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July 09, 2006

以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 连载二

王力雄
政权——只“代表”自己(第一章第二节)

正如有人指出,以往自称“工人阶级先锋队”、现在自命“三个代表”的政权,其实并非任何阶级和集团的代表,而是一个自利自为的独立集团。政权成为代表,前提是被推举产生。权力来源跟其他阶级或集团无关的政权,只可能“代表”自己。

中国与政权相关的人群相当庞大,除了政府官员和公务员,还有庞大的党系统;学校、银行、媒体、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都是政权的附属;由财政供养的 “事业单位”职工、众多退休干部等,也和政权生死与共;包括上述成员的家属,这些人加在一起,总数会超过很多国家的人口。当前体制使政权集团掌握最多资源,得到最大利益,政治改革要改变这种状况,政权集团当然不会接受。这一点在台湾问题上看得最清楚,现政权如果放弃一党专政,接受民主体制,“台独”会失掉大部分口实,两岸统一也会去掉很多障碍,然而无论现政权把“统一大业”拔得多高,只要涉及权力,绝不肯有半点放弃。

权力集团抵制政治改革,除了因为现体制使其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为人羡慕的地位,以及经济上的诸多好处,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失去保护的担忧。半个多世纪的执政,现政权在政治上结下大量冤仇,在经济上导致众多腐败,一旦失去专制制度庇护,绝非把责任推给抽象的党就可以解脱,而是会清算到每个具体个人。对那种前景的恐惧,是权力集团成员捍卫旧体制的重要动力,那等于是在捍卫自身和家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可想动力多大。

的确,今天的政权不再像毛时代那样强暴,有了更多的法制和现代因素。如果不断改善下去,会不会最终通向政治本质的改变呢?与毛时代相比,中共从追求理想的革命党变为追求利益的权力集团,这无疑是一种本质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只是中共自身的变化,却不是专制体制的变化。政权的专制性依然如故,变化只是中共不再企图用阶级斗争创建劳苦大众的人间天堂,而是通过“改革开放”创建自己的天堂。当年政权使用过的残暴手段,今日政权并未丧失,只是因为有了计算得失的务实,暂时搁置不用而已。如果有一天它认为使用那些手段收大于支,随时可以重新使用。六四如此,十几年后的汕尾事件再次证实。毛时代的政权在理想受威胁时可以杀人;今日政权在权力受威胁时也不会手软;而当未来政权力图挽救自身时,仍然可以实行法西斯手段。因此,认为中国政权会通过自我演变实现转型,过于乐观。

追求利益使政权变得务实,因而不再虚妄,但也同时使政权变得腐败,因而更加贪婪。当今的权力集团不追求主义,不搞思想斗争,一切目标都在自身权力的巩固和自身利益的满足。它为自己列举的业绩,大部分只是政权的起码职能,没有歌功颂德的理由;那些纪念碑式的成就,多数又与人民需要无关;回顾90年代以来的“改革”,实质是被精辟概括的“揽权推责”,把该对社会尽的责任尽量推卸,把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揽得更多。这样的“改革”只能使社会日益陷入困境,这样的权力集团又如何会放弃专制?变化充其量是在“治理”层面。受到一些学者赞扬的“政府的学习能力”,其实是只是修补能力。这种能力越强,政治转型越难。

顺便谈两个相关话题:一是属于政权要素的军队,能否有一天担起政治变革的使命?二是以“党内民主”的方式,可否实现政治转型?

前者可能性之所以渺茫,主要问题还不在中国军人缺乏人文素质,因此难以产生政治家(虽然的确是问题),更大的制约在于“党军”传统。中国军队从诞生就以“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党的绝对领导”。八十年的历史已把党文化化作军队的基因。今天不会有任何将领能超越党而让军队整体服从。没有党,军队就失去意识形态和凝聚核心,掌握着实际武力的各部队就会拥兵自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未来中国政治转型最大的问题之一,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研究。

对后者,且不说“党内民主”的虚幻,即使有了“党内民主”,结果也会使权力集团更趋自利,对政治改革更为保守。这是因为,在集权体制下,掌握绝对权力的寡头还可以按个人意愿行事,权力集团被当作家仆或工具。寡头既可以进行“文化大革命”那种颠覆,也可以做出解除党禁那种突破。“党内民主”却是要消除寡头,由下至上推举党的领袖,从而使领袖不再是为所欲为的“主子”,只能为本党成员服务。当前中共的自我谋利趋势,一定程度也是因为寡头弱化,党内高层和各级负责人受下级制约所致。如果真在腐败弥漫的中共党内实行民主化,中共高层甚至可能失去惩治腐败的勇气。那种“党内民主”不但不能带动中国的政治转型,反而会使中共更加自利自为,与民对立。

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考虑,还会有一个关联后果:目前关于“党内民主”方案,基本都主张从“党内分派”开始。然而对于“党军”,党内分派的直接后果就是军队分派。对社会而言,没有什么会比军队分派更危险了。

(待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