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July 09, 2006

以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 连载七

思想联合民众——与激进共舞 (第二章第二节)

民众是社会主体,是财富来源,也是权力治理的对象和合法性根据,所以任何要素都标榜自己站在人民一边。即使专制政权也会自称代表人民。民众在一般情况下分散无力,却潜藏着动摇政权的能量。在历史关头,总是民众站在哪边,胜利就在哪边。不过民众发挥这种能量,往往需要其他要素介入,其中思想要素的作用最大。

民众推动社会发展的途径,一是通过压力迫使当权者调整政策,二是通过群起抗争动摇旧政权。民众如果能与思想结合,压力和抗争能力都可以得到大幅提升。没有思想进行凝聚,民众压力只能是分散和针对局部问题的,压力因此传递速度缓慢,难以清晰显现,不易刺激当权者的反馈。有了思想指导,一方面民众可以在宏观层面取得共识,针对共同问题把分散压力凝聚起来,另一方面思想者善于对社会不满进行总结和揭示,能使民众压力提前突破潜在状态,变成公开表达,被政权感知,从而提高压力传递的速度及刺激强度。同时,思想者对缓解压力的研究和建议,也能帮助当政者调整政策,进行自我变革。

如果政权对思想进行压制,往往导致思想走上激进道路。那除了是对压制的反弹,也是因为以激进方式容易突破压制。例如在政权封杀思想时,靠著述、网络、公民教育等温和方式去突破,远不如投身社会运动的激进方式有效。思想者若能利用(或制造)典型的社会事件,参与进去,与事件发生地的民众结合,借助现代的信息扩散能力,可以非常有效地突破封杀,在很短时间形成舆论关注的热点,动员起社会声援及国际支持。以这种方式传播思想,获得的效果事半功倍,对变革的推动也更有效,思想者本人也能在广泛的新闻效应中得到声望。

对事件发生地的民众,思想者除了可以给他们的抗争提供正义性、公民权利、宪法权利等“说法”,还可以提供法律和专业方面的知识支持,所带来的媒体报道、国际关注、社会捐资等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一旦有思想者介入,政权原本可以轻易摆平的事件就会变得难以控制,原本可以封锁的信息也会传遍世界,因此大大提高对政权的压力,迫使政权调整政策。目前,思想者的这种社会运动集中于“维权”,声势不断扩大,还在继续发展中。

眼前看,利用事件有助于传播思想,也可以给民众树立榜样,但这种方式容易向激进演化。既然激进对提高压力和引起关注特别有效,有利于达到思想借助事件扩大影响的目的,那么不断趋于激进就在所难免。即使思想者在事件中扮演节制民众的角色,往往也是出于策略,事件自身正是因为有思想者介入得到更加激进的动力。

思想者希望借助事件提高名望,为自己开拓资源和铺垫前途都无可非,在满足社会利益的同时也能满足个人利益是最好结果。但需要考虑那句堪称经典的提问——“是为了人民还是为了赢得人民”?如果目的在于赢得人民,思想者自己就会走在激进的前列。在冲突激烈的社会,人民必然带有激进情绪,要赢得人民就要迎合甚至领先人民的情绪,何况给思想者带来声望的网络群体、媒体、国际社会等,往往也只把眼光集中于激进事件和人物。

激进不见得都不可取,怕的是一味对着干的激进会使双方失去理性,陷入你死我活的较量。在那种对立关系中起作用的往往不是思想,而是对失败的恐惧和对后果的计算,甚至赌气都会成为影响因素——那是激进附带的一种属性,可笑却真实。最终结果变成对双方而言的“预期的自我实现”——民众暴烈行动,当局暴政镇压。

“赢得人民”的目的还容易导致思想投机,因为用民众不熟悉的新思想说服和引导民众是困难的。面对民众的汪洋大海,启蒙即使可能,也要旷日持久,思想者在漫长过程中只能独善其身。如果不甘寂寞,通往轰轰烈烈的捷径莫过于利用早在民众中扎根的思想——如倾政权之力进行过普及的毛泽东思想,对于“赢得人民”要方便得多。与之类似的,还有儒、道、佛等“本土资源”、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群众利益至上的信条等,都是无需启蒙、只需迎合就能争取民众的。然而不难看到,这些现成的“思想资源”中,很少有能引领中国实现变革、走出困境的超越性。“赢得人民”不意味赢得历史,而迎合民众的思想者最终将丧失思想。

(待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