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的示范教育到底示范了什么?
作者:韦家忠
十几年来的相当的示范教育——好在哪里?相当的就好在人治的绝对强化,应试教育的绝对强化!什么素质教育模范啦,专家啦,大师啦,体制不创新,那么些教育模范、专家、大师(就算是有了大师)能担得起——全国民所关注的素质教育?
且看某些教育 “示范”他们是怎么运作的?到底示范了什么?
重点、示范中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政府所在地当然条件优先了,这里要说的是某些乡镇初级中学没有如上条件,经过一番努力,个别的也能破格成功,加入到示范行列啦。
他们“秘密”的管理武器是五花八门的,类似如下的几步做法可谓用心良苦,这些领导的德能素质在如此直线管理体制下,可谓有“境界” 了(可能占到《……路在何方?》这个构思的30%左右,不足之处即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难以做到和谐共进,受教育者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关注,协调发展,德、体育普遍是严重滑坡了)。
总奖金分为:教学质量,工作量,管理,其他奖四部分。工作量奖是按授课等工作量计发(相当于平均基数奖),非统考科目的没教学质量奖。
教学质量奖是让广大主课教师“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这一块分量较大。
一、一般中学或是政府所在地的示范中学,这个教学质量评价一般是按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在特定总体中的排名,再把这三个排名进行合计,数值越小成绩越好,这就依次产生了那个教师的教学质量排名了;有的还把这个排名的前后变化弧度(正、负值)的大小重新来个排名,再把这些名次分为若干个等级进行计奖(各级教研室每期都收集这个数据并予公布,即所谓的服务管理)。
有的中学在“有的是把这个排名的前后变化弧度(正、负值)的大小重新来个排名”的基础上另有一套。其是把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把两率去掉%号之后当作一种分数来看待),然后把这三个数据分别和特定总体(一般是全县各乡镇的同类中学)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取其中的差距纵比当作本单位各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横比来计奖。以均分为例:即总体某学科第一学期假定均分是80分,本校某班对应的学科均分是85分,那么,第一学期某教师教学质量是5分(假定所对应的学科是70分,即—10分;负数绝对值最大的,下学期就不给跟班了);紧接着的学期总体是82分,那对应学科是80分。那么,这个纵比的计算方法是(总体)82—80=+2,(个体)80—85=—5,某个体的教学成绩是:—5—(+2)=—7分(即紧接着的学期某班的对应学科是87分时,纵比才是0,同理,及格率、优秀率也转化为这个数据),最后把这三个数据相加,是0以下的统统计为0,是正值的按比例分配教学质量总奖金。
后面的两种评价管理基本上抑制了优选学生这一弊端,只有提高了就是好了嘛!最后面这个还解决了“有的是把这个排名的前后变化弧度(正、负值)的大小重新来个排名”的这个名次差距和这个正、负值弧度不成比例的问题。但按这个分值计奖时,奖金差距是够大的了,部分教师在拼命搞题海了。这样的一些学校教学的应试分数及日常管理比起其他学校来是相当严的。
上面的几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蛮合理、公正的。可教育这个东西,劳动对象是人啊!人是需要互动的啊!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就如此排名高压、经济杠杆下去,学校?教育?这个师生,结果算是个什么东西,这不是弱肉强食?还能算是合理公正?找不到矛盾的切入口,还真是,越理越乱,无论情绪如何?工作是要做的。
二、如上坚持了数年,应试分数起初是上去了,而后又有所滑坡了,弊端逐步显现,矛盾逐步激化了。主要是教师间的教育教学协调不好,抢占学生课余时间没商量,诱使了学科间应试分数的两极分化。那个“0”以下的不但产生了,而且多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吧,中小学通过收取超编费,补习费,择校费等计发的教师奖金,已是全国较普遍现象了。当然,非重点、示范的有部分可能不在此列或有点点毛利),这个奖金差距拉大了,于是,便有做生意出效益的等等。剩下相当的就是年老的或是面慈心软的,总的是教学应试分数总搞不上去的,他们在那哑口无言,情绪低落,赖过日子了。怎么办?又改革呸!就让这部分老师专职完成那假材料,以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布置、检查、评比、奖罚,别的老师免了这个造假的烦恼也没什么意见,真是各得其所啊!材料是上剩的了。这部分教师也没什么压力,也就领到工作量的平均奖金了,也自得其乐了,晚上聚一聚,喝几盅酒,聊聊天下之大奇,嗯,现在的教师原来是如此之人生,所以平均寿命就58岁够了(看来是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
三、深化改革,缩小不合理奖金差距。把教学奖分解为年级组,学科组,同时把应试教学的横比值是负的调整为0,让获奖面加大,同时,加强交接班的管理工作。矛盾又缓和些。但还是不能够较好解决教师间、师生间的不和谐关系。有的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强压太厉害,学生自由选择学科间的复习进程的空间太少了,加上自主能力不那么强,有的心情常常是扭曲着,学科间的应试分数差距拉大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退步学科的科任老师又不高兴了,又是什么思想工作了,如何,如何的了。总的教育教学的各种关系,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来对照时就是难如愿。
四、再深化改革。加大授课进度,一、二年级继续保留如上“三”的计奖方案,如何把升学率,升重点高中率稳步提高 ,三年级分班!大致是按招生比例抽取各班优、尖生合为重点班,加大题海训练。余下的是普通班,再把某些班分解到其他班去,学生学科成绩计为原班成绩,再从教学奖中挖出一定比例,当作转任重点班教学的教师的升学奖。这部分教师自然是单位里的骨干力量了。无论是骨干的还是非骨干的,只要是任主课的,都得开足马力,轻松不得啊!只是普通班的学生相当的厌学情绪进一步严重了。
非重点班的学生,有的因为失去有了“感情”的老师而心情难过,有的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是那无着落点的大社会……呆、怒、哀、乐相当的就这样困惑着这个校园,困惑着在求学阶段的少年们(甚好,普九了,这种困惑小学的不存在了)。谁不清楚这个现实?所以多年以来,就有提前毕业考的做法,让不参加中考的,不能在学校里闹了!示范学校也罢,非示范学校也罢,受教育者德、智、体相当的就如此“或全面、或协调发展的了”。慈善、同情、关爱之心相当的也就给磨灭了!
五、“稳步改革,稳步推进”——这个是大好形势下的普遍口号,抓不到矛盾的本质,也只能如此口号下去了。如此排名下去,领导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自然是绝对的了。外面的“先进”做法又引进来了,要努力使名次靠前,要多拉重读生,成绩好分数高的,给予奖励什么的要把他拉过来;努力提高教师奖金,要花精力猎取其他学校教学分数高的教师 。总的升学率——择校费——奖金——升学率……就这么互相推动循环。
上面五步棋大部分示范中学(有择优录取权)是不必走完的,政府所在地自然条件当然是成熟了,有的就走一步棋什么的就行拉!只有那需要破格的,才能成为示范的,就不得不另辟蹊径了,当然路子好多,如上是一种比较复杂而又比较“文明”之经验。
在市场经济,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这样的一些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也就破格成功了,硬件建设等形象工程也就跟着好起来了。
至于“素质教育”方面:上好一堂课必须的X个关键要素,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师德、师风的建设,培优转差,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等等什么的当然要抓,但所起的作用不大,相当的是个形式罢了。总结材料这些又都必须是“真”的,总结材料是对照或是自己或是上面所制定的什么制度,职责再加上一些材料,诸如“素质”教育的那个理论认识、经验总结、成绩排名,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没法子也就都如此奖状、奖牌、标榜示范下去了。
如上几步子在其的先进材料里一般是不可能提到的,提到了,政治思想、教育方针指导相当的就贬值了,材料自然是难以合格的。教育资源相当的就是这么普遍的有条件的分配了,体制如此,这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在全国也就自然是个普遍问题的了。
应该是:有示范了,示范的办学经验可总结推广了,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一应俱全了!素质教育一浪高过一浪地全面推进吧!可为什么这个社会又普遍认为是应试教育在扎扎实实干下去了呢?高层也有说法“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了呢?就这样扭曲着,教育改革很成功也罢,基本成功也罢,是失败的也罢,现在是没必要形成统一看法的。一套素质教育丛书论几十元,上百元,内容有引进的,有闭门造车的,也有好多是经典的。继续教育,教师人手每年消费几十元,相当的都是死任务,多年来,这些书几乎都是新的。获得先进的、模范的单位或个人,上面发下的奖状、奖牌也常常离不开“素质教育”这个时代“靓词”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做那似乎是很有规则的布置、检查之后的评比、奖罚等各种“排名”游戏,当然,应试的成绩“排名”更是少不了。排名多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所以后来就规定不准搞排名了,这是釜底抽薪了吗?贯彻起来那是口号的,事实是排名或明或暗相当的是变本加厉搞下去了。人民有什么办法,只知道读书、治病让好多家庭返贫罢了……
现在生源少了,但45人一个班还是个标准,搞小班化教学不就行了吗?教师队伍已多年不增员了,按老编制还超员呢。于是,基础教育也有了“末位淘汰”、“打破铁饭碗”什么社会发展之必然之说了,有的还真干起来了!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最后就剩下那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了,相对是弱者的当然得“淘汰”。教育相当的不是什么以人为本,而是以权为本,以钱为本了;素质教育改革就在这样的市场规律、经济杠杆作用下应试下去了;择校费什么的越来越高了,一时间搭车收费也来了……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各显神通,于是教育成了全国民关注的热点了。
近30年过去啦!这样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教育能出大师吗?改革的初衷都是好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改革的结果为什么相当的是偏离了原定的目标呢?
评价管理同样也有“条件反射”的,评价管理离开了人文的关怀,把人物化了,就什么也谈不上科学、合理了,应试教育当然会变本加厉搞下去的。非常时期需要快刀斩乱麻,不是非常时期总是快刀斩乱麻就不好,其需要的是和谐,要理顺各种关系,只有如此,素质教育才能顺其自然找到要领全面铺开。
国家执行义务教育免费了,教师加薪了,基本刹住乱收费歪风了,奖金来源没什么啦,高中、大学是扩招了,似乎一切又平静下来了,哪里?体制不创新,问题还是变作法子演下去的!
我这个弱者所构思的《教育体制改革路在何方?》看来还是没什么意义啦!改革开放一片进步繁荣,文明和谐景象了!还什么“方”不“方”的?
事实上要建立一个法治社会,这里只不过以“教育”为例罢了。通过对教育评价管理的改革构思,让这个社会共同来探索中国社会落后之根基罢了,让这个现实知道要建设和谐社会路子总是有的。社会稳步发展了,日子都好过了,强人们请不要过虑了,还贪干吗?硬要贪,监督强化了,是得不偿失喔!当然,从目前情况看,这个构思暂时还是小人之见,什么监督强化?强者没有充分自由,谁能充分自由?体制的惯性不可思议啊!
体制创新找不着关键的切入口,人治现实就自然难以改变,强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相当就是如此相互关心着,他们是在搞权力期权市场交易呢。不要忘了——抑强扶弱是人类进步的根基喔!法治了,分配体制科学合理了,该富则富,弱者是不会闹意见的。
人为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还要示范呢,嗯!该改变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国家提出的教育要均衡发展很正确,要真正落实还得等这个教育体制是否从根本上有了创新!?
走过来的教育的示范导向好在哪里?相当的就好在导向人治的绝对强化,应试教育的绝对强化!什么素质教育模范啦,专家啦,大师啦,就算是本人落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教育体制不创新,那么些教育模范,教育专家、教育大师(就算是有了大师)能担得起——全国民所关注的素质教育?
十几年来的相当的示范教育——好在哪里?相当的就好在人治的绝对强化,应试教育的绝对强化!什么素质教育模范啦,专家啦,大师啦,体制不创新,那么些教育模范、专家、大师(就算是有了大师)能担得起——全国民所关注的素质教育?
且看某些教育 “示范”他们是怎么运作的?到底示范了什么?
重点、示范中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政府所在地当然条件优先了,这里要说的是某些乡镇初级中学没有如上条件,经过一番努力,个别的也能破格成功,加入到示范行列啦。
他们“秘密”的管理武器是五花八门的,类似如下的几步做法可谓用心良苦,这些领导的德能素质在如此直线管理体制下,可谓有“境界” 了(可能占到《……路在何方?》这个构思的30%左右,不足之处即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难以做到和谐共进,受教育者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关注,协调发展,德、体育普遍是严重滑坡了)。
总奖金分为:教学质量,工作量,管理,其他奖四部分。工作量奖是按授课等工作量计发(相当于平均基数奖),非统考科目的没教学质量奖。
教学质量奖是让广大主课教师“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这一块分量较大。
一、一般中学或是政府所在地的示范中学,这个教学质量评价一般是按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在特定总体中的排名,再把这三个排名进行合计,数值越小成绩越好,这就依次产生了那个教师的教学质量排名了;有的还把这个排名的前后变化弧度(正、负值)的大小重新来个排名,再把这些名次分为若干个等级进行计奖(各级教研室每期都收集这个数据并予公布,即所谓的服务管理)。
有的中学在“有的是把这个排名的前后变化弧度(正、负值)的大小重新来个排名”的基础上另有一套。其是把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把两率去掉%号之后当作一种分数来看待),然后把这三个数据分别和特定总体(一般是全县各乡镇的同类中学)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取其中的差距纵比当作本单位各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横比来计奖。以均分为例:即总体某学科第一学期假定均分是80分,本校某班对应的学科均分是85分,那么,第一学期某教师教学质量是5分(假定所对应的学科是70分,即—10分;负数绝对值最大的,下学期就不给跟班了);紧接着的学期总体是82分,那对应学科是80分。那么,这个纵比的计算方法是(总体)82—80=+2,(个体)80—85=—5,某个体的教学成绩是:—5—(+2)=—7分(即紧接着的学期某班的对应学科是87分时,纵比才是0,同理,及格率、优秀率也转化为这个数据),最后把这三个数据相加,是0以下的统统计为0,是正值的按比例分配教学质量总奖金。
后面的两种评价管理基本上抑制了优选学生这一弊端,只有提高了就是好了嘛!最后面这个还解决了“有的是把这个排名的前后变化弧度(正、负值)的大小重新来个排名”的这个名次差距和这个正、负值弧度不成比例的问题。但按这个分值计奖时,奖金差距是够大的了,部分教师在拼命搞题海了。这样的一些学校教学的应试分数及日常管理比起其他学校来是相当严的。
上面的几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蛮合理、公正的。可教育这个东西,劳动对象是人啊!人是需要互动的啊!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就如此排名高压、经济杠杆下去,学校?教育?这个师生,结果算是个什么东西,这不是弱肉强食?还能算是合理公正?找不到矛盾的切入口,还真是,越理越乱,无论情绪如何?工作是要做的。
二、如上坚持了数年,应试分数起初是上去了,而后又有所滑坡了,弊端逐步显现,矛盾逐步激化了。主要是教师间的教育教学协调不好,抢占学生课余时间没商量,诱使了学科间应试分数的两极分化。那个“0”以下的不但产生了,而且多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吧,中小学通过收取超编费,补习费,择校费等计发的教师奖金,已是全国较普遍现象了。当然,非重点、示范的有部分可能不在此列或有点点毛利),这个奖金差距拉大了,于是,便有做生意出效益的等等。剩下相当的就是年老的或是面慈心软的,总的是教学应试分数总搞不上去的,他们在那哑口无言,情绪低落,赖过日子了。怎么办?又改革呸!就让这部分老师专职完成那假材料,以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布置、检查、评比、奖罚,别的老师免了这个造假的烦恼也没什么意见,真是各得其所啊!材料是上剩的了。这部分教师也没什么压力,也就领到工作量的平均奖金了,也自得其乐了,晚上聚一聚,喝几盅酒,聊聊天下之大奇,嗯,现在的教师原来是如此之人生,所以平均寿命就58岁够了(看来是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
三、深化改革,缩小不合理奖金差距。把教学奖分解为年级组,学科组,同时把应试教学的横比值是负的调整为0,让获奖面加大,同时,加强交接班的管理工作。矛盾又缓和些。但还是不能够较好解决教师间、师生间的不和谐关系。有的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强压太厉害,学生自由选择学科间的复习进程的空间太少了,加上自主能力不那么强,有的心情常常是扭曲着,学科间的应试分数差距拉大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退步学科的科任老师又不高兴了,又是什么思想工作了,如何,如何的了。总的教育教学的各种关系,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来对照时就是难如愿。
四、再深化改革。加大授课进度,一、二年级继续保留如上“三”的计奖方案,如何把升学率,升重点高中率稳步提高 ,三年级分班!大致是按招生比例抽取各班优、尖生合为重点班,加大题海训练。余下的是普通班,再把某些班分解到其他班去,学生学科成绩计为原班成绩,再从教学奖中挖出一定比例,当作转任重点班教学的教师的升学奖。这部分教师自然是单位里的骨干力量了。无论是骨干的还是非骨干的,只要是任主课的,都得开足马力,轻松不得啊!只是普通班的学生相当的厌学情绪进一步严重了。
非重点班的学生,有的因为失去有了“感情”的老师而心情难过,有的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是那无着落点的大社会……呆、怒、哀、乐相当的就这样困惑着这个校园,困惑着在求学阶段的少年们(甚好,普九了,这种困惑小学的不存在了)。谁不清楚这个现实?所以多年以来,就有提前毕业考的做法,让不参加中考的,不能在学校里闹了!示范学校也罢,非示范学校也罢,受教育者德、智、体相当的就如此“或全面、或协调发展的了”。慈善、同情、关爱之心相当的也就给磨灭了!
五、“稳步改革,稳步推进”——这个是大好形势下的普遍口号,抓不到矛盾的本质,也只能如此口号下去了。如此排名下去,领导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自然是绝对的了。外面的“先进”做法又引进来了,要努力使名次靠前,要多拉重读生,成绩好分数高的,给予奖励什么的要把他拉过来;努力提高教师奖金,要花精力猎取其他学校教学分数高的教师 。总的升学率——择校费——奖金——升学率……就这么互相推动循环。
上面五步棋大部分示范中学(有择优录取权)是不必走完的,政府所在地自然条件当然是成熟了,有的就走一步棋什么的就行拉!只有那需要破格的,才能成为示范的,就不得不另辟蹊径了,当然路子好多,如上是一种比较复杂而又比较“文明”之经验。
在市场经济,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这样的一些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也就破格成功了,硬件建设等形象工程也就跟着好起来了。
至于“素质教育”方面:上好一堂课必须的X个关键要素,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师德、师风的建设,培优转差,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等等什么的当然要抓,但所起的作用不大,相当的是个形式罢了。总结材料这些又都必须是“真”的,总结材料是对照或是自己或是上面所制定的什么制度,职责再加上一些材料,诸如“素质”教育的那个理论认识、经验总结、成绩排名,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没法子也就都如此奖状、奖牌、标榜示范下去了。
如上几步子在其的先进材料里一般是不可能提到的,提到了,政治思想、教育方针指导相当的就贬值了,材料自然是难以合格的。教育资源相当的就是这么普遍的有条件的分配了,体制如此,这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在全国也就自然是个普遍问题的了。
应该是:有示范了,示范的办学经验可总结推广了,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一应俱全了!素质教育一浪高过一浪地全面推进吧!可为什么这个社会又普遍认为是应试教育在扎扎实实干下去了呢?高层也有说法“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了呢?就这样扭曲着,教育改革很成功也罢,基本成功也罢,是失败的也罢,现在是没必要形成统一看法的。一套素质教育丛书论几十元,上百元,内容有引进的,有闭门造车的,也有好多是经典的。继续教育,教师人手每年消费几十元,相当的都是死任务,多年来,这些书几乎都是新的。获得先进的、模范的单位或个人,上面发下的奖状、奖牌也常常离不开“素质教育”这个时代“靓词”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做那似乎是很有规则的布置、检查之后的评比、奖罚等各种“排名”游戏,当然,应试的成绩“排名”更是少不了。排名多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所以后来就规定不准搞排名了,这是釜底抽薪了吗?贯彻起来那是口号的,事实是排名或明或暗相当的是变本加厉搞下去了。人民有什么办法,只知道读书、治病让好多家庭返贫罢了……
现在生源少了,但45人一个班还是个标准,搞小班化教学不就行了吗?教师队伍已多年不增员了,按老编制还超员呢。于是,基础教育也有了“末位淘汰”、“打破铁饭碗”什么社会发展之必然之说了,有的还真干起来了!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最后就剩下那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了,相对是弱者的当然得“淘汰”。教育相当的不是什么以人为本,而是以权为本,以钱为本了;素质教育改革就在这样的市场规律、经济杠杆作用下应试下去了;择校费什么的越来越高了,一时间搭车收费也来了……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各显神通,于是教育成了全国民关注的热点了。
近30年过去啦!这样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教育能出大师吗?改革的初衷都是好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改革的结果为什么相当的是偏离了原定的目标呢?
评价管理同样也有“条件反射”的,评价管理离开了人文的关怀,把人物化了,就什么也谈不上科学、合理了,应试教育当然会变本加厉搞下去的。非常时期需要快刀斩乱麻,不是非常时期总是快刀斩乱麻就不好,其需要的是和谐,要理顺各种关系,只有如此,素质教育才能顺其自然找到要领全面铺开。
国家执行义务教育免费了,教师加薪了,基本刹住乱收费歪风了,奖金来源没什么啦,高中、大学是扩招了,似乎一切又平静下来了,哪里?体制不创新,问题还是变作法子演下去的!
我这个弱者所构思的《教育体制改革路在何方?》看来还是没什么意义啦!改革开放一片进步繁荣,文明和谐景象了!还什么“方”不“方”的?
事实上要建立一个法治社会,这里只不过以“教育”为例罢了。通过对教育评价管理的改革构思,让这个社会共同来探索中国社会落后之根基罢了,让这个现实知道要建设和谐社会路子总是有的。社会稳步发展了,日子都好过了,强人们请不要过虑了,还贪干吗?硬要贪,监督强化了,是得不偿失喔!当然,从目前情况看,这个构思暂时还是小人之见,什么监督强化?强者没有充分自由,谁能充分自由?体制的惯性不可思议啊!
体制创新找不着关键的切入口,人治现实就自然难以改变,强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相当就是如此相互关心着,他们是在搞权力期权市场交易呢。不要忘了——抑强扶弱是人类进步的根基喔!法治了,分配体制科学合理了,该富则富,弱者是不会闹意见的。
人为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还要示范呢,嗯!该改变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国家提出的教育要均衡发展很正确,要真正落实还得等这个教育体制是否从根本上有了创新!?
走过来的教育的示范导向好在哪里?相当的就好在导向人治的绝对强化,应试教育的绝对强化!什么素质教育模范啦,专家啦,大师啦,就算是本人落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教育体制不创新,那么些教育模范,教育专家、教育大师(就算是有了大师)能担得起——全国民所关注的素质教育?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