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August 26, 2007

社会主义在悄然新生

作者:秋石客

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中经历过王朝复辟和资本主义的反复辟(如法国共和国的多次更替)这一事实,世界有识之士都是公认的。但对社会主义的兴起过程中也要经历复辟和反复辟问题,许多人不认帐或装聋作哑了。资产阶级右派试图用种种事实和谣言编造资本主义万古不朽的故事,以抵消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趋势。是的,从表面上看,传统社会主义的确寿终正寝了,但这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终结了呢?显然不是,恰恰相反,新社会主义运动以更有生命力的形式出现并壮大起来,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悄然新生。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对正确理解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生,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国际共产主义兴衰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一)、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缓慢的发展,到了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以前,人类前进的步子突然加快,资本主义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突然加快的发动机和火车头。资本主义运动在当时主要表现为如下各方面。
1.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通过暴力和非暴力的方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与历史上封建专政政权相对立的民主政权。这种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多党制和权力分立。民主国家政权成了整个资产阶级领导国家的共同事务委员会。
2.资本主义运动向全世界进军并取得节节胜利。封建君主政权面临要么被推翻(如法国),要么要进行自我改良(如日本),其它的选择都是死路一条。整个世界资产阶级和各国封建王朝政权发生了尖锐的和不可克服的矛盾。
3.经济领域日益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建立。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国内非理性的压迫、剥削工人阶级,以及其它的阶级,如手工业者、小业主、封建贵族而造成尖锐的阶级对立。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原因,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不断培养反资本主义的力量,破坏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突出表现为资产阶级国家之间、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火拼、斗争,以及风起云涌的罢工浪潮和起义。
4.在生活领域、文化领域出现了人类的退化,数千年形成的人类文明毁于一旦,资本的力量侵蚀了整个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见利忘义,传统道德被打得粉碎,人的力气和智慧、人的肉体和灵魂通通变成资本的玩物。在唯利是图的人生观指引下,同情心没有了,正义感没有了,贪污、腐败、欺骗盛行;强盗、妓女、拐卖人口、谋杀等腐朽现象充斥了整个社会。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道德观同其它的任何生活方式道德观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5.在自然领域资本主义对自然界的破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使人们担心整个人类的命运是否由此而灭亡。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化。
6.文化意识形态条件
资本主义的兴起从一开始直到现在,始终程度不同地在意识形态领域遭到非议。大量的新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化方面是如此,政治、社会学等领域也涌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许多思想家在批判的同时开始思考改良和革命的计划。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勾划未来新社会蓝图的集大成者。现代许多人无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十九世纪中叶后,整个人类否定资本主义思潮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强大的思潮,并的确受人欢迎。这是共产主义运动能够兴起的客观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是近代世界革命的选择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复杂的理论,他几乎涉猎了一切社会学科,按一般的说法,主要表现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和社会学说有关的最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就人类社会而言,他描绘了已经成为历史的形态,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他总结的几种形态。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从哲学上讲,他必然产生也一定会必然灭亡,一定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那么取代这个社会的形式是什么?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还认为所有一切社会的变更和更替主要是由于社会的物的变化引起的,即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解释很能说明问题,似乎人类发展就是那么回事。
马克思主义征服了千千万万个人,令他们奋不顾身的投入共产主义运动的洪流当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其社会变革相关的内容,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有几大缺点: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经常处于无政府状态,造成大量的浪费,因而不能极佳的将生产进行下去,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破坏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其必然灭亡。马克思还认为以利润为中心,以资本为目的的辐射结果,使整个人类陷入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
马克思认为一切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他的剩余价值论向被压迫阶级指明了被剥削的真相,使劳资之间的对立成为公开。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提供了一系列革命的药方。
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无法唯物的作出考证,他借助于哲学方面的辩证思维方法,规划出所谓科学社会主义蓝图。这种蓝图的主要内容有:消灭私有制,特别是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进而为消灭国家和阶级以及三大差别提供基本条件。马克思认为无政府状态的自由市场经济应该被社会计划经济所取代。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应该被按劳分配以及按需分配所取代。以往整个意识形态是以私有观念为中心,人类思想出发点应该要为以公有制的利它主义思想所取代。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历史变革直接动力,他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全世界无产者只要联合起来,必然要埋葬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运动必然会最终获得胜利。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的确对资本主义社会心存不满,又由于有一个看得见的未来,那么实现这个理想就成了有志者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动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运动就必然要产生,这是毫无疑义的。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个复杂的运动,其主要实践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创立和完善理论,其实践成果并不引人注目。他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人阶级和组织工人阶级。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建立,以及相关的工作是他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活着的时候,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产生和失败为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经验教训。马克思为此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总结。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的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工人阶级对新政权要有绝对的控制权,对新政权领导者的选举权和罢免权,以及对经济特权的限制等是工人阶级专政的主要内容。
1、 列宁主义的实践
首先列宁不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现实,敏感的意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运动首先能获得胜利的地方,不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的那样,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因为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列宁不那么认为,他从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角度,他所处的俄国最有可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因为当时的俄国资产阶级不够强大,帝国主义使俄国整个民族陷于绝境,俄国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当中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只要争取到士兵和农民的支持,取得胜利是完全可能的。列宁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一旦夺取政权,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政策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和平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运动必须有坚强的和聪明的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政党。列宁认为这个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阶层通过暴力才能夺取政权。列宁天才的组织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想法,夺取了俄国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对世界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一切反资本主义的力量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一切资本力量不仅从理论上知道有可能灭亡,而且事实上也感受到了灭亡的阴影。遗憾的是列宁的寿命太短,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卓越的见解和实践。
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实践
斯大林虽然参加了十月革命,但那时他并不是主角,而到了社会主义苏联建设时期,他充当了大部分实践的主角。
斯大林放弃了列宁的一部分建党和执政的民主思想,他把苏共变成了一个个人的政治机器。因此,斯大林建立的苏联政体,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独裁的类似封建的政体。
斯大林在苏联基本上建立了公有制,消灭了资本家所有制和地主阶级所有制,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小农生产关系。
斯大林建立了系统的计划经济体系,基本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斯大林在分配领域并没有完成按劳分配的目标,更谈不上按需分配,资产阶级法权大量存在,斯大林实质上还建立一套按等级分配的近似封建的分配制度。资产阶级法权依然存在,特权制度油然而生。
斯大林经过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一个极其落后的俄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就是这个国家最终击败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逐渐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应当承认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模式,无论是中国还是朝鲜、越南、古巴、以及东欧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的是斯大林主义。
4、 毛泽东的实践
毛泽东是很特别的人,就中国社会主义而言,他是中国的列宁又是中国的斯大林,同时又不同于列宁和斯大林。
毛泽东同列宁一样,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但和马克思无多大关系,和列宁也不同。列宁搞的是擒贼先擒王的办法,先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然后夺取全国政权。而毛泽东采取的是先解决中国的四肢问题,在不显眼的地方(农村)造菌,然后危及全身的办法,按官方的说法,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城市,继而取得全国政权的路子。毛泽东和列宁立国的道路不同,但中俄革命的背景却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国外的民族矛盾也是空前激化,以致超过阶级矛盾。
毛泽东前半生主要精力是放在南征北战上,对建立新中国,对理论问津的时间较少。他有一篇《新民主主义论》,里面曾设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民主主义的含义是众所周知的,是建立独立民主国家,实现社会工业化。这个国家将允许资本主义存在,说白了就是共产党领导下搞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这是毛泽东对建立新中国所作的一次重大探讨。但是建国后由于冷战、韩战等原因,毛泽东很快把目光投向苏联,并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格上来说和苏联大同小异,是一个斯大林的模式。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以至到了晚年,毛泽东对斯大林越来越不放心。赫鲁晓夫上台后,毛泽东几乎停下大部分工作,重新考虑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革命,是他思考的公开结果。其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共产党有变修的危险,来自上层的走资派是社会主义革命最危险的敌人,要加以打倒。资产阶级法权要加以限制,共产党官员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有经济特权,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继续革命,要破四旧立四新,要斗私批修,经济运作要实行五七指示,要多条腿走路,要自力更生,要两参一改三结合,要政治挂帅,要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毛泽东的新思路是寻求一条一方面消除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消极后果,另一方面保持工业化的积极意义同时完成,并不断对旧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达到跳跃式发展,最终领先于全世界的思路。毛泽东晚年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个顶峰。由于各种原因,毛泽东的探索最终失败。这是一个转折点,文化革命失败标志着传统社会主义开始走向灭亡。
5、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一般学者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往往重视不够或者视而不见。
追根寻源,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实际上一直都没有停止,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性不一定全体现在传统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同样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分成两大门派,一个是列宁主义,另一个是考茨基主义。列宁主张暴力革命。实行革命的剧变,考茨基主义主张议会斗争,主张和平的渐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大都是主张议会斗争和渐变。
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党派,其中共产党、社会党、工人党等等,五花八门。五花八门的左派,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斗争。由许多左派政党曾和许多右派政党交替的掌握政权。经过他们的努力,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国有化浪潮和福利化浪潮的起落,资本主义实际上始终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社会主义已经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怀胎分娩。严格的讲,现在的世界和马克思所定性的纯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制度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许多社会主义萌芽不可避免地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这是一条最终吞食资本主义世界的另一条社会主义战线。
综上所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十九世纪产生,于二十世纪发展,到二十世纪末衰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社会主义运动的衰落
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传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致命的挫折。
列宁创立并由斯大林继承发展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超级大国,几乎一夜之间灭亡了。在此前后,整个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也土崩瓦解。毛泽东创立一个新中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邓小平的复出,逐渐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社会主义性质。无论苏联和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都被抛弃了。不同的是前苏联明确公开的反对社会主义,疯狂的复辟资本主义;中国则是隐密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恢复了部分资本主义。按官方的说法,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大同小异。剩下少数的朝鲜等国家传统社会主义还坚持着,但却不能改变历史的潮流。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同样是走向低潮。
世界沉默很长时间的血腥味十足的原始资本主义和新帝国主义双剑出鞘,直接杀向了对压迫民族和对压迫人民。弱势国家和弱势群体成为原始资本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盘中餐,整个资产阶级阵营举杯庆贺。
从现象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似乎完结,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社会主义非但没有死亡,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新生。传统社会主义性质不是单一的,其中有封建的政治制度存在,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存在,有资产阶级法权存在,有不同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导、主流是社会主义性质是毫无疑问的。但把它完全说成是社会主义也有些不确切,这种社会相比较而言,应该叫封建社会主义更为准确。在政治上主要是封建的,经济上主要是社会主义的,因而叫封建社会主义。这种封建社会主义的结局,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人们最终发现了这种社会主义的封建文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传统社会主义寿终正寝。因此,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实质,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不健全、不完善的封建社会主义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灭亡,它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得到新生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的新生
社会主义的新生,表现在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的再学习与反思,以及在实践上的出新。
(一)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的再学习与反思
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谁胜谁负的生死大决战。由于非常复杂的因素,文化大革命最终失败了。从此,修正主义思潮大泛滥,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内走资派掌握了政权,为复辟资本主义创造了最直接的条件。
2、传统社会主义的心脏和大脑出了问题,其死亡最直接的原因是脑出血和心肌梗塞,社会主义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脑廉价出卖了。对于这个原因有许多学者做出过令人信服的分析,美国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合著的来自上层的革命详细分析了前苏联的体制的终结,得出了前苏联灭亡的原因主要来自上层的结论。中国红色革命之父毛泽东晚年也非常清楚的看到,来自上层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危险。为此,他老人家也讲了许多话,写了不少重要文章,并不惜毁掉自己亲手建立的政权来清算走资派。结果是出人意料,走资派没有被清洗,走社派却被推出了共产党执政的门外。
3、资本主义复活有雄厚的基础。拿中国为例,除了资产阶级人还在心不死,更重要的资本主义对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中国而言,资本主义也是天然的选择。对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基础而言,资本主义同样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有了千百万小资产阶级作后盾的社会,资产阶级的力量会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实,就是中国资产阶级不仅得到了新生,而且破记录的成长壮大,如果说在旧中国资产阶级不够强大的话,那么新中国现在的资产阶级已经非常强大了,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成长还有另一个肥沃的土壤,那就是死亡了的社会主义庞大肥尸,资本主义就是在那里迅速繁殖、生长、壮大。
4、胜负未分的上层建筑
传统社会主义的建立,就其上层建筑来说,基本上不占统治地位。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基本上不掌握在共产主义者手中,不从属于无产阶级和服务于新社会。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所反映的内容,封资修的东西占据了统治地位,当社会主义革命深入展开,旧的上层建筑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反抗。因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基本没有展开,文化革命虽然展开但并没有成功是造成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另一个因素。
5、意识形态问题
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上讲,就其意识形态来讲,是和以往的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以往的社会,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始终是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共产主义运动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消灭旧的意识形态,用公有制和公有观念代替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这是共产主义胜利所必须要求的。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兴无灭资斗争并没有深入展开,人们的灵魂深处依然是资产阶级王国。毛泽东晚年提出的斗私批修、学雷锋等并没能获得优势和胜利。因此,强大的旧意识形态就成了传统社会主义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6、 国际资产阶级依然很强大
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它内在的过程。它的灭亡,并不象列宁、马克思所说的会很快灭亡,其灭亡的过程实际上是漫长的。
面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挑战,整个资产阶级的确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死亡的威胁。为了生存和胜利,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来对抗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实行冷战和热战,封锁一切社会主义国家,谋略在经济上搞垮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防止激化,导致革命,采取了让步的政策。
这种让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有化和福利化。再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和平演变战略。资本主义国家的上述三项政策利用基本上是成功的。一方面阻止了社会主义的强大和榜样的形成,另一方面的确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的罢工浪潮逐渐减退,革命更是无影无踪。后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代理人逐渐坐大。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确实没有再发生,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招降策略基本上也是成功的。
7、 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共产主义理论上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下列内容:
对新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是很不完善的,不十分明确的。最终导致建立的国家本质,不过是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而已。
唯物主义的哲学归根到底并没有使人类摆脱对物的追求,这和传统的旧社会没有根本的区别,共产主义运动应该是把精神的追求作为主要目标之一的运动。放弃阶级和政治及思想斗争,单纯追求物的发展,必然导致失败。
生产力决定论
实际上共产主义运动不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都和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决定性关系,事实上生产力很发展的国家反而没有发生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失败和生产力高低并无决定性关系,问题恰恰出现在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论实际上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封建社会之后必然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后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恰恰缺乏资本主义阶段,因而社会主义运动就成为可疑的行为。实际上,社会跳跃发展是完全可以的,例如当今世界霸主美国,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封建社会。阶段论成了修正主义份子手里的锐利武器。
事实上物质生产没有达到共产主义条件,生产力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条件,前苏联和中国没有经历过整个资本主义阶段的等等观点,恰恰是传统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缺陷早已埋下了传统社会主义失败的种子。
社会主义理论准备严重不足,毛泽东极其重要和伟大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理论形成较晚,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失败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两条道路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因此,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加以解决。这个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是当代最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理论,他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生的指路明灯。
8、 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两点:
一个是确定了资产阶级法权的地位,商品生产依然存在,工资差别制度依然存在,生活资料私有制没有根本触动等等。特别是建立了新特权制度,即党和政府官员的特权制度。
传统社会主义革命从实际上一直是共产党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运动,在夺取政权前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取得了胜利。夺取政权后,随着特权制度的产生,共产党领导层的利益逐渐和人民的利益相脱离,以致发展到严重对立。特权阶级的形成使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层与群众产生对立,人民抛弃共产主义的蛀虫,就成为必然的。前苏联倒台的过程中也的确如此,人们对特权阶级的仇恨甚至超过了对资本家的仇恨。因为特权阶级是极其腐朽的阶级,相比资产阶级而言,资产阶级胜过特权阶级。当资产阶级复兴时,人民自然选择了抛弃特权阶级,支持资产阶级。当然,最终特权阶级要和资产阶级合成一股,重新建立起剥削阶级的资本主义制度,把人民踩在脚下。这时人民的觉醒相对已经晚了。
另一个是政治制度从本质上是带封建主义色彩的独裁制度。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建立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或者说没有建立完善的民主集中制制度,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一方面,封建的政治制度,对前苏联和中国的国情来说是有其历史基础的。例如中国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走出来,封建传统是根深蒂固的。另一方面,是在夺取政权的非常历史条件下,的确需要集中统一专断的政治,否则无法取得胜利,因为革命处在地下状态。但是革命一经成功,由地下转为公开,这种集权式的政治方式不但没有抛弃,而且更稳固的变成了一种制度。这样一来,社会主义的命运就变成了一种赌博,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手中无任何筹码。因为统治一个国家的庞大政党,只要一个人思考,要听命于一个人。如果党的领袖是好的,社会主义会照常运转,如果领导人是坏的,一切都变了。戈尔巴乔夫一声号令解散了共产党,强大的苏共就一哄而散,这不是具有绝妙讽刺意味的事情吗?在决定苏联命运的关键时刻,为什么那么多的共产党官员,那么多的共产党员不起作用?为什么人民不起作用?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是不民主的政治制度造成的。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没有自己的真正组织、没有自己的权力,民主选举权和罢免权,因而不可能有战斗力、不可能左右社会命运。无产阶级专政等不过成了空话和笑柄。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和先锋队从来没有一天的专政,他们不过是被专政的对象而已。
毛泽东晚年发现了上述问题,一方面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另一方面搞以四大为形式的大民主,以及组成有群众代表参加的三结合等,力图解决问题,但终因文化革命失败而中断。
9、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不论苏联和中国,在执政过程中都存在大量的政策错误,这些政策错误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混淆两类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敌我矛盾扩大化,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就是例子。这种扩大化的结果伤害了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造成了一部分群众反革命的倾向,分裂了革命队伍。
二是忽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在强国和富民的两条战线上,过分关注强国,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相对缓慢。因而失去了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是忽略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出现了一些官僚计划,其结果损害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损害了社会主义。
四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没能拿出同资本主义国家斗争策略,排斥毛泽东外交思想,修正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总之,由于政策的问题,导致社会主义的许多失败,最终助长社会主义的灭亡。这里应当指出,政策问题出现,其原因是和其政治制度相关联的。因而是难免的
10、最后,附带讲一下传统社会主义失败的社会原因。传统社会主义性质不是单一的,其中有封建的政治制度存在,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存在,有资产阶级法权存在,有不同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相互作用,产生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现象是不足奇怪的。
(二)社会主义的新生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国
(1、)文化革命。
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溃败,毛泽东是最早看出来的,在他看来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所以,在他的晚年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这个方面。对外通过九评苏共公开信反苏联修正主义,对内发动文化革命,进行反修防修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为社会主义的新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文化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空前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大革命,真正的劳动群众的革命。是一场新与旧、传统与反传统政治决战,是一场上层建筑领域的大革命,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大革命,是一场阶级大搏斗,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缺陷的修补。
文化革命的方式是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新中国的黑暗面
文化革命的目的是粉碎修正主义,夺回被资产阶级篡夺了的那一部分权力,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全面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证中国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前进。
文化革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外交等众多方面。
在政治层面,毛泽东试图打破一党专政的格局,重新诉求群众的政治参与,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差别与平等、统一意志与个人心情舒畅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达此目的,毛泽东先采用放的方针造成天下大乱,肃清政敌,锻炼、教育干部和群众;后采用收的方针重新使用干部,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政治结构,和群众中无政府主义和多中心进行斗争,恢复秩序,加强群众监督下党的一元化领导。
在经济层面,全面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扩大共产主义按需分配,限制按劳分配,消灭按资分配,加大公共福利(无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免费),全面推行政治挂帅,反对物质刺激,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国一盘棋,优先实现四个现代化。
在文化层面,一切文化为政治思想服务,进一步扫荡封、资、修文化,发展大公无私的工农兵文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干部公仆化,工农兵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在世界观方面开展斗私批修。
在外交层面,争取世界领导权,依靠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孤立、利用第一世界。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下,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支援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在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改革后的中国左翼
第一种力量是毛派,毛派以文革为认同点。
  同新自由主义的斗争由来以久。最近若干年以来,反新自由主义逐渐得人心,自然要论资排辈,评功摆好。那么,追根寻源,谁是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第一人呢?笔者以为,非毛泽东莫属。为什么呢?因为历史证明,毛泽东推翻了老自由主义的天下,在他领导中国人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他最早发现新自由主义瓜分派的踪影,命名为官僚主义者阶级、走资派,并与之进行生死斗争,直至病死方休。他老人家逝世后,其新老追随者一直用各种方式同瓜分派进行斗争,只是没有指出新自由主义之名罢了,毛派是同新自由主义做彻底斗争的力量。
  第二种力量是新左派当中的汪晖、韩德强、左大培和中左代表人物杨帆等,他们从九十年代以来就反对全球化、原始资本化、反对瓜分派的主流精英力主的国退民进、房改、医改、教改等反动理论与政策。
  第三种是何新为代表的新权威主义与民族主义者,他们从不同角度,评击新自由主义亡国灭种政策。
  第四种是以郎咸平为代表的海外爱国人士,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误国误民政策。
  第五种是最为复杂的体制内为主的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斗争,远的可追述到陈云、邓力群,近的可寻找到胡锦涛、刘国光等。他们坚持国家的统一,维护四项基本原则,反对两极分化,主张和谐社会等。体制内的反新自由主义的困难在于,个别人或多或少同新自由主义泛滥有连带责任,因而不能击中新自由主义要害。
  第六种是广大工农兵学群众,他们是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天然主力军。
2、俄罗斯
在经受苏联解体、苏共覆灭严峻考验以后,重新崛起的俄罗斯共产党,通过深刻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提出“革新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以创造性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集体主义原则、自由和平等的社会”。俄共现有党员六十多万,是俄罗斯第一大党。
近些年来,在俄罗斯,还出现了群众性的对苏联历史的反思。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开了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先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在“反思70年苏联历史”、“不留历史空白点”的口号下,掀起了“历史虚无主义”狂潮,开始重点批判斯大林,接着批判的矛头由对准斯大林转向列宁、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转向所谓“原罪”马克思,为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打开了缺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一个超级大国骤然降为二流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每况愈下。500年来的历史中,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衰弱。通过现实和历史的对比,俄罗斯的社会思潮从右往左转,人们普遍产生怀旧情绪,怀念社会主义苏联,反思苏联历史。根据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多数人不仅肯定当今的普京时期,而且也肯定十月革命和列宁、斯大林时期,对苏联解体表示惋惜和痛心。2004年3月,俄罗斯教育部再版发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将其作为俄罗斯高等学校师生的历史参考书,并邀请著名历史传记学者麦德维杰夫撰写了题为《斯大林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长文作为后记附在书后。上述事实充分表明,在俄罗斯,正在掀起一个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潮流,俄罗斯人民在觉醒。历史是不容歪曲的,时间越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越加深刻。
(3、)欧洲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悄悄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西方左翼学者组织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如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几届马克思大会,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国际大会;美国纽约等地召开的几届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2000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会;英国的“96伦敦马克思大会”等。每次会议都盛况空前,少则1000多人,多则达到6000人以上。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界影响深广,很多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开设马克思学说尤其是马克思经济学说课,选学的人很多。1999年底,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和西方一些大的媒体分别进行了“千年伟人”评选活动,投票结果显示,马克思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特别指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本书曾对过去一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西方国家出现的“马克思热”,绝不能看成左翼学者的一时冲动或心血来潮,而要从西方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中寻找原因。在冷战中,资本主义虽然是赢家,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无力解决它。即使是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承认,“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也许就是它自身”,“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所见应该再度获重视,他不应为其他人对其学说所作的解释背黑锅”。很多人对资本主义已经失望,期待用马克思的学说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当然,现实西方国家的“马克思热”,大多还处于学术理论层面,对其研究评价应把握好分寸,不宜估计过高。美国这一资本主义心脏地带的左翼也有抬头之势。
(4、)发展中国家
苏东剧变对发展中国家共产党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总体上比发达国家共产党受到的冲击要小。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在苏东剧变后不是更弱了,而是更强了。例如印共(马)。印度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争论中,该党分化为印共、印共(马)、印共(马列)三个党。其中印共(马)的力量最强。该党在1988年十三大期间,拥有党员46.5万人,到目前党员增加到80多万人,是印度议会中的第三大党。该党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近30年,此外还与其他左翼政党联合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两个邦执政,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印共(马)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印度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建设“有印度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比如南非共产党。该党成立于1921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以后,实现了由非法政党向合法政党、从反对党向参政党的两大转变。今天,南非共产党从恢复合法地位时的2000名党员猛增至8万多人。该党与非国大保持良好的关系,党的一些领导人在非国大的最高领导机构中任职,在南非的政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沉寂了一个时期以后又重新活跃起来。由于新自由主义把拉美许多国家拖入困境,导致拉美的政治形势向左转。通过大选,一些国家左翼势力上台执政。其中委内瑞拉最具典型性。查韦斯上台以后,在反颠覆、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中,逐渐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选择。他明确表示:“我日益坚信的是我们需要越来越少的资本主义,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我毫不怀疑超越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但我必须补充一点,即资本主义不会从内部超越自己。资本主义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超越。”“我相信,卢拉和巴西人民,基什内尔和阿根廷人民,巴斯克斯和乌拉圭人民,将与我和委内瑞拉人民一起,共同为拉美联合之梦的实现开辟出一条道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我们要开辟另外一条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否则我们将被资本主义吞噬掉。”查韦斯所倡导的“21世纪社会主义”,在拉美国家具有一定影响。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资本主义只会伤害拉丁美洲,而社会主义意味着公平和公正,使拉美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种族主义或法西斯主义者统治”。
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受人尊敬、公正合理的社会主义的拉丁美洲正要诞生。”
“社会主义”,已是拉美政坛最时尚的字眼之一。而那些当选总统的左翼政党领导人,正是这一时尚的引领者。他们称自己为“社会主义者”,要带领他们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他们的号召下,“要社会主义、不要资本(帝国)主义”,成了一些拉美国家民众的口号。一些西方分析家说,他们无异于“革命者”,咄咄逼人地向资本主义发出了挑战。
(5、)传统社会主义国家
苏东剧变后,有五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并在总结经验、推进改革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越南从1986年越共六大开始实行革新开放路线,确定“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作为越南的基本经济体制。越共认为,革新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不革新则灭亡”,但“革新”不是“改色”。革新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目标和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五项原则。越共在探索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符合越南国情的发展道路,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老挝人民革命党在1991年召开的五大上确立了“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在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在城市进行革新,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也取得了可喜成果。朝鲜在苏东剧变和金日成逝世以后,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是他们坚持以主体思想为指导,调整了国内外政策,沿着朝鲜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古巴在苏东剧变后,提出“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马列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和打破美国封锁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总之,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经历死亡与新生的阵痛。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二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