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Friday, April 20, 2007

4,儒家学说

  历史能够作出最终的选择,时间会把不适用的摒弃,留下适用的,也会留下一个个具有千古不变的价值观,也许经过时间沉淀的毛泽东思想才能够使人更容易地提炼出他的精华部分,最后毛泽东思想会留下一些什么,留存为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就如儒家思想,他也是经过了长期的考验、补充、甚至于修改,最后才引成我们能够迅速抽离出的某些思想价值观。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干,他是一个逐步修改前人思想的过程,他在过程中融合法、释、道部分思想,最后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庞大且复杂的文化体系。我们现在能够理解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儒家。

  东、西汉时期是儒家的一个关键,在这个时期儒家被定位为正统,经过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和班固整理的《白虎通德论》等,把儒家思想神秘化,三纲五常、天人合一、宣扬天命观之类被加入其中,主张屈民伸君,屈君伸天,认为皇权授命于天,为皇权至高论。至汉末,中国分裂成群雄割据局面,而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在民间已经拥有了相当厚实的基础,由于政治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儒家学说再次被修改,搀杂进了玄学等一些道家学说。之后,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儒家学说被注入一些佛教内容。到宋明,修改了几次的儒家学说被推向了高峰,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先生的“心”学,构成了新儒家学说。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与强调自修达到圣人境界的“心”学,把儒家修改成为了一门需要身心修炼的东西。这个时候儒家学说基本失去了大部分的原始精要。

  以现在人来理解,儒家原版应该是一种非常强调人权与个性的学说,近年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叫“用脚投票”。这句话最早恐怕就应该出自儒家之口,《论语》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而《诗经》中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你们这些“大老鼠”这么坏,吃光了我的粮食,连苗都吃得一根不剩,我还活得下去吗?走人,自己去寻找乐土、乐国、乐郊,用脚投票。儒家原始版思想强调不管你什么国家、土地、政权,你欺负我,压迫我,我就走人。与两汉之后被修改成皇权天授,推导屈民思想,有较大的区别。儒家根基是伸民屈君,强调以礼德主导天下,以礼德调和社会矛盾,礼治、德治是典型的民本思想。皇帝再厉害也是一个脑瓜一张嘴,公理道德却是普天下百姓的理念,皇帝能有几颗脑瓜几张口来说平天下的嘴呢?

  我们常说法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治所用的刑罚只能起到吓阻作用,等同以武力屈服他人,很难起到内心反省的效果。公理道德,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失去公理道德后而产生出反省心理。原版的儒家学说强调的是国家或者政权需要推行礼德政治,也就是屈服老百姓心中存在的公理,行仁政,否则就抛弃你。

  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开始有人怀疑儒家内容被修改的问题,如李贽、王夫之、顾炎武,他们著《焚书》、《藏书》等,怀疑儒家学说被后人添加的一些内容,从哲学上系统驳斥唯心论,力图把儒家学说去神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不是皇帝一人,为大众所有。但这些怀疑并没有改变儒家学说被修改的趋势,到了清朝封建皇权思想有所强化,且乱七八糟东西都被归类进了儒家学说。以现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修改的儒家学说表现得更为充分,歪曲的儒家思想影响也更为深远。真儒思想着重强调的“礼德”被歪曲,某些被淡化,摆放到了次要位置。需要知道,“礼德”之中的仁义道德不但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国家或者政权的要求,国家与政权的仁义道德才能更广泛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品质。政权与人民这其中是相互影响的利益组合,你对我好,我就对你更好,否则就难免出现“走人”现象,总归有一方是要走的。

  从人类历史来看,文化思想的弘扬发展多数为政治需要服务,我们看到儒家思想最早出自孔子,一路而来象被捏面团一样地摆弄着走到了今天,今天的人们还在继续捏着。有人扯来做大旗,也有人扯来增加自己论点的说服力。我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任何学说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同时也会有不属于人类公理的成份存在,我们需要屈服公理,摈弃不属于公理的成份,我不认为儒家思想或者毛泽东思想也或是西方文明所遵循的价值观完全正确,至今世界上也不存在全面正确的学说。儒家学说沉淀到今天的集体观、公理观、人本思想我就认为是普世的价值观,而同时长期刻意强化出的迷信、权威、等级制度就不适合现代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中的大民主、继续革命、平等均富思想我就认为他是一系列的普世价值观,大民主打碎了人的等级观、权威、迷信的思想,而继续革命可以促使人们永不满足于拥有的社会状态,从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向上的进步阶梯,平等均富则就是我们最近所提倡“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这些不就是公理吗?而“自由、民主、制衡、崇尚人权”的西方价值观,这些内容又是一个普世的价值观。他们之中某些是契合的,某些虽然有冲突也不过是一个量与度的偏重问题。我一直认为建立起新的思想并不是很难,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今中西的文化思想都可为我所用,而唯独没有思想价值观放任自流是罪恶的。

  文化思想传递出人们的道德或者价值观,而今日中国没有自己第一性的文化思想可以传承,以至于普遍认为接近于道德崩溃的边缘,我们要是不能够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就只能是肤浅地向低级退化,屈服在金钱之下,让物质利益占据到第一性,俳徊在古今中外一些糟粕之中迷失自己。要知道,其实文化思想是政治基础、社会伦理道德基础、是人们遵循的标准、看世界的眼光,是向上走的方向。没有这些,一个民族将沉沦,无论你物质基础搞得如何地好,并不会被广泛地得到尊重,如果要成为一个强国,复兴我们这个民族,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输出给世界。你输出钱,那你只能成为一个凯子,并不是人们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们常认为西方一些老牌殖民主义帝国是靠掠夺弱势国家的财富起家,其实并不尽然,他们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圣经,而现在的新兴帝国,他是一手提着枪,一手举着民主、自由的大旗。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些,于内,我们将成为禽兽遍地的野蛮国度,于外,振兴无望。为此我们要跳出这个旋涡,唯有存精华去糟粕地创新,不断地强化传统的儒家或者毛泽东思想也或是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关键词,强化精华。而不能放任自流不作为,让糟粕取代真理,需以政治与法制手段推行精华部分,惩治糟粕,把公理加强在人们心中,而不至于是非不分,物欲横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