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家的家务事
[ 作者:周靖冬
这个镇子上最大的家族姓华。华家穷了几辈子,这些年眼看着建起了许多新楼,显然成了镇上数得着的殷实人家。
华家能翻身靠的是三个儿子共同的努力。老大寡言少语,家里的土地上洒下过他无数的汗水。老二也没有什么文化,是个工人,前些年有活儿干的时候也没少给家里挣钱。论早年的贡献,老三最少,可是他偏偏赶上了好时候,进大学学了个一技之长,在生意场上历练得能说会道,是三个儿子中最有钱的。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华家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三个儿子的家境相差太大。早年开始上道的时候,老辈子人给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让小儿子出去念书,供他先发家。老大、老二没有争,心想这么多年都穷过来了,弟弟混出来之后总忘不掉哥哥们的,晚个几年致富也无所谓,所以要地就让地,要力就出力。就这么着撑着,让老三在外边折腾,眼看着他一天比一天穿得鲜亮,小卧车进、小卧车出。老三呢,如今却绝口不提帮两个哥哥致富的事。仅仅如此也就罢了,问题是一个大家族里面总是要有各种联系的,老三的生意总难免今天需要大哥给腾出一块地方开作坊,明天需要二哥给做做帮工。可是到头来这些忙都跟白帮差不多,赚回来的钱大头都进了老三自己的腰包。外面还传说老三已经把那些包含着祖上地产、房产的作坊要么偷偷地卖掉,要么划归到自己名下。两个哥哥虽然一肚子的话,却说不出个理来,眼睁睁地任老三摆布。不任人家摆布又能怎样?
别看两个哥哥挣得不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可不少,供孩子念书要花钱,看病要花钱,还有房费。这些学校、医院、房管所明里暗里地多收钱,普通人家越来越负担不起。哥哥们听人说老三从学校、医院、房管所都拿了好处,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说到华家一家人,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是早年寄养过来的一个晚辈,叫做“书生”的。那时节他的吃喝上学都靠老大、老二供养。这些年穿得也光鲜了,一副仪态端庄、举止不凡的样子。老大、老二见了,心里高兴!虽说这孩子近来已经不怎么过自己这边来了,而是三天两头地跟着老三出去吃饭,但是只要他能够混出个人样儿来,怎么说也是老华家的脸面。从打跟三弟为了经济上的事心里不痛快,有一肚子话说不出,就特别指望书生长大了以后能给评评理,也指望着由他出面到镇上帮助改一改着学费、医疗费和房费的交法。当然更盼着他能帮助对老三家的财产作一番清算,是黑是白都拿到太阳底下分个明白。该得的给他,不该得的全都吐出来,一切按公理办。一则那孩子知书达理一肚子墨水,二则是个客观的角度,有说服力。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书生现在张嘴闭嘴都帮着老三说话,说什么“这两年三家人日子都好过多了,谁都不应该有抱怨”,说什么“老三这些年经济上吃亏最多”。据说他在私下里还说“这家人平均生活水平都那么高了还有人不知足”,又说“老大、老二乱提意见就是要破坏老华家的致富大计”!这不?前些日子书生竟然又放出话来,要帮助全家订立一份“财产文书”,说是要把三家各自的汽车和拐杖,别墅和鸡窝,空调机和蒲扇,计算机和锄头、改锥,都要“平等”地保护起来,日后谁也不许找谁的麻烦。听说了这些,气得两位老人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百姓心中一杆秤”。实际上谁都不傻,所有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表象后面的那些个“事”。所以有骂书生“有奶便是娘”的,有鼓动两位老人拒签文书、并且开讨论会重新制定家规的,也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话。
寄养在华家的晚辈其实并不止书生一人,他们中也有讲良心的,只是由于不肯做不明不白的事、挣不明不白的钱,所以风头上总是差了一大截,比不上人家书生混得那么风光,说话那么响亮。
两位老人现在天天盼着能有人出面给断一断自家的这点儿家务事。
这个镇子上最大的家族姓华。华家穷了几辈子,这些年眼看着建起了许多新楼,显然成了镇上数得着的殷实人家。
华家能翻身靠的是三个儿子共同的努力。老大寡言少语,家里的土地上洒下过他无数的汗水。老二也没有什么文化,是个工人,前些年有活儿干的时候也没少给家里挣钱。论早年的贡献,老三最少,可是他偏偏赶上了好时候,进大学学了个一技之长,在生意场上历练得能说会道,是三个儿子中最有钱的。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华家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三个儿子的家境相差太大。早年开始上道的时候,老辈子人给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让小儿子出去念书,供他先发家。老大、老二没有争,心想这么多年都穷过来了,弟弟混出来之后总忘不掉哥哥们的,晚个几年致富也无所谓,所以要地就让地,要力就出力。就这么着撑着,让老三在外边折腾,眼看着他一天比一天穿得鲜亮,小卧车进、小卧车出。老三呢,如今却绝口不提帮两个哥哥致富的事。仅仅如此也就罢了,问题是一个大家族里面总是要有各种联系的,老三的生意总难免今天需要大哥给腾出一块地方开作坊,明天需要二哥给做做帮工。可是到头来这些忙都跟白帮差不多,赚回来的钱大头都进了老三自己的腰包。外面还传说老三已经把那些包含着祖上地产、房产的作坊要么偷偷地卖掉,要么划归到自己名下。两个哥哥虽然一肚子的话,却说不出个理来,眼睁睁地任老三摆布。不任人家摆布又能怎样?
别看两个哥哥挣得不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可不少,供孩子念书要花钱,看病要花钱,还有房费。这些学校、医院、房管所明里暗里地多收钱,普通人家越来越负担不起。哥哥们听人说老三从学校、医院、房管所都拿了好处,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说到华家一家人,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是早年寄养过来的一个晚辈,叫做“书生”的。那时节他的吃喝上学都靠老大、老二供养。这些年穿得也光鲜了,一副仪态端庄、举止不凡的样子。老大、老二见了,心里高兴!虽说这孩子近来已经不怎么过自己这边来了,而是三天两头地跟着老三出去吃饭,但是只要他能够混出个人样儿来,怎么说也是老华家的脸面。从打跟三弟为了经济上的事心里不痛快,有一肚子话说不出,就特别指望书生长大了以后能给评评理,也指望着由他出面到镇上帮助改一改着学费、医疗费和房费的交法。当然更盼着他能帮助对老三家的财产作一番清算,是黑是白都拿到太阳底下分个明白。该得的给他,不该得的全都吐出来,一切按公理办。一则那孩子知书达理一肚子墨水,二则是个客观的角度,有说服力。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书生现在张嘴闭嘴都帮着老三说话,说什么“这两年三家人日子都好过多了,谁都不应该有抱怨”,说什么“老三这些年经济上吃亏最多”。据说他在私下里还说“这家人平均生活水平都那么高了还有人不知足”,又说“老大、老二乱提意见就是要破坏老华家的致富大计”!这不?前些日子书生竟然又放出话来,要帮助全家订立一份“财产文书”,说是要把三家各自的汽车和拐杖,别墅和鸡窝,空调机和蒲扇,计算机和锄头、改锥,都要“平等”地保护起来,日后谁也不许找谁的麻烦。听说了这些,气得两位老人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百姓心中一杆秤”。实际上谁都不傻,所有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表象后面的那些个“事”。所以有骂书生“有奶便是娘”的,有鼓动两位老人拒签文书、并且开讨论会重新制定家规的,也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话。
寄养在华家的晚辈其实并不止书生一人,他们中也有讲良心的,只是由于不肯做不明不白的事、挣不明不白的钱,所以风头上总是差了一大截,比不上人家书生混得那么风光,说话那么响亮。
两位老人现在天天盼着能有人出面给断一断自家的这点儿家务事。
2 Comments:
I really enjoyed looking at your site, I found it very helpful indeed, keep up the good work.
»
Your site is on top of my favourites - Great work I like it.
»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