快辞职去打游击,说要建立一个真正革命的国家。按共产主义模式他不满意,古巴也搞一套国有企业大经理,他看大经理也不怎么样。这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是彻底革命的象征。
第三是中国毛泽东,毛主席为什么要搞文化革命,说是否定资本主义,这是左倾的说法,中国那里有什么资本主义啊? 有的只是计划经济官僚体制,毛泽东自己没那么说。
三. 毛泽东的个人影响与文化革命
第二个大问题,一是计划经济,二是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第三讲毛泽东个人思想影响。 这部分是计划经济以外的东西。中国改革开放所继承的遗产,不仅是计划经济,还有毛泽东晚年的状况,主要是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
毛主席超越左右翼,想创造个人理想的人间天堂。他在实践上肯定是错误的,文化革命是方向路线的错误,在这一点上,我又和毛泽东派有区别,我称他们是文革派。我不赞成他们给文化革命翻案。
文化革命实践部分有重大偏差,毛主席的基本判断,实际上针对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官僚阶层。他说,我们国家有一个特权阶层。理论概括是左倾的,说是“资产阶级特权阶层”,纳入左倾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范畴。 而不是归于内部的权力体系。 自由派说弊病来自于权力体系,讲得没有错。 毛主席说这都是资本主义造成的,其实中国哪有资本主义,计划经济连农民自留地都给没收了,所有个体经济全部消灭,养鸡只许自己吃,不许拿出去卖,还说有资本主义,中国有资本主义吗?这话不能自圆其说,叫资产阶级特权阶层,这概括是错误的。 后来出现“割资本主义尾巴”,哪里有资本主义啊?
实际上毛主席不满意当官的,但是,当官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资产阶级的产物。 毛主席这么概括是左倾的,于是铲除官僚特权办法,就是学法国巴黎公社,搞文化革命,这方向是错误的。所有老百姓都不许搞个人自由,这办法怎么可行。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搞世俗化社会,承认个人自由,搞民主与法制,这个方向路线是正确的。
文化革命实践中,理论概括是左倾的东西,实际上毛主席要铲除计划经济国有体制的官僚弊病。他说有一个官僚集团在压迫中国人民,但又不能搞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市场经济,那怎么办?发动群众。
把毛主席反资产阶级口号去掉,看实际,他想找一种办法,让老百姓能够制约干部特权。他就直接采取法国式而不是英国式,就是巴黎公社思想过来。七八年在全国来这么一回,发动群众来批判干部。清查之后好的干部继续工作。毛泽东否定西方三权分立,想搞巴黎公社的立法司法行政合一。 这思想在中国民主化过程中可以讨论。
这种思想有价值,和民主法治的价值相互结合起来。现在西方式民主有金钱操纵问题,有多数人专政问题,西方也有反思。
毛主席的基层民主思想,在红军里面就有,是成功的。红军战士有基本民主权利,经济民主、军事民主,生活民主。这支军队消除了军阀主义,共产党领导军队,派政委,限制军官特权。
到市场经济里面怎么运用,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毛主席的大众民主思想,如果和西方法制思想结合起来,对中国未来民主化有好处。这是思想意义。
但文化革命实践是失败的。把官僚主义概括成资本主义,进一步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加速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把空想的东西用权力推行,发动群众相有没有法律制约,确实是方向路线错误。
随意发动群众也不可取,群众里边什么人都有,不是可以随便发动的。现在我当大学教授,大学生的无政府主义就非常强烈,如不讲法律,他们在市场经济下讲个人自由,也可以闹起来把老师打死。 群众,地区不能乱发动,无论用什么名义也不行。
毛主席假设社会主要矛盾是干部和群众矛盾,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判断有误,他想让群众发动起来,群众就可以按照他的意思去斗干部,就太理想主义了。 群众一斗干部就过分,抄家打死人。这还不算,群众里边出现两派,干部也分两派,解放军也分两派,全国各省都出现两派,互相斗争。这个矛盾不是毛泽东预计的,群众和干部的矛盾,而是什么矛盾都有。天知道这是什么矛盾?
文革派里面我认识不少人,给文化革命说好话。说文化革命是两年不是十年,两年还有可取的地方,我一想也是。后八年干脆什么好事都没有,文革派说前两年还行。66年,67年发动群众斗争干部,搞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巴黎公社式的。
只不过后来天下大乱,1967年7月武汉事件以后,毛主席也控制不了,下决心收兵。两年实验没成功为什么?群众没有按照毛主席部署做,反而自我分裂,武斗。又有文革派出来说,这不是毛主席的错,是下面人的错,毛主席没让他们武斗大内战。怪下面人而不怪毛主席。他们进一步论证在很多地方,都是干部在里面挑拨,本来群众应该联合反对干部,没想到干部太狡猾。 问题是,不狡猾也当不了干部。本来一个单位就两派,一把手喜欢一拨,二拨手喜欢另外一拨,一发动起来肯定分裂。
毛主席发动之前应该考虑到这个现实,他一贯主张从实际出发。怎么可以随便发动? 以为群众是一个集团,干部是另外一个集团,设想就不对,群众和干部搅合在一块。停下来这是对的,搞不下去的。
停下来之后全国怎么办?为了恢复秩序把解放军拉出来,林彪法定接班人出来控制全国。没有两年又出现林彪逃跑。以后中国政治全盘僵化。
67、68两年确实有可贵的尝试,但是实践上不可行,也应该承认。以后把思想性的东西,进一步健全法制,在法制渠道里,如何依靠群众,肯定要这样做。形式上是可以取的,实质上有很大弊病。怎么发动群众?也要认真研究,还要纳入法制和民主轨道。
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不可完全否定,但后八年,我真是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好。先后四个左派集团控制。林彪摔死以后,周恩来出来说林彪极左,恢复一部分老干部工作,之后准备全盘来收拾文革残局,当时是1972年,也还不晚。结果康生、江青两个左派集团联手说林彪不是极左是极右,继续批判右倾,经济政策越搞越左。
一直到1976年主席去世,华国锋做调整,首先抓了四人帮,宣布文化革命正式结束,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国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来,这是华国锋做的。
华国锋不想给邓小平平反,提出两个凡是,不许深入反思文化革命,那怎么可能?那么多受害的人,只要纠正第一步,后面的事接着就来。干了两年,才有真正的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份,我已进入大学,当然是邓小平的忠诚拥护者,最积极反思极左。
我只不过是15年以后,从国家利益出发,对改革开放进行反思,马上有人出来给我扣左派帽子。我没有左派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个主义斗争的思维”,我三十年前已经彻底反思了。
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思想价值是永存的。毛的思想是庞大体系,核心问题是自己说的一句话,这世界上有两种理论,一种理论是主张压迫有理和剥削有理,另一种理论是主张造反有理,他这种概括是极典型反映他自己思想倾向,他集人类非主流思想的大成。所有非主流思想在毛主席全继承了,主流都不继承。
我带学生参观孔庙,把孔庙所有碑都看了,农民皇帝还是外族皇帝,凡是当皇帝马上都去祭孔,讲秩序。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孔子那套东西是现成的,按照秩序来。包括满族皇帝特忠诚。我找蒙古皇帝,不仅来过,不仅拜了孔子,还立孟子庙,原来孟子庙是蒙古皇帝立的。外族人比汉族人更崇拜孔子。我以为蒙古人没有统治经验,元朝皇帝尊孔最厉害,我都没想到。
国家领导人不拜孔子,且专门批判他的,就是毛主席,执政之后还不拜孔子。毛主席从来也没把自己作为执政者,也不是自由派所描述的封建帝王。毛主席思维方式和他行为方式实际上类似佛家,也有墨子的思想。最近拍一个大片,你们也知道了。墨子后来失传了,太空想了,中国农民起义各种造反思想和墨子有关。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非主流。同情弱势群体,批判一切压迫者剥削者管理者,批判一切精英,批判一切上层,替最下层最弱这边说话,就这个意思。
这种思想对于弱者来说永远是需要的, 对于社会平衡也有作用。但是不能执政。只能是非主流,不可能成为主流,成为主流要出来执政就搞乱了。
包括左派思想,包括毛派思想,我认为在中国有长远意义,就是在非主流意义上讲的。 左派不可能成为执政地位。 中国需要有这样的思潮,毛主席这样的思想,作为制约精英,作为弱势群体的理论武器,这是必要的。没有这个,就没有人能制约精英的腐败。
我发现,毛主席晚年的思想是一种宗教模式,毛主席是中国文化的非主流。楚文化从屈原发源,后来融合禅宗,到清朝末年民国就是谭嗣同。我看过谭嗣同的书,那是中国非主流文化很有血气。
那时孔子不灵了,念书有什么用? 楚文化就开始崛起,湖南人开始革命造反。 上井冈山是这帮人。
1989年中国改革开放受挫,大家反思。80年代有一套启蒙丛书叫做《走向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的。六四以后,全国都不能出书,他们找到北京团支委,主编另一套,叫做《新世纪》,我还出了《共和国第三代》。
其中还有一本叫《寻找毛泽东》。当时人民群众反腐败,很快把毛主席作为一种符号。 1975年大家批判毛泽东,15年之后民间开始寻找毛泽东。为什么? 因为出现大面积腐败,当时我有一个感觉,毛主席有点象真主。毛主席符号变成民间的神,这是我对毛主席的理解,自由派说他是专制封建皇帝,不准确。 从神权模式理解毛主席,可能比较客观。我决不肯定他实践上的错误,但思想上意义,这些失败实践造成伟大思想是长久的。 竞争失败的弱视群体,会走到毛主席旗下来。包括考不上大学的,包括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在北京当愤青的,包括在大城市找到工作,但没有来得及买房子的,越来越多。刚考上大学是右派,高中只有他上大学,他是天才,精英。到北京上了四年,把家里学费花净,发现找不到工作,还得租房子,这回知道还是社会主义好,他们现在气鼓鼓的,成为左派毛派。这两年房价一涨两三倍上来。 我到上海看一个房地产大款,他跟我说,房价一涨,中国阶级分化马上明显了。这也是实话。房价不涨看不出来,房价一涨马上看出来了。有的一辈子只能租别人房子,气死了。 分房子是计划经济,大家不是反计划经济吗?自己买吧。工资不涨,房价涨三倍,你怎么买? 最近出现网上征婚,女大学生要找北京男孩子,男大学生要找北京女孩子,只能这么干。北京人成地主了,地主阶级又复活了,大房产主。只要在北京混三四十年,两口子是干部,至少家里两三套房,你们只能找北京户口的结婚,要不一辈子租房子,工资要拿出一半。
两极分化,严重腐败,老百姓除了毛主席也没有别人可以求了。是中国精英腐败,造成毛泽东主义回潮,这不是左派搞的,是右派搞的。 腐败太厉害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对于腐败无能为力。看着腐败越来越厉害,根本治不住。大家急了。
伊斯兰的巴列维像邓小平,搞现代化很成功,结果把社会矛盾激化了。他们有真主,霍梅尼宗教领袖还活着。 世俗化和宗教发生冲突,霍梅尼号召伊斯兰教士搞恐怖主义。 巴列维经济崩溃,原教直主义回潮,变成宗教神权社会。后来让美国挑两边打仗,伊朗和伊拉克现在这个状态,只有绝望才搞恐怖主义。
对毛主席正确评价,理解成神权模式,更符合现实,有思想意义,但不具备执政意义。中国左派后来有进步,从实际出发揭露问题,这是左翼思想批判现实主义的作用。但左派在理论体系上有问题。、
等到下次讲思想斗争再说。
四. 改革开放的基本矛盾
现在回到中国改革,我在历史上肯定计划经济原始积累,也对计划经济集权产生官僚阶层进行了批判,也对毛主席想消除这一官僚集团,但采取错误方式所造成的恶果进行了回顾。
于是,中国式的改革开放,就此而生。 起点是什么?权力社会。自由派批判有权力没社会,有权力没个性,描述是正确的。那时候解放思想看到赵紫阳讲话,讲废除人民公社,给农民分地,他说,人民公社相当于国家农奴。
改革起点是权力社会,改革路径必然是权力资本化,权力变资本。 市场经济这个提法比较模糊,马克思主义讲得清楚,市场经济分为分为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化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变为商品,九十年代彻底完成了。第二是资本原始积累,中国一直在进行以权力为后盾,向资本转移的过程。等于把国家的积累一部分,变成私人资本积累。
在八十年代初期改革,赵紫阳组织中青年经济学家,我在东北上学七年才回来,直接到天津开放区搞开放,这都是同一伙人。莫干山会议,接受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有重大贡献,设计渐进改革,后来被实践证明比苏联休克疗法好得多,苏联休克GDP跌了50%,人口非正常死亡1000万,加艾滋病1000万,2000万人死亡,国家崩溃。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改革期间经济能够不跌还涨,很少,任何国家改革,经济都要跌。只有中国在改革期间经济高速增长,越来越高速。 跟渐进改革和政治稳定有关系。
权力靠近市场。不要不敢承认改革开放是资本化,说市场经济来掩盖资本在中国的发展,资本就资本,资本也不是贬义词,权力也不是贬义词。 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到现在不敢说自己搞资本。 就说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搞资本经济,还是小商品经济? 当然是按照资本逻辑,甚至外国资本进入,现在还不敢承认自己搞资本,理论上软弱。
中国改革,第一步是农业资本,第二步商业资本。资本范畴在中国每搞一步就来一圈腐败,因为中国是一个权力社会,搞资本一定是有权力的人先占便宜,这谁也改变不了。到80年代初商业资本,大家开始生气。干部的老婆孩子办公司,跟权力没关系去得了吗?
我倒想去,我跟权力没关系,所以我不去了,出了事平民子弟要承担罪责的(笑)。搞外贸进出口,许可证成了特权,权力变商业资本。
1988年设计双轨制,权力变生产资本,有计划内外价格,当官的批计划外的特权。 到1988年大家进一步生气,闹出89年政治风波。大家容忍不了权力资本化,后来中央高压政策。
九十年代劳动力彻底商品化,所有人都是合同工,现在包括大学生也是彻底的合同工,档案以后全放人才交流中心。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工人六千万人用各种方式赎买,问题是补偿不足。改变了身份,作为劳动者阶层,劳动力彻底商品化。
金融资本,是2000年以后股票房地产进入中国。
2000年加入WTO,国际资本进入中国。
按照马克思所说的资本范畴,到2006年底市场准入,中国彻底完成改革开放经济任务。 社会政策一定要向左转。现在历史趋势是转也得转,不转也得转,右倾已搞到头,历史任务完成。所有资本范畴在中国全有了。所以必须向左走。 该开放的全都开放了,不该开放的也开放了,该改革全改革了,再改革就是要政治社会改革,经济差不多了。所以经济学家也退出历史中心了。 我是非主流,寿命长一些。没有方向路线错误,市场化全球化毕竟是人类都要走的。
但由于起点是权力,权力资本化难以避免。真正占好处的是和权力阶层有关系的人,他们得最大利益。这对我来说没觉得奇怪,但老百姓接受不了。当时有三种思潮造成社会动乱。
中国改革路径实际有一部分是权力资本化,好事坏事从此而起。
产生第三个问题,基本矛盾是什么?改革是权力资本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开放是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做的是一回事儿,说的是另外一回事。 革命理想不可变,但你不仅搞了资本,还搞权力资本化,形成暴富阶层。 既是权力造成,也是资本造成,是权力和资本结合一块,造成中国新社会阶层。
所谓暴富阶层已掩盖不住。以前说没有,后来不许说,做房地产没有权力背景做得了吗? 左派说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弊病,右派说是权力的弊病,他们把权力和资本互相对立起来,其实不一定对立,权力和资本可以结合的, 30年以来形成暴富群体,一部分人致富手段不正当。他们已掌握了很大经济份额和资源,所有理论斗争都围绕这两个问题所展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产党党章和国家宪法,怎么容纳暴富群体,是你改还是他改? 小平智慧很高说不争论,这三十年改革开放比较顺利,说了之后就打成一锅粥了。现在矛盾掩盖不住了,两边都不干。人家那伙人也不干,别以为他们发财了,他们很不舒服。他们说我们有原罪,要赦免我们,我们在中国待得不放心,你要改宪法和物权法,我们不受保护不放心。
这是有力量的,虽然他们表面上不敢说话。他们有权有钱。关键时候控制主流媒体,甚至影响政策和政治。老百姓是分散的,但是网络舆论也很强大。
什么叫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核心动力,矛盾双方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事物的性质就起变化。 我1998年说到这个程度,思想超前了。我说基本矛盾早晚要酿成社会冲突,暴富阶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后相融不了,怎么办?十六大以来一直围绕这个问题在寻找答案。
第二条,对外开放和国家安全的矛盾。上次已说得很多。这个东西我们中央接受比较快,不管什么阶级,在中国掌权,也要维护国家安全。
中国是一个政治体制超前的国家,不是落后的国家。1911年建立民主共和国,在全世界只有美国法国,中国是第三个,按中国的传统和国情离民主还远,连日本英国荷兰都是君主立宪,中国连君主立宪都不要,一下子到民主共和,所以搞不成。孙中山搞不成,袁世凯复辟帝制也复辟不成。所以有政党出现填补空缺,搞议会政治也没有条件,出现武装斗争,以政党领导军队,建立国家。 搞封建王朝家天下是永远不行了,西方议会民主也不行,学苏联模式。 虽然集权,也不是封建世袭。儿子不能继承。 革命成果必须要肯定,中国从1911年以后就废除了帝制,家天下不复存在。 “中华民国”的土地法写得不错,说土地属于全体人民,为什么这么写?是由于国父孙中山先生个人的影响,造成我们的历史,他说天下为公。 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名义上是国有制。 回归以前的香港却是私人所有,说香港土地属于英国女王陛下个人,君主立宪实际属于议会。名义是历史决定的,属于女王陛下。在市场经济下,搞使用权转让,批租给私人,就是私有产权了。 在使用权交易方面,完全是市场经济私有产权,在宪法上,是以女王陛下所代表国家所有。 只有美国宪法说土地属于私人,其他大多数国家在宪法层面,都是国有制或人民所有的说法。
宪法绝对不可以改,不能由于少数人暴富就可以改党章、改宪法,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是革命的合法性。要改等于否定我们这个国家,否定革命本身,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假自由派干起来后患无穷。
我们对公有制的理解,是在政治上理解的 ,是革命的产物。但不能像左派那样坚持在操作层面也国有。 是暴富集团受到假自由派的蛊惑冲击宪法,冲击共产党。共产党宣言写消灭私有制,他们说我们已暴富,得不到合法性,怎么办? 我害怕你共产党以后共我的产。
首先造成意识形态危机的就是中国暴富阶层,他们要求政治地位,这是我下次要讲的线索,由此展开思想斗争。对外开放这部分涉及外国势力,是买办和爱国主义斗争,另外一个层面。
不可以再搞文革把他们的财产没收,也不可以为他们利益而修改宪法,两个都不可以做,所以这矛盾长期无法解决。按照毛主席说法这是好事,有矛盾才有斗争,有斗争才有动力,事物才可以发展,所以长期争论和政策摇摆,以及利益集团干政会存在下去。
五 改革开放的渐进性特点
中国改革几个特点不细说,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功,这些矛盾这么难解决,网上列出邓小平八大思想,意思是说邓小平八个思想全没用,其实我看八个思想很伟大,没有这几个思想,中国改革开放不能那么顺。 如和平与发展,不争论,不问姓社姓资,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实用主义哲学。
鼓吹不守规矩。 广东经验是:遇到红灯绕着走,遇到黄灯赶快走,遇到绿灯使劲跑。 鼓吹各个单位主体钻政策空子。
鼓励少数人先富起来。但小平在1993年就纠正了。他说:这只是针对计划经济平均主义说的。中国还是要搞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否则就说明改革开放失败了。
小平还有四项资本原则,这提得都对,这没有什么错误。
由于中国原来特殊性造成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就有下述的特点。
首先是利益转移的隐蔽性。
对渐进改革有很多解释,有人说是先改增量后改存量,因为存量不好改。小平15年改的是增量,1995年以后10年动了存量,所以社会矛盾这么大。先在农村、个体户和外国资本,特区开发区发展,先不动体制内,先培植体制外力量和市场经济力量,逐步蚕食体制内。苏联是稀里糊涂先把自己体制打破,比中国人傻多了(笑)。
苏联人让美国人给骗了。外国资本说你们共产党先解散,然后国家也解散了,外国资本去了吗,还是不去。解散之后所有经济联系都断了,黑社会起来,经济几年暴跌50%。中国先不动体制内,先保持经济增长再说。抓GDP这件事现在我们加以批判,前些年还很重要,没有8%经济增长,就业支撑不住。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没贬值,没有8%,财政收入没有,就业解决不了,社会不稳定。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是完全正确的一件事,由此造成总量扩大,馅饼做大才好分配。30年来很宝贵的经验。
然后是精英连续性。通过权力资本化,保持精英连续性是一个特点,伴随腐败。中国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内部说权力要靠近市场。设计改革要对当权者有好处,纵容他去占便宜,所以说腐败是润滑剂。如果腐败一点没有,有权的一点好处占不着,他们肯定限制你不让你干。 开始老百姓不答应,闹半天还得答应。太理想主义不行。
改革过程中权力阶层受惠,使得中国掌权人很热衷于改革开放,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后。 八十年代还没想明白,还有些道德束缚,觉得不能这样。那时候贪污一万都觉得挺多,现在没有一千万不行。那时候思想不解放,受共产党教育这么多年,他们觉得不应该捞好处。
我个人也是这样,为改革开放奋斗这么多年,我自己也没有图谋好处。八十年代大家基本倾向都这样,精英层不去主动搞市场经济,道德上歧视市场经济,说那是劳改犯,没工作的人,敢冒险的才干的。他们发了财,再加上一部分干部子弟。一家哥几个,是最不成气的成功了。现在老拍军人电影,生了四个孩子,爸爸是司令,大儿子当团长,二儿子在哨所当模范。三孩子是女儿,下岗了,没有市场经济本事,又继承不了军人事业。最不成气是最小的,下海经商,老想偷他爸爸手枪,卖了算了,有什么用,什么革命历史,时代都变了,你老头八十多了变不,结果把他爸爸气死了。这就属于改革开放派,道德上不行。从小上幼儿园不好好上,就知道跟小孩打架逃学,一点规矩不懂,越这样的人进入市场经济越快。中国是钻空子就能发财。虽然有一部分干部子弟经商,但道德上和思想上大家歧视他们,八十年代是理想主义改革,社会歧视他们,那时候道德力量很强,说他们不是好东西。所以大家跑到天安门抗议腐败。
后来九十年代明白了,1992年让精英大下海,全体人民大经商,谁讨厌腐败,鼓励你也下海,一大批人暴富,好多精英闹六四动乱不行,能量很强,理想主义很强。92年之后,小平一南巡各个单位都去经商。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变了,思想变了,社会彻底世俗化。
大学生再也不上街了,现在动乱因素不是大学生,变为工人农民和复员转业军人。八十年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上街闹事,现在还有吗?一个都没了。这就是理想化破灭和世俗化成功,造成整个社会无道德、无理想、无信念、无信仰,大家赤裸裸赚钱,有权力可以赚,有知识也可以赚,能骂人也可以赚。 有人从美国回来大骂腐败,腐败分子给他送钱,送钱就不骂你。(笑)
我要写回忆录,在天津开发区正好是六四前后,从开发区回到北京,我也没有参与六四,是天意保佑,我一点事没有。回来之后三年左派回潮也够气人的。 1992年小平南巡我回开发区,我也想下海,不是我不想干,每回都很凑巧,好几次我想下海经商去不成,想当官也当不成,最后还是思想家。这次抓了一个学生进保卫处,15天遭受15万条诽谤,结果成了新闻人物。(大笑)
我说大家都下海,我要公司他们给我办。有朋友给我中农信香港分公司一个部长职位,也还可以吧,但我心里没底。我干不了这事,还是到社会科学院去搞学问。我们那搞开发区的出国的出国,下海的下海。我理性上完全明白,但感性上接受不了。我就是这个搞学问和思想的命(鼓掌)
中国精英经过八十年代动乱终于明白了,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要进入市场经济,要带头干,早晚就这一回,你不干让劳改犯干,还不如我们干。 政策鼓励权力资本化。 我说这话没有贬意,当权的人认识市场经济,他自己不去也就不让大家去,他们有权。只有他自己去了,大家也才能去。
中国李鸿章时期,往英国派五批留学生,怎么选的?当然选贵族子弟,决定开放留学,第一批是满清贵族子弟。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痛骂干部子弟,说干部子弟没一个好东西,我们下乡他们进工厂,我们进工厂他们当兵,我们当兵他们上大学,我们上大学他们出国,我们出国他们回来了当局长,我们当局长他们又从局长变成外国大公司代理人了。
我说你不服气能怎么着?我为什么没参加六四,就是因为这个跟他们辩论,我说可是要容忍一些特权,特权永远有,计划经济也有,市场经济也有,什么时候都有,要容忍,闹有什么好处?大家全别干。我上大学的时候,干部子弟出国成风,我说别着急,再过十年大家都可以去了,现在大家表示都去了吗? 结果还就是我没去(笑)
如果不这么干,你说怎么办?八十年代所以搞出动乱,就是理想主义太强,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不能接受中国权力社会的事实,左派也不接受改革开放。 他们说计划经济建立的是平等的天堂,现在搞成这样是资本主义。他们这逻辑不对。计划经济不是人人平等的天堂,计划经济是权力等级社会,在权力体系下,国有企业经理们,为什么现在能够偷国有资产?因为原来国有资产就被他们控制,一搞改革开放很容易就把它变成自己的。你说不合理,你有什么办法吗?办法就是不改革。或者以后少搞国有企业。
在八十年代动乱被打下去以后,1992年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赤裸裸的抛掉一切理想,走向拜金主义和世俗化,各方面都呈现出极卑鄙无耻。我的一个好朋友,我们俩同时去开发区创业,我走了,他当了局长。他说你干吗回北京?我们都出国了,当不了官都去美国了,当官的在这儿有权发财,只有当官才能发财,中国这机会千载难逢,要影响大家几辈子的前途。 他讲的都是真理,都是平民子弟,因为创业早当了局长,我要不走也当了局长,也可以发财。他说你干吗要回去搞学问,现在是当官发财时代。当官家里分三套房,以后把房子一卖就是百万富翁。我们还有资源,有好多干部子弟都是同学,赶快下海经商,注册之后赶快利用资源,我们都有资源,赶快去做。
听他一说我生气,我不是理性人,我干不了,也穷不死。我还是做自己感觉塌实的事情,去搞学问。 这位朋友后来怎么样了? 受贿被撤职了(笑)
在1985年还有一回,我为什么离开深圳特区,也是看不惯。我参观三洋,中国农村小姑娘给日本人干活那个样子我看不下去,我天生有马克思这样的品格。我理性上知道这是历史进步,但我看不下去。去深圳的就我一个人这样,其他人都对旧体制深恶痛。
也不意味着新体制就好,这是康德思维。旧的不好,新的是不是一定好。 鲁迅早说过这种话。 他们说别太同情工人,还是剥削有功。 现在算算,当时三洋给日本人打工的小姑娘,工资大概两三百,还有加班费是双工资,一个月六七百。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我们学马克思出身,痛恨资本主义剥削。看一个电影日本包身工,我们就讨论这个事儿。 包身工说实在太苦,但也不能回去,在这儿一分钱工资拿不着,有白米饭吃,他们在日本纺纱厂,整天机器响还有污染,那也不回去。回农村连饭也没得吃。还是剥削有理有功。那时候剥削还真不重,过了三十年还是那样。中国农民工工资没有什么增加。利润几乎全部给了投资者,劳动者没有分到。现在再说这个事有道理,那时候没有道理。我知道没有道理,我就是烦。
我这个人不喜欢权力也不喜欢资本,我还是回来了。(笑)
85年一次,93年一次,能下海也没下海。实践证明,时间长了,还是我站得住(笑),道德还是有作用的,人不一定跟着历史瞎跑,你能赚钱你去,我认为我没这儿本事,我去不了。
这个下海运动在历史上是进步的,但我不去。我也不反对这个政策。这个政策就是权力靠近市场,虽有很大腐败,但使中国改革推进比较快。改革一般精英是连续的,革命才是一拨人打倒一拨人,改革是贵族的资产阶级化,是当权者认识到要搞市场经济,头一段一定利用特权,有这一段不足为奇。虽然我很激烈批判腐败,我知道在历史上有合理性。
90年代经济自由和政治集中,出现道德和历史二立对反,中国跟西方完全相反,叫做先积累财产后明晰产权。西方是当你有一分钱的时候,就明晰了。怎么赚钱怎么分红。在中国开始一万块钱也拿不出来,用权力做担保,用各种办法先积累财产,以后明晰产权。在明晰产权的时候就有冲突,名义上是集体和国家的,实际上是个人干的,还真有这个问题。海尔原来是国有企业,张瑞敏没去的时候,怎么也发展不了,他一去,现在无形资产品牌评估七百亿,这七百亿归谁?争产权争的是这个。
右派不是完全没道理,开始是国有的壳,在当时都戴红帽子,不敢说是个人企业,实际市场竞争核心是企业家,自由派理论强调企业家价值是正确的。在国有企业干拿那么点工资怎么干,好人都跑在外面。
我指责过中央八十年代左倾,处理雷宇。雷宇是海南省长,为海南省资本积累违反中央规定。中央说可免关税进口汽车和钢材,只许在特区里边用,不许倒卖,但雷雨倒卖了,被中纪委查出违规,撤职了。这个人非常好,自己没贪污,海南人非常纪念他。 中国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出了好多英雄人物,雷宇是一个,蛇口袁庚是一个,我也是一个(鼓掌)。
为了本地发展违反了中央规定,自己忍受了处罚,但是自己一分钱贪污都没有,这人值得尊敬。实际中央也没处罚他,又把他派到广州当副市长,广西自治区党主席,这个人非常好。改革开放八十年代是很伟大的时代,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很了不起。
有赖于邓小平的伟大智慧。 我和左派说,应该反思改革,但不能骂邓小平。有什么问题可以骂后面的(笑)。
另外一个特点是以开放促改革,双重体制并存。中国改革能够成功,利用香港台湾非常有益。中国有香港,我写两币流通,没有香港和国际市场没法接轨。 价格和汇率体系,外贸体系和国际市场没法接,有香港之后,两种体制并存就成功接了轨。现在我反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理由是人民币实际已自由兑换,就是在香港和深圳。中央默认自由市场,两种货币可以对流,没有必要在法律上宣布人民币自由兑换。在局部地区一直可自由兑换,这种情况我们比较主动,万一出点什么事儿,我们还可以恢复外汇管制。人民币在法律上宣布自由兑换之后,再想恢复就很难,全国人大还得开会,议员很可能被国际资本收买,到时候想收都收不回来,所以不能宣布。实际上可以自由,有危机的时候就不让自由,平常的时候可以自由。这是中国智慧,法律上不宣布这件事,但实际上可以做。中国改革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最后一项,到成熟再宣布,至少十年决不可以宣布,谁宣布,中国金融危机就离得不远了。这是利用香港。
利用台湾。中国国家统一和南进战略,民主改革,有台湾在对我们是好事不是坏事。有一个竞争者和敌对者存在,对我们政治改革和国家改革有好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无论怎么发展对我们都有好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改革, 做了非常伟大的事,邓小平初期中国财政极为困难,用十年时间解决冤假错案,把计划经济前三十年的遗留问题,几乎全部做了补偿,体现了共产党对人民负责。所以在中央当时做出了否定文革的决议是正确的。后来各地上访办公室用了十年的时间,所有人,包括以前很多年的事都落实了政策。我上大学期间,我经常到秦皇岛去玩,认识一个中学老师,他少定了一级,给邓小平办公室连写八封信,最后还真批回来了,马上解决。
现在呢? 即使批回来下面也不解决。现在很有钱,但就不给你解决。除了下面腐败,中央对于文化革命做了彻底否定的结论很有关系,包括反右派、政治运动,包括文革期间的档案材料,后来全部废除,也不核查。文革期间凡是外调材料全部撤出。
改革开放平反三十年冤假错案,对许多人中国是大解放。
八十年代太顺利了,理想主义过高,除了极少数坚持计划经济思想的人以外,大家都是“泛自由主义者”(汪晖)。
主要几支,首先是党内有知识,能反思的高级干部,包括邓小平本人,都有重要的反思。比较彻底纠正了以前的东西,党内出现1978年务虚会,酿成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时是针对毛主席晚年的错误,不能两个凡是,实践错了谁也得改。
在党内出现人道马克思主义思潮,用人道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不能成为独立体系,所有知识分子都研究马克思主义,没人研究别的,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怎么解释可以做文章,有点像德国历史上宗教改革,以新教代替天主教,对上帝解释不一样。那时候对马克思解释也不一样,出现了人道主义,说马克思晚年极左,早年比较好,青年时代马克思是人道主义,提出这些都是老共产党,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以后,反思了极左的东西,认为还是回归西方的人道主义体系去。
过几年就出现了从西方民主自由,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所接受的。在世界观方面也出现思想解放。第一次是介绍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不是作为经济学原理介绍,是作为哲学原理介绍,就是打破集体主义道德模式,打破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打破英雄主义情怀,每个人为自己就可以。只要每个人把自己救了,全社会自然可以得救,连自己都救不了,等着政府扶贫还救谁?所以,自己干自己的。这个思潮一直延续到现在,被人不断地解构英雄主义,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后来过分了。说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现在我们,人人为自己以后,上帝没有出现,只出了一个李洪志,这比较麻烦(笑)。
中国人不是信基督教的民族,上帝在哪? 有上亿人口已经加入了基督教。 老百姓应该把毛主席重新请回来。三十年了找不到信仰。我不同意左派说当时就不该解放。当时不解放能有市场经济吗?当时解放是对的,出现萨特主义,弗洛伊德,反正不信马克思,不信毛泽东了,其他,有谁信谁,后来是崇拜费翔,乔丹,贝克汉姆,后来是李雨春,现在成为玉米教教主(大笑),我说大学生不听话了,原来有自己的教主了。 记得住电影明星。萨特我记住了,他们没记住。不过,要崇拜也是人性之一,民间要崇拜毛泽东也是正确的。(鼓掌)
世俗化的速度很快,有三个思潮直接导致社会动乱。
第一支是农民平均主义,或叫民粹主义,要清官不要贪官,杀尽贪官天下才太平。
第二种是西方政治民主,没有民主必然腐败,权力导致腐败,要用民主监督制约权利。
第三种是共产党的思想体系,干部是人民勤务员,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让我下岗不行,我不能接受,国家主人怎么会下岗?
八十年代腐败并不严重,只不过是大家不能接受。我没有参加六四,和我当时的思想也有关系。我最早参加改革开放,到北京开会,当时就比较中性。我在开发区搞民主竞选和民主实验,是全票当选,到北京我说他们过分。外地人进京游行,又像文革似的串连来了,很快就骂到小平他们家身上,这显然不公平。干部子女那么多人,为什么抓小平不放?我当时就说不公平。 会是有人骂我是法西斯。 我不愉快,六四就没参加,我在家待着哪也不去,这倒好了。(笑)
理想化社会,改革成功之后动员程度过高。 八十年代改革很成功,75年到88年,13年改革极其成功,没有错误,大家极其拥护。
典型像北大学生在十一游行,突然打出一个旗号:小平你好。对小平很亲切,不像对毛主席那样无限崇拜、无限忠诚、无限信仰,那是对神仙的信仰。大家对邓小平从来没有作为神仙看,这是受人尊敬的长者,我们很尊敬他。我们没有把他当国家领导人看,这个人挺不错。
没两年成了当时天下第一大官倒。我说你们把学生发动起来,能收拾得了吗?他们不管,说起来再说。人人都搞煽动,上帝来收拾,这不负责任。以后我得到一个知识分子,在海外访问四百人,研究六四前后的情况,就是失控。没有什么组织策划,政府也很混乱,就闹成大悲剧出来。只要一发动就失控,最典型是学生在静坐、绝食,后来赵紫阳就出来说同学们回去,实际已经承认错误。说你们4月26号出来游行不是反革命事件,赵紫阳在外国访问是总书记,替小平承认了一个错。中央没说学生是反革命。赵紫阳代表中央说,同学们的行为是好的,你们先回去吧。北大学生成了全国民主英雄,可以去全国各地都作报告,暑假回来之后再搞也不着急。肯定开始民主化了,整个学生组织,中央也不说是非法了,可派学生去列席人大,如果和平解决,中国民主进程会很快,反腐败的机制,包括对台湾问题都有考虑。
结果就是失控。做事不知妥协不知大局。 13个大知识分子号称学生导师,劝同学们回来吧,配合中央,现在已经不错了,取得很大成绩了,民主是长期的事,学生们起来准备回去。突然从广场某一角落有一个人大吼一声,不行! 这个人到现在不知道是谁,他说,同学们不要听知识分子蛊惑,知识分子没有好东西,全是出卖革命的软骨头。我们在广场好不容易取得这样的成就,不能以此收兵,要干到底,。一个人煽动,学生们就不走了,好几次想撤都撤不回来。学生领袖们几次说走,马上上来新一拨学生说不行,把他们轰走,最后就撤不走。有点像法国大革命,越来越左,激进到一定程度失控。
这是非常不幸的事件,出现这么大的政治动乱,对谁都没有好处。 于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改革就告一段落。
最后再讲两句,六四以后三年左派回潮,八十年代改革是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我本人作为理想主义者也也参加了,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时代,不可因现在改革开放出了毛病而否定,尤其不能否定这一段。
由于社会思潮动员过度,中央领导缺乏经验,出现政治动乱,直接导致了三年左派回潮,成就是把经济压下来了。中国通货膨胀压不下来,李鹏上来做总理,政治变化之后,把经济总需求彻底打掉,从10% 调到6%、3%,90年、91年,92年三年经济不好,赵紫阳时期通货膨胀控制不住,后来控制过分,经济下滑很厉害。当时我在国家物价局工作,有一项改革重大成功,就是价格改革。
价格改革在1988年失控,那次是赵紫阳和邓小平犯的错误,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决定价格闯关,报纸上公布这个决议,引起社会恐慌抢购。全国三千亿存款,一个月之内取25亿,银行就关门。银行准备金率不过10%,没有那么多钱,这么一搞,赵紫阳因此辞去了总理职务去做总书记。李鹏来做总理。在那时候改革受重大挫折,社会开始浮躁,这15年改革太顺,第一次受挫,大家有点受不了。
中央也不统一,就出现反腐败高潮,从经济改革转到政治改革去,就酿成了后来的事。六四以后三年整顿经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放弃了物价补贴,价格市场化。1988年赵紫阳主导价格改革用群众运动办法,反而煽动通货膨胀预期和抢购风,在国家严控下,宏观调控极严厉,价格改革反而取得胜利。
那时候改革派们都不喜欢李鹏,说他是保守派。国家管的结果,价格改革成功了,我是观察到的。我在国家物价局做处长,当时国家物价局放权,说地方看着办,计划价格废除,地方政府财政没钱,不能补贴。放开中小学课本,煤电水汽房租都涨,在经济紧缩也可以推进改革,这是我当时得到的启发。成为后来我的新保守主义思想的根据。右派当然很不爱听,他们认为只有在总需求膨胀的时候,改革派领导的时候,改革才可以成功。我的文章证明,保守派掌权,严厉压缩总需求,改革也可以成功。严肃的议题,奠定后来我和经济学主流派的争论基础,那几年在中央机关做处长,我目睹经济严厉紧缩的过程,我也看到了严厉紧缩并不是保守,宏观控制并不是反对市场化,只要正确使用,在控制下仍可推进改革开放。
1994年我再一次支持左大培反对经济学主流派,94年通货膨胀,主流派改革派经济学家联合起来反对朱鎔基,说他反对小平指示,当时左大培骂他们,说经济学界也要反腐败,他们联合起来封杀左大培。我正好到社会科学院工作,我本来是改革派这边人,但我看不惯他们封杀另外一边,我支持了左大培,从此和他们分道扬镳。
我从改革开放派,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所谓左派? 就从这回,真正争论在我们之间展开,别的争论是假问题,在经济学中间展开是真的。当时是经济问题为中心。
好象在遵义会议,只讨论军事问题,因为当时主要是军事斗争。

(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