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和谐典范”
作者:黎阳
2007.12.24.
“和谐社会”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如果看不到这雍容华贵的“和谐新龙袍”,那就证明你是“下等人”,没有长出“上等人”的“智慧的眼睛”,所以才会满眼的不和谐,才会如无知儿童那样大惊小怪,才会没完没了地发出烦扰“上等人”好梦的“不和谐”的刺耳噪音,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自讨没趣。“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你学会用“上等人”的眼光看这个世界,那今日之中国绝无任何“不和谐”。
要问如何用“上等人”的眼光看世界?容易。就用如今几个最热门的“和谐典范”为例现身说法就行。
1.《色戒》
《色戒》集今日中国一切“和谐”之大成,堪称“和谐典范”之最:抗日女青年与大汉奸实现了“和谐”,于是得以把抗日“愤青”们一网打尽,全部枪毙,得以为在“皇道乐土”实现“和谐”、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和谐社会”做出杰出贡献——这符合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要问抗日女青年与大汉奸的“和谐”是如何实现的?“人性”——不,是兽性:“性爱”不是人类的专利,而是一切畜生的本能——不过硬要说这就是“人性”也没办法,反正指的就是那些玩艺——发骚发嗲发上了瘾,什么都不顾了,就“和谐”了——连主角的名字都起得那么富有深意,那么“和谐”:“王佳芝”=“亡价值”、“忘价值”——自己原有的价值观(抗日救亡)忘掉了,亡掉了,于是就“和谐”了。那么这抗日救亡的价值观是怎么忘掉的、亡掉的?“易”先生。“易”者,改变、交易也:“移风易俗”、“以物易物”——“忘价值”碰上个“易”先生,干柴烈火,胡天胡地,紧密接触,陶醉迷离,轻而易举便被“易”先生“易”了一切,让“忘价值”为“易”先生的床上功夫忘了一切,来了个以“性”“易”“价值观”的“以物易物”。——这位“易”先生还颇有几分鲁迅描述过的味道:“好不阔气,而且福气。不折一兵,不费一矢,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
要实现“和谐”,离不开“人性”(叫兽性也行)——如果“忘价值”没那个“人性”,那她和她的同志们都还能活得好好的。一旦有了“人性”,这几个人全送了命——没“人性”还有人命,有“人性”却没了人命——为了“人性”,送了人命,可见这“人性”是个要人命的东西。赞美《色戒》者赞的就是这要人命的“人性”:没有这如此仁慈善良美丽动人的“人性”,怎么能顺利消灭那么多“愤青”?怎么能顺利实现“皇道乐土”的“和谐”?
《色戒》赶在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前夕在大陆公演就更显得“和谐”了:不是谴责屠杀而是赞美与屠杀的合作和“和谐”——“与时俱进”、当代版的“出卖灵魂的秘诀”:要杀中国人,应该先多派几个“易先生”,凭出色的“床上功夫”搞得中国人个个“忘价值”、讲“人性”、心甘情愿请你杀,那就一切“和谐”了,再也不会有反抗了,更不会有纪念“南京大屠杀”了。
破口大骂《色戒》者都是不长眼的死脑筋:如果它违背十七大“建立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怎么可能被批准公演?明知违抗十七大精神的东西还要批准公演,那“有关部门”岂不是在公然对抗十七大?“有关部门”既然没有下令禁演《色戒》,那就证明如此充满“和谐精神”的色情教学片乃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欢迎还来不及,怎么还能骂?人家的“和谐社会”正被“回型针”之类的“激情”“人性”闹得神魂颠倒,恨不能满世界挂出“请勿打扰”的招牌告示,你们却如此不知趣地发出“不和谐”的噪音惊破人家的好梦,那还能不招人讨厌?总而言之,《色戒》是“特色理论”的具体体现,对待《色戒》的态度就是对待“特色理论”的态度,学习领会“特色理论”要落实到《色戒》上——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不要疑惑诸如“《色戒》加‘特色’,‘特色’被‘戒’了‘色’,只剩下一个‘特’,以后还怎么‘色’”之类的问题,只要记住《色戒》与“特色理论”是亲密无缝的一家子就行,记住欢呼“特色理论”时欢呼《色戒》就行——尤其别忘了欢呼那要了许多条人命的“人性”。这就是“上等人”的“智慧的眼睛”。用这样的眼睛看世界,自然能看出《色戒》是“和谐社会”的典范,是“皇帝的新衣”上极其光彩照人的一朵奇芭。
2.“上等人进北大清华”
“高考的本质内容,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上等人进北大、清华,中等人进武汉大学,下等人进什么职业学校。”——这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陈才明2007年15日下午在“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坛”的“专题报告”。
此语一出,网上一片哗然。斥责者有之,但叫好者更有之:
——请举出人没有等级之分的例子,有吗?自然状态下的野猪也是有等级的!要正视这个问题,让自己走入高等级。
——支持教授的说法。我觉得是对的。只要有等级,人们才有进取心,才有奋斗的绝心。不支持的只能说是无能之辈。
——上大学是学生的出路,企业招人,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职高生。你说谁被选上?就算招工,大学生也是在办公室位置。工人你让他写的文章,他写出来了吗?也许能有几个人写出来,那也是与工人不断的学习有关。是金子早晚会发光。让大学生看大门那就是浪费人才,浪费国家的教育经费。
——连北京大学都考不上,还好意思怒!您就慢慢怒吧!
——现实就是分等级的,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愿意面对罢了。说是底层人就好多了。
——不承认存在等级,那是掩耳盗铃
——说的没错。人本来就是有等级之分的,精英只是少部分。
——你要有真本事,你就考,做上等人!!!或者做上上等人,考国外!!!!别考不上,就犯酸、妒忌、仇恨!!!!你什么心态?????小农意识!!!!
……
只要教育得中国人都认同“人应该分三六九等”,那“和谐社会”就不成问题了:“上等人”奴役“下等人”成了天经地义,那还有什么“不和谐”?北大“精英”厉以宁早就说过:“结果平等是不应该的,机会均等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弘扬一种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公平观念。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指定老二上大学,老大做苦力供养老二。但由于他们对大家都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公平!”——只要“下等人”对“上等人”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公平。现在北大“精英”把这种“群体认同感”具体化了:“上等人进北大、清华,中等人进武汉大学,下等人进什么职业学校”——“上等人进北大清华”,或曰“进了北大清华的就是‘上等人’”,认同了这一条,天下也就“和谐”了:既然不平等天经地义,自然“就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公平”,自然就不会再抱怨、再反抗,自然就“和谐社会”了。鲁迅说:“平民总未必会舍命改革以后,倒给上等人安排鱼翅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等人从来就没有给他们安排过杂合面。”——北大“精英”们的一席话就推翻了鲁迅的结论——这难道不是“和谐典范”?
3.“中国新阶层正在崛起”
这是2006年10月16日《瞭望》杂志的专题报道。2007年10月03日新华社又有一篇报道:“‘新社会阶层’跻身中国政坛”,结尾一句特别强调“‘新社会阶层’人士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时刻准备着”。
不许说“中国存在阶级斗争”,却欢呼“新社会阶层正在崛起”。“权为民用”,却宣布“新阶层人士被定为今后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不许强调“贫富分化”,却赞美“当代中国的五次阶层分化”。“法制社会”,但要“赦免原罪”、“宽容不规范”。“以人为本”,但要“确保通过《物权法》”。“保障人权”,但宪法禁止罢工(也就是说,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奴隶的“特色”)。“言论自由”,但“不争论”。强调“平等”,却宣布“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上等人进北大、清华”。……能让人们面对这么多针锋相对、对照鲜明、水火不相容的东西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是多么高深的“和谐”功夫!这还算不上“和谐典范”?
2007.12.24.
“和谐社会”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如果看不到这雍容华贵的“和谐新龙袍”,那就证明你是“下等人”,没有长出“上等人”的“智慧的眼睛”,所以才会满眼的不和谐,才会如无知儿童那样大惊小怪,才会没完没了地发出烦扰“上等人”好梦的“不和谐”的刺耳噪音,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自讨没趣。“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你学会用“上等人”的眼光看这个世界,那今日之中国绝无任何“不和谐”。
要问如何用“上等人”的眼光看世界?容易。就用如今几个最热门的“和谐典范”为例现身说法就行。
1.《色戒》
《色戒》集今日中国一切“和谐”之大成,堪称“和谐典范”之最:抗日女青年与大汉奸实现了“和谐”,于是得以把抗日“愤青”们一网打尽,全部枪毙,得以为在“皇道乐土”实现“和谐”、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和谐社会”做出杰出贡献——这符合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要问抗日女青年与大汉奸的“和谐”是如何实现的?“人性”——不,是兽性:“性爱”不是人类的专利,而是一切畜生的本能——不过硬要说这就是“人性”也没办法,反正指的就是那些玩艺——发骚发嗲发上了瘾,什么都不顾了,就“和谐”了——连主角的名字都起得那么富有深意,那么“和谐”:“王佳芝”=“亡价值”、“忘价值”——自己原有的价值观(抗日救亡)忘掉了,亡掉了,于是就“和谐”了。那么这抗日救亡的价值观是怎么忘掉的、亡掉的?“易”先生。“易”者,改变、交易也:“移风易俗”、“以物易物”——“忘价值”碰上个“易”先生,干柴烈火,胡天胡地,紧密接触,陶醉迷离,轻而易举便被“易”先生“易”了一切,让“忘价值”为“易”先生的床上功夫忘了一切,来了个以“性”“易”“价值观”的“以物易物”。——这位“易”先生还颇有几分鲁迅描述过的味道:“好不阔气,而且福气。不折一兵,不费一矢,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
要实现“和谐”,离不开“人性”(叫兽性也行)——如果“忘价值”没那个“人性”,那她和她的同志们都还能活得好好的。一旦有了“人性”,这几个人全送了命——没“人性”还有人命,有“人性”却没了人命——为了“人性”,送了人命,可见这“人性”是个要人命的东西。赞美《色戒》者赞的就是这要人命的“人性”:没有这如此仁慈善良美丽动人的“人性”,怎么能顺利消灭那么多“愤青”?怎么能顺利实现“皇道乐土”的“和谐”?
《色戒》赶在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前夕在大陆公演就更显得“和谐”了:不是谴责屠杀而是赞美与屠杀的合作和“和谐”——“与时俱进”、当代版的“出卖灵魂的秘诀”:要杀中国人,应该先多派几个“易先生”,凭出色的“床上功夫”搞得中国人个个“忘价值”、讲“人性”、心甘情愿请你杀,那就一切“和谐”了,再也不会有反抗了,更不会有纪念“南京大屠杀”了。
破口大骂《色戒》者都是不长眼的死脑筋:如果它违背十七大“建立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怎么可能被批准公演?明知违抗十七大精神的东西还要批准公演,那“有关部门”岂不是在公然对抗十七大?“有关部门”既然没有下令禁演《色戒》,那就证明如此充满“和谐精神”的色情教学片乃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欢迎还来不及,怎么还能骂?人家的“和谐社会”正被“回型针”之类的“激情”“人性”闹得神魂颠倒,恨不能满世界挂出“请勿打扰”的招牌告示,你们却如此不知趣地发出“不和谐”的噪音惊破人家的好梦,那还能不招人讨厌?总而言之,《色戒》是“特色理论”的具体体现,对待《色戒》的态度就是对待“特色理论”的态度,学习领会“特色理论”要落实到《色戒》上——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不要疑惑诸如“《色戒》加‘特色’,‘特色’被‘戒’了‘色’,只剩下一个‘特’,以后还怎么‘色’”之类的问题,只要记住《色戒》与“特色理论”是亲密无缝的一家子就行,记住欢呼“特色理论”时欢呼《色戒》就行——尤其别忘了欢呼那要了许多条人命的“人性”。这就是“上等人”的“智慧的眼睛”。用这样的眼睛看世界,自然能看出《色戒》是“和谐社会”的典范,是“皇帝的新衣”上极其光彩照人的一朵奇芭。
2.“上等人进北大清华”
“高考的本质内容,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上等人进北大、清华,中等人进武汉大学,下等人进什么职业学校。”——这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陈才明2007年15日下午在“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坛”的“专题报告”。
此语一出,网上一片哗然。斥责者有之,但叫好者更有之:
——请举出人没有等级之分的例子,有吗?自然状态下的野猪也是有等级的!要正视这个问题,让自己走入高等级。
——支持教授的说法。我觉得是对的。只要有等级,人们才有进取心,才有奋斗的绝心。不支持的只能说是无能之辈。
——上大学是学生的出路,企业招人,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职高生。你说谁被选上?就算招工,大学生也是在办公室位置。工人你让他写的文章,他写出来了吗?也许能有几个人写出来,那也是与工人不断的学习有关。是金子早晚会发光。让大学生看大门那就是浪费人才,浪费国家的教育经费。
——连北京大学都考不上,还好意思怒!您就慢慢怒吧!
——现实就是分等级的,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愿意面对罢了。说是底层人就好多了。
——不承认存在等级,那是掩耳盗铃
——说的没错。人本来就是有等级之分的,精英只是少部分。
——你要有真本事,你就考,做上等人!!!或者做上上等人,考国外!!!!别考不上,就犯酸、妒忌、仇恨!!!!你什么心态?????小农意识!!!!
……
只要教育得中国人都认同“人应该分三六九等”,那“和谐社会”就不成问题了:“上等人”奴役“下等人”成了天经地义,那还有什么“不和谐”?北大“精英”厉以宁早就说过:“结果平等是不应该的,机会均等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弘扬一种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公平观念。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指定老二上大学,老大做苦力供养老二。但由于他们对大家都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公平!”——只要“下等人”对“上等人”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公平。现在北大“精英”把这种“群体认同感”具体化了:“上等人进北大、清华,中等人进武汉大学,下等人进什么职业学校”——“上等人进北大清华”,或曰“进了北大清华的就是‘上等人’”,认同了这一条,天下也就“和谐”了:既然不平等天经地义,自然“就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公平”,自然就不会再抱怨、再反抗,自然就“和谐社会”了。鲁迅说:“平民总未必会舍命改革以后,倒给上等人安排鱼翅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等人从来就没有给他们安排过杂合面。”——北大“精英”们的一席话就推翻了鲁迅的结论——这难道不是“和谐典范”?
3.“中国新阶层正在崛起”
这是2006年10月16日《瞭望》杂志的专题报道。2007年10月03日新华社又有一篇报道:“‘新社会阶层’跻身中国政坛”,结尾一句特别强调“‘新社会阶层’人士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时刻准备着”。
不许说“中国存在阶级斗争”,却欢呼“新社会阶层正在崛起”。“权为民用”,却宣布“新阶层人士被定为今后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不许强调“贫富分化”,却赞美“当代中国的五次阶层分化”。“法制社会”,但要“赦免原罪”、“宽容不规范”。“以人为本”,但要“确保通过《物权法》”。“保障人权”,但宪法禁止罢工(也就是说,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奴隶的“特色”)。“言论自由”,但“不争论”。强调“平等”,却宣布“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上等人进北大、清华”。……能让人们面对这么多针锋相对、对照鲜明、水火不相容的东西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是多么高深的“和谐”功夫!这还算不上“和谐典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