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July 30, 2006

以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19

作者:王力雄

实现政治转型的关键 (第五章第四节)

问题最后归结到,那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立新”?

首先历史已经证实,即使是文革那样“天翻地覆”的革命,如果改变的不是专制体制本身,仅仅是更换官僚集团,政治本质也不会发生变化,甚至还会后退。毛斗了一辈子,死前发现他一生致力消灭的“资产阶级”原来就在他领导的共产党内。这种荒诞剧式的结局足以告诫后人,不终结专制体制,政治改革就不会有真正的“立新”。终结专制体制的关键在于调转权力源头,把权力的从属关系从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由此出发,政权超越者与民众的联手,不应该是为了战胜官僚集团的一时之需,而是为了一劳永逸地把权力源头转移给民众。

只有实行了这种转移,在政权超越者被官僚集团罢免之后,民众才可以仍然不服从官僚集团,因为他们自己已成为权力源头,就不是他们应该服从官僚而是官僚应该服从他们了。这可以使他们理直气壮地坚持“立新”,最终自下而上地取代官僚集团。也只有实现这种转移,才能避免毛当年对官僚集团一时成功、终归失败的结局。因为权力源头在上的社会离不开官僚集团,即使一时能摧毁官僚集团,也必须马上重建,领袖仍然会在以少制多的劣势中重陷官僚集团的罗网。

政权超越者转移给民众的权力,必须首先是从基层单元开始。如果超出基层单元的范围,民众会失掉自行操作的能力,只能依赖主持。那时权力就会落到主持者手中。这看似只是一个技术细节,实际却是“主权在民”至今无法实现的关键。而“以多制少”的政治结构,也同样要求把操作限定在无需主持的范围。范围过大,人们相互之间无法直接沟通,离不开主持,以多制少就是空话。没有主持的“多”是一片散沙,主持者却正是应该受制的“少”,刀锋砍刀背的悖论于是重现。只有在人们可以直接沟通和决策的范围,以多制少无需主持就可实现,权力才会名副其实地被民众掌握。

当然,民众仅有基层权力是不够的,既然是权力源头,就要能自下而上地延伸权力,建立自下而上的权力从属。这要求一种逐层向上递进的整合机制,使“立新”过程如同自动生长的系统,只要根部的基层单元完成了“立新”,就可以进入下一层次,对已经完成“立新”的单元进行组合,以自组织的方式自下而上、分层次地实现“立新”扩展。这种扩展将随着层次提高实现理性提升,不会像同层次的规模扩大造成非理性叠加(如在普选或公决中)。如此逐层搭建起新的权力结构,最终达到顶层,则完成整个社会转型。在转型最终完成之时,也就是原有官僚集团彻底退出权力舞台之日。

不过,官僚集团的退出只是其作为制度性的利益集团的退出,但不能让社会管理的职能与专长也随其一同退出。新的整合机制需要把公务员系统与一党专政的体制剥离留下,充分吸收旧体制中优秀的管理人才,同时妥善地安置出局人员,最大程度地避免振荡。这要通过一个细致耐心的过程,不能靠“剧变”,只能在自下而上的循序渐进中实现。

“递进民主制”正是对这样一种“立新”方法的探索(参阅王力雄《溶解权力——逐层递选制》,明镜,1998年;《递进民主——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大块文化,2006年)。无疑,还应该从更多方向寻找其他可能的道路。研究“立新”方法是思想超越者的任务,同时不可缺少超越性资本的推动,这些是可以从民间进行努力的。而超越者联盟最终能否形成,超越最终能否实现,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政权超越者。民间对这个因素全然无力把握,只能当作不可预测的奇迹来期待。然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不能找到可行的“立新”方法,或者是没有政权超越者出现,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着革命的风暴降临中国,并准备在那个过程中玉石俱焚。

2006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