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落入的“局限深井”
作者:王力雄
西方民主社会的民选当权者为了获得选票,往往迎合公众,即使对公众的偏见与局限也不得不屈从。其实偏见和局限都是相对而言。一个公司相对国家是局部,让公司老板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免不了偏见和局限,然而他对公司内部事务却会比任何人都清楚。同理,让一群农民对国家外交政策发表意见,肯定是胡说,但是对本村事务,学问再大的人也不会比他们更有发言权。大规模民主的问题在于既无法使局部的人在其熟悉的局部做主,又避免不了他们对其不熟悉的全局施加压力。
大规模社会中的个人存在偏见和局限其实再正常不过,问题在于偏见和局限被纳入什么样的求和结构,得到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大规模民主是“数量型求和结构”,因此社会成员的局限会叠加和放大为“大众的局限”。例如选民在选举国家领导人或议员时考虑的是竞选者所阐述的宏观问题,不易和身边的市镇、社区、公司等对应起来。这时最容易出现偏见和局限。虽然人们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然而信息并非知识,更非智慧。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大规模社会,让一个只能了解极小局部的普通人去判断并选择谁最适合领导整个社会,本身是一个严重脱节,因此有人把这种“庸众推举精英”的现象视为代议制民主的悖论。
转到递进民主制的视角,这种偏见和局限则不足为虑。因为全局总是由局部组成,只要是以矢量方式求和,能把各个局部的偏见综合在一起,便相当于把所有局限横向拼接为完整全局,局限也即不复存在;以数量方式求和,却相当于把所有局限纵向叠加,摞成一个局限的“深井”,最终只能愈加局限。这种所谓“大众的局限”其实不该由公众负责,而是被“数量型求和结构”强加给公众的。
《递进民主——中国的第三条道路》系列连载
西方民主社会的民选当权者为了获得选票,往往迎合公众,即使对公众的偏见与局限也不得不屈从。其实偏见和局限都是相对而言。一个公司相对国家是局部,让公司老板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免不了偏见和局限,然而他对公司内部事务却会比任何人都清楚。同理,让一群农民对国家外交政策发表意见,肯定是胡说,但是对本村事务,学问再大的人也不会比他们更有发言权。大规模民主的问题在于既无法使局部的人在其熟悉的局部做主,又避免不了他们对其不熟悉的全局施加压力。
大规模社会中的个人存在偏见和局限其实再正常不过,问题在于偏见和局限被纳入什么样的求和结构,得到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大规模民主是“数量型求和结构”,因此社会成员的局限会叠加和放大为“大众的局限”。例如选民在选举国家领导人或议员时考虑的是竞选者所阐述的宏观问题,不易和身边的市镇、社区、公司等对应起来。这时最容易出现偏见和局限。虽然人们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然而信息并非知识,更非智慧。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大规模社会,让一个只能了解极小局部的普通人去判断并选择谁最适合领导整个社会,本身是一个严重脱节,因此有人把这种“庸众推举精英”的现象视为代议制民主的悖论。
转到递进民主制的视角,这种偏见和局限则不足为虑。因为全局总是由局部组成,只要是以矢量方式求和,能把各个局部的偏见综合在一起,便相当于把所有局限横向拼接为完整全局,局限也即不复存在;以数量方式求和,却相当于把所有局限纵向叠加,摞成一个局限的“深井”,最终只能愈加局限。这种所谓“大众的局限”其实不该由公众负责,而是被“数量型求和结构”强加给公众的。
《递进民主——中国的第三条道路》系列连载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