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中国政府不要成为晚清政府
作者:无字缘
7月7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日,在7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借卢沟桥事件拉开了全面入侵中华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多达三千多万的中国人民残死在日本军国主义者之手,中国半壁河山残遭日本铁蹄的蹂躏,而震惊中国外的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中国这段耻辱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而也。中国有理由不忘记历史,中国有理由记住伤痛,特别是在日本人顽固狡辩的今天,重温历史,犹为重要。
我们记住历史,目的是让悲剧不再重演,是在于告诫人们战争的残酷性,特别是告诫中国人民要自强、上进,不再“秦人之后又复衰之”;同时更是警告日本人,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伤痛,别想再重演历史,时时窥视我中华大国。
日本人没有忘记原子弹的伤痛,这从前两天的日本防务大臣被撤职可以看出,而中国人民同样没有忘记日本对中国的伤根之恨。
但是,在今天,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看到一篇主题为《中国官方低调纪念“七七事变”》的文章,说的是中国政府担心大肆纪念“七七事变”会引起日本国的反感,所以较往年都比较低调。
事实的确如此,很低调,我甚至感觉不到。在中国有一风俗,逢十都要大庆,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上也说过这样的话。而中国政府目前这种做法,明显不合常理。是什么原因呢?是担心惹怒日本吗?是担心引起所谓的日本人民的反感吗?
真是觉得好笑,自己的先人被强盗行径的敌人所杀,我们祭奠这些事件,却不敢大张旗鼓,为什么呢?因为怕得罪敌人的后人,怕招致这些强盗行径的坏人的后代反对,还怕引起国际上的公愤,说我们揪住历史不放,大家不觉得好笑吗???
每年,以色列是大肆公开祭祀被德国纳粹分子杀害的犹太人,而且事过五六十年后的今天,以色列特工仍受令在全球范围内追杀残余德国纳粹分子。所以,纳粹在德国没有土壤,甚至你在德国一提到纳粹这两个字,大家都要色变,立即将话题茬开,生怕与此粘边洗不掉,曾有一中国外交人员提议参观纳粹分子的遗址而差点引起外交风波。所以,德国总理在犹太人哭墙面前跪下去了,德国人和犹太人现在相安无事、互敬互重。而反观日本呢!谁承认二战的丑事谁将登不上主流社会,是政界的马上下来,是商界的生意立淡,是学术界的肯定招打击、威胁,更不要说哪位首相出来公开认罪了,别说认罪,认错都难。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顽固不化、死咬不招,鸭子死了嘴还硬,不是日本人本性如此,不是日本人意志是如何的坚定,归根结底是中国自身太软弱!!!
晚清政府一味对日本的妥协,换来的不是和平共处,不是日本的理解和退让,随之而来的却是马尾之战、黄海之战、是割地、是赔款,因为日本人从晚清政府的一系列软弱举措中尝到了甜头,认为中国人就是如此,就服粗暴!而接下来的东三省的沦陷、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与日本人坚持这样的理念不无关系。
同样的,日本人战败后,中国政府的不追究、不索赔,不深查同样助长了日本人的气焰,他们再次从中国的软弱中悟出道理。这再次造究了日本人战后的强硬、顽固、粗暴和理直气壮。中国人不要埋怨外国人的麻木不仁,不主持公道,不伸张正义,因为你自己作为受害人都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不据理力争,谁还会坚持为你讨公道呢?谁还会为你的遭遇而悲怜呢?
如果像以色列那样,对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不限时令一路追杀到天涯,日本人还敢嘴硬吗?可惜的是,一个东京审判,就那么几个日本人死了,二战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就一笔勾销了,数不清的日本战犯在接下来的年头仍过得逍遥自在,最终还成为反华中坚力量。可即便是这样,今天的日本人还不依不饶,要为东京翻案。真的是反了!
对待日本这样的劣性民族,不要想象用感化、怀柔的手段去拉拢他,对待狼就要用狼的办法。日本人不是硬吗?可美国扔两颗原子弹,不就把小日本炸服了吗!甚至到今天,日本人都不敢大肆嚷嚷要美国负责任;日本不是硬吗?但当初苏联出兵东北,一举全歼盘踞东北的几十万关东军,小日本敢说什么,甚至现在的北方四岛,日本碰都不敢碰。所以,别说小日本什么牛,如果说小日本牛,那只能怪自己,是你的卑躬屈膝、软弱妥协造成的!
现在又到了关键时刻了,希望中国政府不要再效仿晚清政府,那样是不会有好结局的,一味的软弱是变象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尊敬中国共产党,他为穷人翻了身,他在八年抗战中从未向日本示过弱,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道路,但我们不愿看到,走到幸福道路的中国却变得像晚清一样的软弱!
重庆 无字缘
《联合早报网》
中国官方低调纪念“七七事变”
联合早报
在中日关系缓缓“融冰”的过程中,中国官方昨天低调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国际关系学者认为,这反映示中国重视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也是中国对日本首相安倍不公开前往参拜靖国神社的正面回应。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抗击,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历史上称为卢沟桥事变。
昨天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0周年,北京安排了九名亲身经历“七七事变”的原国民党老兵以及部分老兵家属集聚北京西南郊外的卢沟桥,参加纪念活动。
设在“七七事变”发生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昨天举行了千人纪念大会。以《难忘七七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史料展,也同时在抗战馆和位于中国东北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幕。
在迎向“七七”纪念日的过去几天里,一些北京的小学安排学生到卢沟桥上点蜡烛,追思抗战中的死难者。昨天是“七七”正日,也有至少数百名小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前往抗战馆参观。
另外,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美国电影《南京》,昨天开始在国内公映。
不过,和过去中国政府的中共对抗日战争重要历史纪念日的纪念规格相比,观察人士注意到近期的纪念活动,明显较过去低调。例如,国内主流媒体并不连篇累牍地刊登报道以营造纪念气势,卢沟桥的所属城市北京也没有全市规模的纪念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受访时说:“几年前纪念南京大屠杀,南京全城敲钟,车船停驶,像国殇一样。”
王湘穗认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微妙时刻,中国的态度是“向前看”,希望日本自己反省历史,而不是由中国对日本耳提面命。
从中国的立场看,低调的纪念是为了维持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避免出现反复。给安倍适当减压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受访时则说:“日本7月29日即将举行参议院选举,安倍的支持率现在一直下滑,中国适当给他减一减压,说明你不做伤害中国人感情的事,中国是会回馈的。”
安倍近期深受内阁丑闻困扰,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已跌破28%。成功缓解与中日关系一向是安倍政治得分的要素,在今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的一周后,当时支持率本处于44%的安倍,支持率火速反弹,最高的一份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升至55%。
中国官方喉舌《人民日报》昨天以一篇《必须正视历史》正面表达官方对中日历史问题的态度。
该文延续温家宝4月在日本国会演讲的主题,明确承认“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反省和道歉。对此,我们给予积极评价”。
在上述短评的旁边,《人民日本》刊登一篇批评《日本防卫白皮书》炒作中国军事威胁的短新闻,又似乎在要求日本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态度和承诺。
谈到中日关系的潜在变化,刘江永认为,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前,预料安倍不会前往参拜靖国神社,但8月中以后中日又将进入多事之秋。到时,安倍是否会前往参拜,尚属未知。
刘江永不同意中国政府对“七七事变”的纪念过于低调的说法。
他说:“今年除了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年底也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安倍如果再以某种形式到靖国神社去顶礼膜拜,中国还可以后发制人。”
7月7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日,在7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借卢沟桥事件拉开了全面入侵中华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多达三千多万的中国人民残死在日本军国主义者之手,中国半壁河山残遭日本铁蹄的蹂躏,而震惊中国外的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中国这段耻辱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而也。中国有理由不忘记历史,中国有理由记住伤痛,特别是在日本人顽固狡辩的今天,重温历史,犹为重要。
我们记住历史,目的是让悲剧不再重演,是在于告诫人们战争的残酷性,特别是告诫中国人民要自强、上进,不再“秦人之后又复衰之”;同时更是警告日本人,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伤痛,别想再重演历史,时时窥视我中华大国。
日本人没有忘记原子弹的伤痛,这从前两天的日本防务大臣被撤职可以看出,而中国人民同样没有忘记日本对中国的伤根之恨。
但是,在今天,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看到一篇主题为《中国官方低调纪念“七七事变”》的文章,说的是中国政府担心大肆纪念“七七事变”会引起日本国的反感,所以较往年都比较低调。
事实的确如此,很低调,我甚至感觉不到。在中国有一风俗,逢十都要大庆,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上也说过这样的话。而中国政府目前这种做法,明显不合常理。是什么原因呢?是担心惹怒日本吗?是担心引起所谓的日本人民的反感吗?
真是觉得好笑,自己的先人被强盗行径的敌人所杀,我们祭奠这些事件,却不敢大张旗鼓,为什么呢?因为怕得罪敌人的后人,怕招致这些强盗行径的坏人的后代反对,还怕引起国际上的公愤,说我们揪住历史不放,大家不觉得好笑吗???
每年,以色列是大肆公开祭祀被德国纳粹分子杀害的犹太人,而且事过五六十年后的今天,以色列特工仍受令在全球范围内追杀残余德国纳粹分子。所以,纳粹在德国没有土壤,甚至你在德国一提到纳粹这两个字,大家都要色变,立即将话题茬开,生怕与此粘边洗不掉,曾有一中国外交人员提议参观纳粹分子的遗址而差点引起外交风波。所以,德国总理在犹太人哭墙面前跪下去了,德国人和犹太人现在相安无事、互敬互重。而反观日本呢!谁承认二战的丑事谁将登不上主流社会,是政界的马上下来,是商界的生意立淡,是学术界的肯定招打击、威胁,更不要说哪位首相出来公开认罪了,别说认罪,认错都难。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顽固不化、死咬不招,鸭子死了嘴还硬,不是日本人本性如此,不是日本人意志是如何的坚定,归根结底是中国自身太软弱!!!
晚清政府一味对日本的妥协,换来的不是和平共处,不是日本的理解和退让,随之而来的却是马尾之战、黄海之战、是割地、是赔款,因为日本人从晚清政府的一系列软弱举措中尝到了甜头,认为中国人就是如此,就服粗暴!而接下来的东三省的沦陷、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与日本人坚持这样的理念不无关系。
同样的,日本人战败后,中国政府的不追究、不索赔,不深查同样助长了日本人的气焰,他们再次从中国的软弱中悟出道理。这再次造究了日本人战后的强硬、顽固、粗暴和理直气壮。中国人不要埋怨外国人的麻木不仁,不主持公道,不伸张正义,因为你自己作为受害人都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不据理力争,谁还会坚持为你讨公道呢?谁还会为你的遭遇而悲怜呢?
如果像以色列那样,对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不限时令一路追杀到天涯,日本人还敢嘴硬吗?可惜的是,一个东京审判,就那么几个日本人死了,二战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就一笔勾销了,数不清的日本战犯在接下来的年头仍过得逍遥自在,最终还成为反华中坚力量。可即便是这样,今天的日本人还不依不饶,要为东京翻案。真的是反了!
对待日本这样的劣性民族,不要想象用感化、怀柔的手段去拉拢他,对待狼就要用狼的办法。日本人不是硬吗?可美国扔两颗原子弹,不就把小日本炸服了吗!甚至到今天,日本人都不敢大肆嚷嚷要美国负责任;日本不是硬吗?但当初苏联出兵东北,一举全歼盘踞东北的几十万关东军,小日本敢说什么,甚至现在的北方四岛,日本碰都不敢碰。所以,别说小日本什么牛,如果说小日本牛,那只能怪自己,是你的卑躬屈膝、软弱妥协造成的!
现在又到了关键时刻了,希望中国政府不要再效仿晚清政府,那样是不会有好结局的,一味的软弱是变象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尊敬中国共产党,他为穷人翻了身,他在八年抗战中从未向日本示过弱,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道路,但我们不愿看到,走到幸福道路的中国却变得像晚清一样的软弱!
重庆 无字缘
《联合早报网》
中国官方低调纪念“七七事变”
联合早报
在中日关系缓缓“融冰”的过程中,中国官方昨天低调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国际关系学者认为,这反映示中国重视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也是中国对日本首相安倍不公开前往参拜靖国神社的正面回应。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抗击,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历史上称为卢沟桥事变。
昨天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0周年,北京安排了九名亲身经历“七七事变”的原国民党老兵以及部分老兵家属集聚北京西南郊外的卢沟桥,参加纪念活动。
设在“七七事变”发生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昨天举行了千人纪念大会。以《难忘七七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史料展,也同时在抗战馆和位于中国东北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幕。
在迎向“七七”纪念日的过去几天里,一些北京的小学安排学生到卢沟桥上点蜡烛,追思抗战中的死难者。昨天是“七七”正日,也有至少数百名小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前往抗战馆参观。
另外,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美国电影《南京》,昨天开始在国内公映。
不过,和过去中国政府的中共对抗日战争重要历史纪念日的纪念规格相比,观察人士注意到近期的纪念活动,明显较过去低调。例如,国内主流媒体并不连篇累牍地刊登报道以营造纪念气势,卢沟桥的所属城市北京也没有全市规模的纪念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受访时说:“几年前纪念南京大屠杀,南京全城敲钟,车船停驶,像国殇一样。”
王湘穗认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微妙时刻,中国的态度是“向前看”,希望日本自己反省历史,而不是由中国对日本耳提面命。
从中国的立场看,低调的纪念是为了维持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避免出现反复。给安倍适当减压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受访时则说:“日本7月29日即将举行参议院选举,安倍的支持率现在一直下滑,中国适当给他减一减压,说明你不做伤害中国人感情的事,中国是会回馈的。”
安倍近期深受内阁丑闻困扰,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已跌破28%。成功缓解与中日关系一向是安倍政治得分的要素,在今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的一周后,当时支持率本处于44%的安倍,支持率火速反弹,最高的一份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升至55%。
中国官方喉舌《人民日报》昨天以一篇《必须正视历史》正面表达官方对中日历史问题的态度。
该文延续温家宝4月在日本国会演讲的主题,明确承认“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反省和道歉。对此,我们给予积极评价”。
在上述短评的旁边,《人民日本》刊登一篇批评《日本防卫白皮书》炒作中国军事威胁的短新闻,又似乎在要求日本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态度和承诺。
谈到中日关系的潜在变化,刘江永认为,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前,预料安倍不会前往参拜靖国神社,但8月中以后中日又将进入多事之秋。到时,安倍是否会前往参拜,尚属未知。
刘江永不同意中国政府对“七七事变”的纪念过于低调的说法。
他说:“今年除了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年底也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安倍如果再以某种形式到靖国神社去顶礼膜拜,中国还可以后发制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