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July 16, 2006

以超越者联盟突破精英联盟13

资本超越者——财富是为社会承担责任 (第三章第四节)

西方谚语调侃有钱人进天堂比骆驼过针眼还难,表达了人们对富有者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为富必不仁是普遍看法,也的确是一种常见现象。然而不管是以往的故事,当代的报道,还是身边所见,都有为富求仁的事例。当今大部分富人,即使为了追随时尚,也都参与善事。不过超越不是拿出零钱去博得社会赞誉或平衡内心,而是要同时从两个根本——财富和阶级进行超越,多数人就做不到了。

超越不在于捐钱多寡,而是明白财富不是自己创造,捐赠只是把属于社会的财富返回给社会,不是施舍是义务。企业家和资本家在当今世界作用巨大,是因为资本主义体制把他们放到了经济运行的核心位置。资本归于个人名下,为的是凝聚资本和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益,得到较高的效率和落实的责任。这种角色具体由谁充当,取决于个人眼光、能力及“天时地利人和”。资本家贡献创意、配置资源,无疑是对创造财富的重要参与。然而没有理由相信同是一个人,资本家比普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可以多万倍。财富集中于资本家名下,并非是因为由其创造,而是出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由相应的分配制度所决定。如果体制变化——如在社会主义制度,即使没有资本家,财富也能产生(效率是另外问题),说明最终创造财富的还是劳动者。因此,资本的超越者会认识到,自己本质上只是财富经理人,而非财富的主人,应该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去使用财富。

为社会使用财富并非仅仅是搞慈善,或是推动环保、教育等公益事业。慈善和公益事业可以改善局部状况,却无助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良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根本,造福社会不能回避政治改革,尤其是在今日中国,资本的超越应该首先体现在把财富用于推动政治的进步。

另一个超越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方向。资本主义自称“历史的终结”,似乎人类只要坐上资本主义之车沿着物质主义道路奔驰就万事大吉。这种方向把人类幸福等同物欲满足,不仅不符合人的本质,且物欲无止境,永远不会得到真正幸福。更糟的是,有限地球不能满足无限物欲,在人口、资源和生态矛盾最为突出的中国,物欲继续膨胀的空间已经不多,生态也陷入危机,足以警示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不该成为未来中国的选择。

资本主义作为必要的历史阶段,在于能促使社会生产力提高到满足全人类丰衣足食的水平。然而它提高生产力异常有效,却无法把丰衣足食落实给所有人类成员。这是因为它提高生产力的基本手段正是贫富分化,是以生存压力和对富有的攀比作为人类竞争的动力。在这样的制度中,生产力可以不断发展,富人越来越富,却不能真正消灭贫困,也不可能消除阶级冲突。今天,当生产力已经达到满足全人类丰衣足食的水平时,就不再需要继续用资本主义之鞭驱动生产和刺激消费,而应该转向比较公平的分配,真正实现每个人类成员的丰衣足食,同时避免增长的极限和生态危机。

现在说这话会被视为不着边际,然而眼前也有资本不超越便无出路的理由:毛泽东时代曾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合法性。即使在今天,毛思想仍是中国最普及的意识形态,也是资产阶级难以在中国掌握政权的重大障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中国重现,不意味资产阶级已经胜利,只是被官方解释为提高经济效率的工具,限定在经济范畴,资产阶级也顶多被当作“统战对象”。一旦资产阶级企图从政治上取得权力,会引起从工农到左派的全面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无论其打起多动人的旗帜,政权都可以用民粹主义将民众拉倒自己一边,把资产阶级当作妄想变天的“剥削者”打倒。资本的超越者应该看得到这种困境,从而放弃从资产阶级立场追求社会变革,选择新的道路。

中国资产阶级不乏优秀人物。尤其是六四后转向经商的一批人,理想尚未泯灭。前面提过的“淬火”一代,不仅政界有,商界学界都有。那代人当年长在一条根上,面对同样的命运,思考同样的问题,读同样的书,甚至是同学或朋友。分化是在89后才真正形成——留在官场的官僚化,置身学界的体制化,“下海”的成为生意人,流落民间的成为反对派……但即使看似形同陌路,内心还是会保留一些共同的种子,不排除在一定条件下,某些人又会重新走到一起。

(待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