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June 01, 2008

建行贱卖三言两语九牛一毛

作者:张宏良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点击数: 2571 更新时间:2008-5-30

今天美国银行又以2.42元低价收购中国建设银行60亿H股,按照目前6.65元市价计算,美国银行今天当天就获利超过250亿人民币。虽然这250亿不过是席卷中国金融业所获巨额财富的九牛一毛,却已超过了此次汶川大地震全国捐款总额。不要说什么这是美国银行行使期权,当初确定2.42元期权价格时,建设银行的H股股价已与现在相当,并且当时美国银行以0.94港元获取了190亿股,获利更是超过千亿。而建设银行的国内发行价是6.45元,高于对美国银行发行价6倍多。本国人购买本国股票却要比外国人支付高达6倍以上的价格,全世界绝无仅有。只是千万不要误以为只是建设银行如此,中国所有股票发行都是如此,中国石油的内外发行价更是相差10倍,所以中国石油一上市,美国巴非特就赚了数百亿,瑞士瑞银集团也赚了数百亿,而投资中国石油的中国股民却被套资金接近3千亿,相当于汶川大地震全国捐款总额的10倍。
旷古未有的惊人暴利吸引了全世界的金融大鳄聚餐中国,已被外资控股的中国平安准备一次圈钱1600亿的计划更是刺激了国际金融大鳄的巨大胃口,他们已不满足于廉价收购和控股中国公司和银行,而是要在中国发行股票债券直接圈钱,中国已接受了国际金融大鳄这个要求,媒体主要是证券类媒体对此开门揖盗的主要解释就是:国际金融大鳄进入越多,国家金融就越安全。这无异在说,入室盗贼越多,家产就越安全。
2008年的中国啊,我们承受的灾难已经够多了!
第四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又要开始了,与前三次不同的是,这次美国刚刚出台了阻挡外资进入金融领域的管制法案,他们穿上了厚重的盔甲,却在脱掉我们最后一件裤衩。结果就是美国在利用外资,中国却是被外资利用。
我突然想起了历史名将左宗棠,他曾经仰天悲叹:一个李鸿章,抵得上十路法国大军。现在则是几只美国鹦鹉,就能影响中国70万亿金融资产的去向。

叶檀:建行贱卖谁受损


2008-5-30 每日经济新闻


  建行与美洲银行的交易让国人痛心,秋后算账式的贱卖论甚嚣尘上。在美洲银行赤裸裸的赢利数据面前,为贱卖论辩护的人应该闭嘴。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是贱卖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持现行金融格局、避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破产被迫交学费。
美洲银行大获其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建行5月27日发布公告,美洲银行将行使认购期权,在6月5日前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60亿股H股,交易价格是2.42港币,而建行H股当日收盘价为6.65港币,折价率高达63.60%。
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订立投资协议及战略性协助协议,获9%股权;同年8月29日,作为建行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又与美洲银行订立股份及期权收购协议,再获最高19.9%股权。美银持有建行191.33亿股的成本不超过240亿港元,以目前6.7港元的价值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为1282亿元,在股权投资上美银目前账面赢利为1042亿元。如果美银增持至19.9%,理论上可以增持的股份达到273.71亿股,若以2.52港元的行权价计算,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的账面赢利可以达到1100亿元以上。美洲银行还可以通过抛售过解禁期的旧股低价吸股,进行无风险套利。
让人胸闷的是,美洲银行是在桌面上公开获利,完全符合契约。明知是个圈套,还不得不钻,世界上最痛苦的买卖,莫过于此。中国银行业贱价出售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缺少话语权,缺少话语权的结果是缺少定价权。我国国有控股大型银行上市之前处于破产边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投行不屑一顾,银行界人士低声下气到处找战略投资者,因此以上市前的净资产定价成为准则。美洲银行初次入股建行的价格仅比建行每股净资产高15%。
其次,对于引入外资行进行战略性改革过于乐观。按建行招股书中的披露,建行与美洲银行曾签订独家协议,美洲银行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管理等7个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性协助,并为此向后者派驻约50名人员。此外,过去两年多来,围绕建行的发展战略,美银和建行共启动26个协助型项目。
但19.9%的股权不足以让外资银行花大力气倾囊相授,金融业的开放使外资行直接在中国境内开设法人行更加划算。虽然美洲银行承诺不在中国开展业务,但实际上在暗渡陈仓。双方合资成立的信用卡公司有望近期在上海开业,双方按照75.1:24.9的比例出资设立的建信金融租赁公司已经成立。对于美洲银行而言,一旦金融业放开,在中国的信用卡与金融租赁市场就能有广阔的立足之地。
第三,对上市之后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发展能力估计不足,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美洲银行最终的行权价将不低于当时建行每股账面值的1.2倍,可见,有关方面对于中国本土金融的发展没有信心。有关方面当时显然认为建行发展能力堪虞,他们以内部人的身份给建行的股价定了性。
第四,通过廉价出售股份,有关方面希望借美洲银行之船使建行扬帆出海,进行海外业务布局。2006年8月,建设银行公布收购美银亚洲100%股权,作价97.1亿美元,相当于美银亚洲2005年年末净资产的1.32倍。通过持股美银亚洲,建设银行完成在澳门、香港、澳大利亚的布局,同时拥有保险、证券、银行等全业务,海外零售银行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建行可以以此为借口,认为自己与美洲银行之间是公平交易。但建行出售母公司股份与美银出售战略调整的非核心资产价格相当,很难说是笔公平的买卖。
美银得到大利,建行说自己同样获利多多,而代表财政持股的汇金也获得了不菲的收益。那么,谁受损了呢?成本由谁承担了呢?全体纳税人。他们承担了核销建行呆坏账的成本,使建行股价有了起飞的平台;所有其他以高价买入建行股份的股东,一旦建行的财务数据出现风吹草动,他们就得作好兜底的准备。另外承担隐性成本的是所有不能进入金融行业的国内资本,他们没有市场参与权。只不过,这些损失如此隐蔽,以至于大家以为损失并不存在。


附文三篇:
被迫三折卖股 建行交"学费"农行学到什么?
2008年05月30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林磊
中国建设银行27日发布公告,该行日前收到美国银行通知,根据美国银行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行使认购期权,美银将以每股约2.42港币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行H股。这意味着市价近7港币的股票,竟然可以2.42港币买到60亿股,折价率高达63.60%。国内立即掀起了责问“贱卖”的舆论巨浪,国人痛心之余不禁追问,我们的银行业怎么就会面临如此惨重的损失?而这也给正在经历股改历程的农行敲响了警钟,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监管部门和银行是否应该慎之又慎?

建行三大失误酿成今日损失

作为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对建行的投资环环相扣,堪称“天衣无缝”。而建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飞谈判中,种种未成料到的失误直接埋下了眼睁睁看人获取套利机会的伏笔。

不堪舆论压力自乱阵脚

四五年前,当中国银行业改制并吸引境外投资者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投资银行一致唱空中国银行业,称中资银行不良贷款包袱太重、管理效率低下、投资风险过高。面对加入WTO承诺日益迫近,中资银行急需改革体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提高竞争力。外资机构借机获得了相当优厚的入股价。可以说,境外投资者在入场之初就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地位。这既源于某些外资的居心叵测,也是改革之初,监管层和银行业在试水时缺乏经验,没有完全摸清楚业内外真是情况使然。

判断预期不够自信

虽然,按双方最初的协议,美国银行接受了汇金方面提出的行权价格随时间变化“水涨船高”的建议。但是,由于最初的“水位”偏低于真是的预期,而“涨水”的幅度又大大落后于上市后股价的涨幅。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快速发展,不但从资本构成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盈利的能力更是稳步提升。同时,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银行业的资产也相应大幅升值,所有这些建行似乎都缺乏预见。这说明,我们自身对于银行发展的未来不够自信,对于市场的预期判断的不客观和准确。

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同时,受到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的银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面临资金短期的困境,这些战略投资者很难抵御认购期权和市场套利的巨利诱惑。一旦发生这样的突发状况,如今作为银行自身,根本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与应对的切实准备。

可以说,美国银行开启的此次套利之旅,早在3年之前便打下伏笔,但当时,我们的银行业没有对可能发生套利行为有丝毫的防范,甚至预见。

巨额“学费”教会了农行什么?

2008年是农行股改年,农行正围绕股改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有望在近期内完成注资、剥离、挂牌等一系列工作,进入IPO。美国银行本次低价增持再度引起中国金融资产“贱卖”的争议,有网民称,美国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正好拿建行的投资收益去补窟窿,这也引起更多人对于农行的股改上市的关心,希望农行能避免建行的“覆辙”。

算清家底

目前,农行在进行全面外部审计、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正在推进财务重组。借鉴建行的这次的经历,农行应当扎实的练好内功,更加全面客观的掌握自身的情况,也就才能掂量清自己的分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力的谈判筹码,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谈判中占据主动。

善用时机

其次,要学会观察国内外的经济形式,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将资产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对于各式各样的分析评价,特别是境外某些利益集团所发表的意见,既要主动认真的倾听,更要把握住清醒的头脑,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全面的看待不同的声音。

备好“锦囊”

事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预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切实可行的预案。凡事预则立,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尽可能的有所预见,并立订系统的应急预案,这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将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农行的股改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存在大量的风险隐患,瞭望好风险,预备好“锦囊”才可能避开建行所走的老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永森表示:“我相信通过建行的教训,农业银行今后引入外资时,其价格肯定不会像以前那么低了。”更有甚者表示,几年来,我国的银行业改革成效显著,几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幅上升,现在的情况十分有利于提高农行的估值,农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谈判中多半会处于优势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境外的战略投资者可以利用某些中国的银行业在股改之初的漏洞,获取了巨大的套利空间,这是市场的短期行为,需要我们力争去避免。但从长远来讲,战略投资者未来是否会减持或者出售手中的股份,最终还要看他们对于中国银行业将来发展的判断,看我们的银行业能否在实战中成熟起来,学会规避市场中潜在的各种风险,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美国银行逾千亿港元套利 建行三折卖股之谜
2008年05月29日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小明




  市价近7港币的股票,竟然可以2.42港币就买到了,而且是一下子买60亿股……
  5月27日晚间,建设银行(00939.HK,601939.SH)一纸公告让传奇变为现实。公告称,该行日前已收到美国银行通知,后者将于6月5日前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60亿股H股。

双方交易的价格将是2.42港币,而当日收盘,建设银行的H股股价已达6.65港币。折价率高达63.60%。
  回溯三年前美国银行与汇金公司签署的《股份及期权认购协议》,美国银行还将在未来的时间中,以不超过2.78港币的价格,继续购买195.8亿股建设银行股份。
  按现时H股市价,美国银行将在这一系列的行权中累计套得逾千亿港元的无风险收益。
  那么,建行三折卖股谜底究竟何在?
  三年前的伏笔
  可以说,美国银行开启的此次套利之旅,早在3年前便打下伏笔。
  2005年,建设银行在“A+H”上市之前,陆续与美国银行与淡马锡建立战略性关系,目的是通过国际战略资本的引入,将该行转型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战略合作的基础,依然是资本的引入。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订立一份投资协议及一份战略性协助协议,根据该等协议,美国银行同意于全球发售中购入建行部分股份,并在建行若干业务范畴向其提供战略性协助。
  之后不久的2005年8月29日,作为建行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又与美国银行订立股份及期权收购协议。
  按协议,一方面,美国银行向汇金公司购入建设银行股份174.82亿股(相等于全球发售前建行在外流通股份的9.0%),该等股份将于全球发售完成后转换为H股。
  另一方面,汇金公司向美国银行授出一项认购期权,赋予美国银行向汇金公司购入总数相等于截至全球发售结束日期止建行已发行及在外流通股份19.9% 的建设银行H股(已扣减美国银行截至当日止已拥有的任何股份)的权利。这部分认购期权须待惯常条件(包括取得任何必需的同意)达成后方可行使,且在送达一封列明期权行使所涉股份数目的通知书后方会生效,且毋须获中国监管机构的额外批准。
  换言之,作为建行最大战略投资者的美国银行,在最初通过支付25亿美元现金购入9.0%建行股权之后,还获得了最高入股该行19.9%上限的权利。按双方当初的协议,这笔认购期权可于全球发售结束日期后随时全部或部分行使,并于2011年3月1日到期。
  但接下来的事实是,美国银行除了按约定在当年10月27日建行上市日,继续购入少量H股之后,在之后近3年中并未行使任何期权,直到近期,其名下建行股份仍维持在191.33亿股。
  按双方最初的协议,美国银行接受了汇金方面提出的行权价格随时间变化“水涨船高”的建议。双方约定,2007年8月29日之前美国银行的行权价均为全球发售项下的每股发售价,这日之后增加至招股价的103.00%;2008年8月29日或之后再度加至招股价的107.12%;2009年8月29日或之后再度加至招股价的112.48%;2010年8月29日或之后则加至118.10%。
  按2.35港币的建行招股价,上述比例分别对应每股2.42港币、2.52港币、2.64港币和2.78港币的行权价。
  除此之外,双方在协议中还约定,最终的行权价将不低于当时建行每股账面值的1.2倍。
  一位曾参与当初双方谈判的某海外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双方做此约定的基础,是考虑建行的股价后市的上涨幅度,即,上市日至2007年8月29日上涨3%,之后三年的涨幅分别为4%、5%和5%。
  但建行上市后的受追捧程度显然远远超越了谈判者的预期,自2005年10月27日上市,到首个行权价变动时间点的2007年8月28日,该行的股价在约450个交易日中已大幅上涨了159.57%,报于6.10港币。
  至2007年10月30日,建行H股股价更在“北水南下”的强烈追捧下一度冲高至8.97港币,这已较同期的可行权的认购价(2.52港币)高出270.58%。
  建设银行的“学费”
  按上述曾参与建行引入战略投资者谈判的投行人士说法,如今看来相当“实惠”的行权价格,这在双方最初的谈判中应是有所预料的。但最终选择这样的形式,实际上还是来自美国银行作为其主要战略投资者的定位,可理解为“学费的价格”。
  按建行招股书中的披露,双方曾签订一份独家协议,美国银行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管理等7个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性协助,并为此向后者派驻约50名人员。
  对照建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处于相对次要位置的淡马锡,上述人士更认为,上述丰厚许多的协助职能也是美国银行最终独家获得入股之外的认股期权的重要原因。
  然而时光流转,近一年间美国本土引发的次按风暴,也让美国银行未能豁免。按该行2008年1月发布的数据,其次按减记已高达52.8亿美元,并拖累2007年盈利急跌95%。而之前的2007年12月,其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Ken Lewis也在公开场合表达了部分变现建行股份“自救”的冲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资大行分析师告诉记者,之所以美国银行的减持计划在迄今的数个月中,仍无显著的迹象,取决于两个方面??原有股份的锁定尴尬和认购期权的巨利诱惑。
  按最初双方的协议,美国银行最初与汇金签署协议时及建行H股上市时购入的股份,将被锁定至上市三年后的2008年10月27日。而因行使认购期权而向汇金公司购入任何H股,更被锁定至2011年8月29日。
  “业内都能猜到美国银行的算盘,可以在10月锁定期满后按市价卖出原有的股份,已解其本土业务的燃眉之急;同时加快行权,翻手再以低于市价很多的价格买入,”一位欧洲对冲基金的买方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后者要锁到2011年,但面对超级丰厚的收益,即便从市场拆借资金,也是非常划算的。”
  美林2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更将此戏称做“扔在桌上的钱”,报告称,“即便美国银行维持现有的持股比例,将相当的60亿股在年内卖掉,也将稳赚30亿美金”。
  另一中资背景的大型投行,则对后市美国银行的操作存有期待。该行在一份销售邮件中分析,“美国银行是否会减持建行股份的关键在于其对建行的战略定位,是否满意于10%的持股状态,或希望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达到20%的持股水平。若美国银行利用认购期权进行股份替换,按照目前建行股价6.65港元和行权价2.42港元计算,将套现约103.8亿美元”。
  同时,该行亦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银行的认购成本将上升,因而认为在8月29日之前,美国银行有可能逐步增加期权的行使。
  然而,尽管种种迹象显示,此番美国银行的行使认购期权将加大其10月底抛股的可能性,但海外大行普遍对此表示乐观。美林将这样的消息定义为,创造买入机会的短期弱点。瑞银发布的报告也维持了类似的观点。
  5月28日,建设银行H股依旧维持强势,微涨0.75%,报收于6.70港币。
美国银行三折增持建行 “外资阴谋论”卷土重来
北京晨报

在震荡市中煎熬的A股投资者再次见识了外资机构“抄大底”。昨天,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宣布,该行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拟以每股2.42港元的价格购买60亿股建行H股股份。建行H股昨天的收盘价为6.7港元,这意味着,美国银行的增持价仅为市价的36%。
轻松获利226亿元
美国银行本次增持的账面获利高达254亿港元(约合226亿元人民币)。本次增持之前,该行共持有建行8.19%的股份。
本次低价增持在3年前已经确定。2005年,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购入约174.82亿股建行股份和认购期权,并确定了行权价计算公式,本次增持正是通过行使认购期权进行。在2011年之前,美国银行可以随时行使期权,最多可以将持股比例提高至19.9%。本次增持完成后,美国银行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10.75%。这意味着,该行还有9.15个百分点的低价增持空间。
美国银行本次增持的60亿股设有3年禁售期。不过,该行原持有的建行股份将于今年8月解禁。美林证券昨天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美国银行很可能“左手进,右手出”,即新购入60亿股后,再卖出60亿股旧股,既保持在建行的持股比例,又能套现226亿元。
外资频繁操作“变脸”游戏
作为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对建行的投资环环相扣,堪称“天衣无缝”。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永森指出,在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过程中,外资机构的操作手法值得我们反思。
四五年前,当中国银行业改制并吸引境外投资者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投资银行一致唱空中国银行业,称中资银行不良贷款包袱太重、管理效率低下、投资风险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均获得了相当优厚的入股价。美国银行初次入股建行的价格仅比建行每股净资产高15%。
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成功上市后,外资机构纷纷“变脸”转而唱多中国银行业,推动中资银行股价翻倍攀升,然后择机减持。李永森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逆转,外资机构“空翻多”有其商业目的。
此前,“外资阴谋论”曾引起关注。事实上,在国际上发生的金融风波中经常有知名的国际金融机构涉足其中,起到很坏的作用。
农行引资要吸取建行教训
美国银行本次低价增持再度引起中国金融资产“贱卖”的争议,有网民称,美国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正好拿建行的投资收益去补窟窿,实质是中国补贴了美国的次贷损失。
李永森认为,不能笼统地谈“贱卖”。当年面对加入WTO承诺日益迫近,中资银行急需改革体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提高竞争力。但由于缺乏经验,中资银行在引进外资股东时确实存在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我相信,农业银行今后引入外资时,其价格肯定不会像以前那么低了。”李永森表示,建行等银行的经验应该足够供农行借鉴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气愤】 气死人了!中国财经界难道无能人?! 2008-5-30 22:24:21 3分
【三无】 与汉奸有什么区别? 2008-5-30 22:23:46 5分
【20089】
谁是真正的卖国贼?那就是吸老百姓血的贪官污吏! 2008-5-30 22:07:20 3分
【szl_ice】
强烈要求把建行挖空,留给外资一个空壳子 2008-5-30 21:59:06 3分
【jinhuizifu50】
武训没有抗霸权自立于世的骨气,所以他若主持民族金融,也必会做李鸿章。但其产生有深厚的自发的土壤,以武训之得掩盖李鸿章之失这土壤在右翼精英强化下的粗俗和气很容易容忍。只有揭穿右翼精英、改造这土壤、驱除这粗俗和气才能引入毛泽东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救国救民。 2008-5-30 21:10:14 5分
【宗隗】
玩人的人最怕被玩的人清醒过来. 2008-5-30 21:06:45 5分
【jinhuizifu50】
与历史对照:卖国有银行资本超过李鸿章,救灾办学师武训。 2008-5-30 18:37:19 5分
【金猴千钧棒】
卖吧,卖吧,当把中国人民卖的只剩下,肋骨,和脊梁骨的时候,他们便会忍痛抽自己一根肋骨作武器,为自己能够活下去,活得更好而无所畏惧地战斗了。卖国贼们正把中国人民逼向这样的境地。 2008-5-30 18:26:09 5分
【felin】
卖国贼啊,象建行这样轻忪的就给送了千亿给美国佬,可我们这次全国大地震人民省吃剑用全国上下才捐了不到300亿给灾区.可卖国贼却轻忪的就送了强盗千亿!!是应除掉卖国贼的时候了! 2008-5-30 17:00:55 5分
【zxyk_81】 买吧卖吧全卖吧,银行、矿山、工业统统都卖了吧
赚吧赚吧狂赚吧,日本、美国、欧洲大家全赚了吧
笑吧笑吧大笑吧,精英、官僚、学者你们得逞了吧
到头来,地底的火山将会喷发,狂风暴雨依然会来临
中国人民将把彻底的毁灭送给你们
因为这个民族的体内
有一个你们永远恐惧的灵魂
伟大的毛泽东
他是人民的守护神
他终将
日月丽天
去慑服群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