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April 19, 2009

袁隆平得益于那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左斗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袁隆平得益于那个伟大的时代

袁隆平之所以能搞出杂交水稻,得益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即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其实是沾了毛主席的光,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就没有中国的杂交水稻,就没有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过程1976-12-17的《人民日报》作了详细报道(参见人民日报: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我之所以说袁隆平其实沾了毛主席的光是有十分充分的根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假设在六十年代中国还没有杂交水稻,假设袁隆平晚出生了三十年,即袁隆平生于1960年9月7日,我们把袁隆平的所有一切都延后三十年,以下所述都是在这个假定之下。为什么非要延后三十年呢?因为主流舆论恨透了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对一些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他们恨不得像电影的蒙太奇一样把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从历史中剪掉。  
这样,袁隆平他23岁时,即1983年参加工作,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按此推算袁隆平应该是1994年研究杂交水稻的,可惜的是这时的中国正忙于与世界接轨,正热衷于加入世贸组织当时好像叫“关贸总协定”,按协定,中国就是做一些加工性质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世界工厂,杂交水稻这些有点科技含量的活哪里轮到中国来做,所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项目我估计立项都成问题。  
1994年,作为湖南省黔阳农校的一个教师的袁隆平,人微言轻,改革开放后的学术界言必称美国,对杂交水稻,洋人早就依据遗传学,引“经”据“典”,说什么“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提出这个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即使搞成了杂交种子,在生产上也没有利用价值”,“国外从五十年代起就进行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到应用”,等等一些权威的定论。所以这时的袁隆平恐怕是连想杂交水稻的勇气也没有。  
改革开放后,教师,科研人员都忙于评职称,考外语,即使袁隆平作为一个另类,视名利为粪土,把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后,硬着头皮干起来也不会成功的。为啥,很简单,我们看看当年的袁隆平们是怎么干的:  
“不少省、区的大批育种工作者和广大贫下中农相结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我国丰富的水稻资源,收集了数千个水稻品种和材料,配置了千万个组合,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杂交试验。一九七零年,又一个突破口打开了:李必湖在我国南方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一九七一年,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新疆、福建等省、自治区的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稻材料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试验。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江西、湖南、广西先后育成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相应的保持系和强优恢复系,宣告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取得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大协作好  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从一九七○年开始大“上马”,到一九七三年就实现三系配套,这个进程是相当快的。为什么这样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区就开始协作研究杂交水稻。一九七二年,又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大协作。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协作组,设立了研究点。同样,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组织本地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国营农场和社队开展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攻克杂交水稻的大协作网。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研究成果和育种材料,很快就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一个育种材料发现后,经过多方观察,反复分析、鉴定,很快就能摸清其特点,确定其价值。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后,四面八方,一齐动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试验,很快就能突破。许多农业科研机关、大专院校的专业力量,分担了杂交水稻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们同育种工作者和社员群众密切配合,对水稻三系和一些杂交组合材料,进行了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广大育种工作者和社员群众,充分利用我国辽阔的土地,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条件,繁育杂交水稻,变一年只能繁育一代为两年种七代,一年就做了三年半的工作。有关省、自治区的党组织和社员、干部,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为兄弟省、自治区的育种人员提供了土质好、灌溉方便、光照充足的试验田和育种基地。并在生产管理、交通运输、生活安排等方面,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保证育种工作按季节、按数量顺利完成。原来有些人曾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可是,不是三代,而是三年就三系配套了。  群众运动威力无穷  毛主席指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我国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很快在生产上应用,是在党的领导下,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  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过程,是个大规模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以农科所、良种场、农业院校为基地,以贫下中农为主力军,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科技队伍,广泛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科学实验活动。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技术训练班、座谈会等形式,发动群众,培训骨干,把技术交给群众,又及时总结交流群众中创造的好经验、新技术。各科研部门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密切结合,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依靠群众,开门办科研,把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环环紧扣,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不但使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又推动科研工作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一九七三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一九七四年立即进行杂种优势鉴定,一九七五年就试种五千六百多亩,一九七六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就达到二百零八万八千三百多亩,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了。  有人曾预言:杂交水稻的制种关肯定过不了,即使杂种优势再强,也不可能在生产上应用。但是,广大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突破了制种关,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种技术和体系。最初,制种田每亩只产十多斤,现在已提高到大面积亩产四十到五十斤的水平,最高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还创造了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提高结实率等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充分发挥优势,提高产量。现在,不少地方创造出小面积一季亩产一千三四百斤甚至一千五六百斤的高产量。”  
可惜的是,这时农民都单干了。人民公社早已解散,袁隆平是不可以随意的到农民自己的田地里去搜索野生稻的。各个院校,各位老师,科研人员,为了知识产权,为了评职称,相互贬低还来不及呢,哪里会有团结协作?离开了大兵团作战,杂交水稻是搞不成的。也就是说,袁隆平当年能成功培植杂交水稻的工作基础早已不复存在,他去哪里搞杂交水稻,何来成功?  
从当时中国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能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这件事是必然的,即使袁隆平不来搞,也会有方隆平,常隆平来搞,而且也必然会成功。离开了伟大的时代,任何天才的专家学者也会夭折,任何科学家也不会有革命性的成果。大家想想看,为啥咱们中国一切划时代的重大科研成果都是在毛泽东时代搞出来的,而改革开放年代除了GDP别的啥也没有搞出来,还不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吗?所以说,袁隆平之所以能搞出杂交水稻,得益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即伟大的毛泽东时代,袁隆平其实是沾了毛主席的光。
遗憾的是,成名后的袁隆平,忘记了那个伟大的年代,忘记了那些为杂交水稻付出艰辛劳动的贫下中农。竟然污蔑连他自己也为之奋斗的年代,造谣说“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别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人不用大脑用脚后跟思考一下也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啊。奉劝袁老一句:人说话要凭良心,千万不可为了某种利益而出卖那个伟大的年代,那样的话,你迟早会卖了你自己,因为伟大的袁隆平正是那个年代孕育出来的。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cheng
袁隆平这个人很不厚道,现在已经从一个科技工作者变成老板了,成了资本家了,-----他的经历很象茅芋拭.
2009-4-19 22:06:42
3分
爱国者之一
袁隆平晚节不保,说的话跟没头脑的傻瓜说的一样,这一辈子都给毁了,留下来的不是杂交水稻,而是饿死4、5千万人这句笑话了。
2009-4-19 21:49:31
3分
jinhuizifu50
袁隆平其实是有样学样,那些树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就在这样“反思”了。
2009-4-19 21:37:11
5分
硬石头
这是2001年科技部的报导,说明杂交水稻是六四年及文革时的成果!这就是历史事实。袁氐吃不上饭,六四年之前他能做什么?
两系法杂交水稻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1年07月24日 来源:科技部中国种稻,历史最久远。60年代的矮秆育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30%, 70年代培育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 又比矮秆水稻产量提高20%。这是我国水稻科技革命的两次重大飞跃。 但8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的产量就好象停止生长的竹笋,始终处于稳定格局,亩产在450公斤左右徘徊。土地资源没有扩大,而我国的人口一天也没有停止增长,怎样才能保证我国60%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有饭吃,90年代科学家终于发明了新的提高水稻产量、质量的方法,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法杂交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 光温敏不育系水稻非常神奇,他的生育能力是随着光和温度的变化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标。 具体地说:这种水稻在夏季,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所有正常品种都能和他生育,生产杂交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两系杂交水稻的种子。 这种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在秋季、短日照、低温下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自己繁殖自己,也就是自己接种。因为水稻是属于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 这种杂交水稻因为只有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而不需要保持系(中间体),所以称两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稻最大的优点,就是父本、母本之间是自由恋爱,直到相中自己最称心的那一位 ,而三系稻它必须经过(保持系)也就是媒人牵线,父母做主才能结合,而不管双方品种是否优良、是否般配,所以自由恋爱成婚的两系稻就比包办婚姻的三系稻的婚姻质量更好,品质更优,产量更高。 国家863计划已把它作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改良品质和增强抗病虫性的主要途径。
2009-4-19 20:39:51
3分
冰山雪莲
袁隆平的世界观没有彻底改造好,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被资产阶级的英雄史观所俘虏!
2009-4-19 19:45:26
3分
quantum
请不要过分指责袁先生,我认为他并没有故意说假话,只是没有经过认真分析而已. 例如,他说的一年饿死四千万,肯定不是他自己去统计后得到的数目,因为他的本行也不是做这个的.而且他自己说的看到五个饿殍本身也说明了"一年饿死四千万"不大可能的. 大家想想看,我们一年中看到的人何止几千,如果按照一年饿死四千万的比例,袁先生至少得看到一两百饿殍.我相信袁先生说他亲眼看到的事肯定不是说谎,但说他并没有亲自调查过的数字就缺乏可信度了.
2009-4-19 17:46:36
4分
陈香8139661
左斗网友的这篇文章短小精干,切中要害,虽然是就事论事,但是以点盖面,非常有代表性和延伸性,对于很多对那段被人为故意段扭曲了的历史的真实面目知之甚少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恍然间开启了一道门缝,历史的真相呼之欲出,只要你们有难么一星点热情和兴趣,那段历史是那么的诱人、那么的光耀夺目,因为那时人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袁隆平等被世风熏得晕了头的有贡献的人来说,别再自以为是个人创造了历史的人来说,此文可谓是一剂醒酒汤,离开了那个火红的年代,离开了主席的人们路线,离开了全国人民的热火朝天的奋斗,你就如作者分析的那样,什么也干不成,所以这些人——特别是功成名就的人更应该感谢主席、感谢当时的党中央、感谢全国人民,实在是不应跟着一起对那个年代泼脏水了。
2009-4-19 17:32:07
3分
wucoming
基本同意!前不久,不就有一个姓茅在乱喊乱叫什么:中国粮食可以依赖国际粮食市场,太可耻了!不知道这种人是不是就是你们所称的**!
2009-4-19 16:39:08
5分
年轻左派
当时中国有多少人??如果饿死4千万,是少了百分几啊???如果真是那样,不就是“饿孚遍地”,“哀鸿遍野”了吗?爷爷奶奶,爸爸和伯伯、姑姑他们都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他们只是说,那个时候生活比较艰难,并没有说过饿死多少人。如果说当时新闻封锁了,但是,本地区的封锁不了吧?怎不见我村里和附近村里饿死人呢??顺便说明一下,我家是真真正正彻头彻尾的农民家庭。
2009-4-19 15:19:25
3分
wenh
诚实,严谨和负责是可以被称为科学家的人的最起码的品质。原先我对袁先生是非常敬重。听了他的有关饿死人的话,我不再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科学家。
1959年我九岁,确实感受到当时国家粮食短缺。我母亲曾经有过浮肿,怀疑是营养不良引起。但我本人以及后来我问过许许多多的人,没有任何人亲眼见过饿死人的,只是有些人是“听说”有人饿死的情况。
袁隆平居然说“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五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惨的!!!”。
当时全国只有6亿人口,死五千万是12个人要死一个。怎么死了两个省的人,我接触到的成百上千的人就没一个人见到呢?怎么这么巧,全让袁先生见到?
我实在是怀疑袁先生这个人的诚信!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