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17
“不立不破” ——文革启示二 (第五章第二节)
毛的悲剧在于虽然成功地实现了“破旧”,却没有成功地做到“立新”。让民众直接掌握政权只是一种动人的理想或蛊惑,现实中却没有操作方法。毛可以直接联手民众打倒官僚集团,但失去了官僚集团的管理,社会也就失去秩序,导致“天下大乱”,难以为继。只要专制本质不变,领袖最终只能靠官僚集团进行统治。为了从“大乱达到大治”,实现“安定团结”,毛不得不在“全面内战”后重建新的官僚集团。文革由此蜕变成一次“吐故纳新”——将原来的官僚更换新人,而结构和机制原样未动。然而新人会变,进入政权的“工农兵”在掌权中迅速沦为新的官僚集团和特权者,重新脱离毛的监控。毛只有宣称文革“七八年再来一次”,以此威慑官僚集团。然而除非他能“万寿无疆”,只要他离开人世,尸骨未寒,官僚集团就会彻底复辟,比原来走得更远。复辟者最先做的,就是把他赋予民众造反的合法性宣布为违法,将民众仅有的政治权利彻底剥夺。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官僚集团对民众力量的惧怕。
之所以毛泽东和民众联手能摧毁官僚集团,却无法防止官僚集团复辟,原因就在没有找到取代官僚结构的方法。毛的“破字当头”、“不破不立”的逻辑无法摆脱困扰他的悖论。先破掉官僚集团,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出现动乱。为了避免社会失控,当务之急是重建政府,而非追求立新与超越,于是又要重新借助官僚集团。掌权的官僚集团会立刻轻车熟路地恢复原有结构。在那种没有超越性的重建中,即使把官僚集团全换上新人,也是换汤不换药。所谓造反者一掌权就变质,道理就在这里。中国历史的“两暴循环”也可以从这里寻找答案:“暴民”就是先破之后的失序,那时的恢复秩序只能借助“暴政”,于是就重回原本结构。因此只要是“破字当头”,“立”就没有可能,前面所“破”掉的,也都会重新复辟。
要避免文革的结局,必须把“破字当头”改成“立字当头”,只有先立后破,才能真正立得起,也才能真正破得掉。先立,意味着不是先破坏旧秩序,而是立起之后自然顶替旧秩序。如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凡“立新”之处新秩序已经形成,尚未“立新”之处仍会保持旧秩序,社会因此始终不会失序,直到新秩序全面建立,旧秩序才会寿终正寝。这样的转型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因为不会失序而不会出现“暴民”,从而也就也就没有重返“暴政”的理由。“立字当头”的结果,最终是“破在其中”——这应该作为文革的另一个启示。
(待续)
毛的悲剧在于虽然成功地实现了“破旧”,却没有成功地做到“立新”。让民众直接掌握政权只是一种动人的理想或蛊惑,现实中却没有操作方法。毛可以直接联手民众打倒官僚集团,但失去了官僚集团的管理,社会也就失去秩序,导致“天下大乱”,难以为继。只要专制本质不变,领袖最终只能靠官僚集团进行统治。为了从“大乱达到大治”,实现“安定团结”,毛不得不在“全面内战”后重建新的官僚集团。文革由此蜕变成一次“吐故纳新”——将原来的官僚更换新人,而结构和机制原样未动。然而新人会变,进入政权的“工农兵”在掌权中迅速沦为新的官僚集团和特权者,重新脱离毛的监控。毛只有宣称文革“七八年再来一次”,以此威慑官僚集团。然而除非他能“万寿无疆”,只要他离开人世,尸骨未寒,官僚集团就会彻底复辟,比原来走得更远。复辟者最先做的,就是把他赋予民众造反的合法性宣布为违法,将民众仅有的政治权利彻底剥夺。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官僚集团对民众力量的惧怕。
之所以毛泽东和民众联手能摧毁官僚集团,却无法防止官僚集团复辟,原因就在没有找到取代官僚结构的方法。毛的“破字当头”、“不破不立”的逻辑无法摆脱困扰他的悖论。先破掉官僚集团,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出现动乱。为了避免社会失控,当务之急是重建政府,而非追求立新与超越,于是又要重新借助官僚集团。掌权的官僚集团会立刻轻车熟路地恢复原有结构。在那种没有超越性的重建中,即使把官僚集团全换上新人,也是换汤不换药。所谓造反者一掌权就变质,道理就在这里。中国历史的“两暴循环”也可以从这里寻找答案:“暴民”就是先破之后的失序,那时的恢复秩序只能借助“暴政”,于是就重回原本结构。因此只要是“破字当头”,“立”就没有可能,前面所“破”掉的,也都会重新复辟。
要避免文革的结局,必须把“破字当头”改成“立字当头”,只有先立后破,才能真正立得起,也才能真正破得掉。先立,意味着不是先破坏旧秩序,而是立起之后自然顶替旧秩序。如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凡“立新”之处新秩序已经形成,尚未“立新”之处仍会保持旧秩序,社会因此始终不会失序,直到新秩序全面建立,旧秩序才会寿终正寝。这样的转型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因为不会失序而不会出现“暴民”,从而也就也就没有重返“暴政”的理由。“立字当头”的结果,最终是“破在其中”——这应该作为文革的另一个启示。
(待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