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July 16, 2006

以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16

五、突破精英联盟——文革启示录

前面所谈思想超越者寻求政治变革的途径,以及资本超越者推动变革的“总体性设计”,都是对精英联盟的突破,而政权超越者把变革的思想与设计付诸实现,则是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的最后一关。

政权超越者权衡变革成功的把握,除了考虑对社会能否成功,还要考虑能否战胜官僚集团。官僚集团是政治变革的最大阻力,历史上的改革人物很多都被官僚集团所毁,这是政权超越者最大的忌惮。变革即使能让社会转型成功,过不了官僚集团一关也不可能实施。执政集团目前的铁板一块,既有可能是领袖与官僚集团共同抗拒改革,也不排除领袖中存在变革意愿,却有心无力,既无途径,也无毛泽东那种不受官僚集团制约的强势。精英联盟的核心是政权,而政权的主体是官僚集团。能否战胜官僚集团,就成了超越者联盟能否突破精英联盟的关键。


如何战胜官僚集团——文革启示一 (第五章第一节)

按照通常看法,只有政治强人可以不受官僚集团制约,能迫使官僚集团服从,从而才可以推动政治改革。按照这种看法,今日中共不再可能产生强人,政治改革的希望岂不就被断绝?自知弱势的领袖也就不会产生政治变革的勇气。然而,关于强人的说法只是人云亦云。毛泽东应该算政治强人的顶尖,分析他的作为,会发现顶多可以做到不受官僚集团制约,却无法做到让官僚集团服从。如果官僚集团真对他言听计从,何尝还需发动文革?事实上,不管毛多么强势,他在文革前一直为体制所困,无法突破官僚集团的罗网。他掌握政权后最多考虑的就是如何对付官僚集团。虽然他是头脑,有绝对权威,但头脑实现自己的意志离不开手脚——即官僚集团的日常执行和贯彻。官僚集团由成千上万有自我意识的活人组成,都在追求个人利益,只要领袖意志(尤其涉及政治变革)和他们自身利益冲突,就会不约而同或共谋地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法,利用执行的权力,将领袖意志扭曲变形,或消解于无形。

领袖无奈官僚是一个历史难题,无论是皇帝还是毛泽东,或是现在的“中央”,其根源就在于领袖对官僚集团的关系是“以少制多”。领袖再强,一双眼睛又如何看管得住百万官僚?虽然毛被捧在神明的位置,但是连他居住的北京,对他而言都成了“独立王国”,让他抱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因此,在政治改革的问题上,强领袖和弱领袖没有区别,都不能让官僚集团服从。

毛泽东多年没有找到解决官僚集团的方法,因为那些方法都要通过官僚集团才能实行。即便是被称为“文革”前奏的“四清”,他仍然想通过政权体系解决官僚集团的问题。然而他最终发现,那根本就像是刀锋砍刀背一样不可能。官僚集团怎会真对自身动刀?他只有寻找另外的力量对付官僚集团。

这才有了“文化大革命”。毛最终找到的办法是超越官僚集团,直接向民众发布号召,指挥民众行动。他不再通过组织系统传达和贯彻他的意志,而是登上天安门城楼,面对民众直接表达,授权民众不服从官僚集团。毛发动文革时的举动——接见红卫兵、写大字报、支持造反、鼓动串联、发布“最高指示”等,都为了跨过官僚集团,直接指挥民众。这种史无前例的超越不仅使官僚集团无法再阻挡毛的意志,连其自身也被打倒。然而这不能视为政治强人让官僚集团服从,反而正是说明即使以毛的强势,也无法指望官僚集团服从,他才必须利用民众之力将其摧垮。

毛打倒官僚集团不是靠自己,而是靠民众。毛的作用只是教给民众如何做,授予民众合法性,其余的都是“放手发动群众”,让民众“自己解放自己”。之所以民众打倒官僚集团如摧枯拉朽,在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多制少”。这应该是文革的一个重要启示:战胜官僚集团,不能用体制内的方式,也不能指望依靠强势领袖,唯一的可行之路,就是由超越官僚集团的领袖直接与民众联手。这是文革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遗产,是毛泽东的一大发明。可以说,政治改革最困难的问题——如何战胜官僚集团,已经由文革给出了解决之道。

(待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