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民主論壇

仇恨源於争夺,幸福起於分享,公正是秩序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於对公正的追求。

Name:
Location: Canada

Sunday, February 11, 2007

外资并购升温威胁民族工业存亡

作者:韦章尧 
美国等西方外资近几年来有计划地并购中国重头骨干企业的“斩首行动”如火如荼。若任由这种恶意并购行为发展下去,势必使一些民族工业名存实亡。因此中央决定出台新政策、新规定,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近几年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如火如荼,到去年底已有268家中国企业被外资并购,总并购金额突破140亿美元。特别是去年底发生了美国凯雷欲并购中国最大装备机械企业——徐工集团,各界充满埋怨般的反响十分强烈,不少人认为这是跨国巨头觊觎中国行业主干最典型的战略并购。由此引发的争论愈演愈烈,并迅速影响到中央高层决策者。 两种观点激辩语带锋芒 北京消息人士说,围绕如何看待跨国巨头频频并购国有装备制造优势企业这道试题,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到地方政府部门,都将面临一个不小的考验。一方面担负维护国家经济大局重任的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几年来频频下措施来支持、扶植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令一些地方政府兴奋不已。另一方面部分的“国姓成份”却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有的变成合资,有的外资参股比例持续上升,有的被跨国巨头并购而成为外商独资企业。于是来自各界的不同看法立刻迸发出来。 有的认为席卷而来的大量外资并购,不排除有“掠夺式的恶性并购”现象,会削弱民族制造业的竞争力,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应该“反思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有没有过度开放的问题”。这可以统称为“外资并购威胁论”,是多数人的看法。 有的则持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本、股权、所有权均是自由流动的,国家间的企业并购是相互竞争的必然,一切都是市场经济规律在起作用。首先应该从中国自身的竞争力上找原因,而不应把责任统统归于跨国巨头的“阴谋”。 并购争论引起高层警惕 在3月8日国务院召开的装备制造专题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严肃表示,如果跨国巨头在中国进行带有垄断倾向的恶意并购,那就应进行“国家审查”,必须规范外资并购行为。 4月中旬,前国家统计局长李德水在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直截了当地作出了强烈反应。他说一些跨国巨头并购中国骨干企业,似乎是带有垄断倾向的恶意并购。这集中表现在它们提出的并购目标是“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一要求应看作是外资并购的“斩首”策略,并已经在相当数量的并购案例中得到证实,难道还不应该保持足够关注吗? 李德水强调说,如果听凭这种带有垄断倾向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有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时能完全被跨国巨头控制或拿走,甚至会使民族工业名存实亡,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大格局中,只能处于洋打工的次等地位,难道我们还能等闲视之吗? 北京有媒体发表评论说,最近中国高层官员就并购事件发表的多次谈话及举行听证会的举动,应看成是中国政府密切关注外资并购的风向标,中国一定会在管制政策层面上作出强度反应。 谁来关注中国长远利益 最近,加拿大有位华裔学者在谈外资并购的双重功能时强调指出,当今确实是经济全球化而强调资本交往自由的时代,并购别国企业应该说是经济自由化条件下的一般商业行为,别人毋庸置论。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成批骨干企业被外资并购,那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应该引起国家的担忧了。因为企业家与国家考虑问题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的唯一考量是利润最大化,后者则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角度来考量的,绝大多数国家政府是不希望外资并购占据主导地位的。 他说,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显示,2003年前,外资在中国的并购仅占它们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5%,而从2004年1月到 2006年6月,这一比例突然上升到占63.6%,两年半时间几乎增加了近十二倍。英国媒体也公开说,西方跨国巨头正加紧对中国重要企业的控制,美、德、英、法、加、日、韩等国的大公司,已先后并购中国机械装备制造重点企业三十多家。 北京有专家也感叹说,也许人们不应把跨国巨头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一概说成是“控制”或“入侵”,但越来越多的机械装备制造排头企业被并购,不能说是没有问题了。因为从关注中国长远利益的角度来思考,关键领域一批企业正被外资“蚕食般的并购”,那么久而久之,中国在这些重要领域必将出现“外大而强,内小而弱”的不景气状况,值得严肃对待。 不排除有掠夺式的并购 北京多数专家一致指出,仔细审视近年跨国巨头在中国制造领域的三十多起并购案,不排除有掠夺式的恶意并购。专家们说下这样的结论,是有足够的事实为依据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吸收外资这本经正被一些人念歪而被跨国公司利用。这集中表现为:一、利用中国政府放松对一些产业的监控,加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并购;二、利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用“正常资本运作”的合法途径,加速掠夺式并购。2003年西北轴承上市不久,就遇到经营资金不足的困难,德国FAG(全球第三大轴承公司)就见机与之搞起讨价还价的合资,以后又以不断增股的方式最终占居主导地位。由此西北轴承不得不让出经营多年的铁路货车轴承产品四分之一的国内市场;三、利用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屡屡上演廉价并购。跨国巨头们为什么特别重视与中国地方政府往来?因为追求就业、税收、引资、出口等指标,事关地方官员的政绩,有的地方官员一听说世界五百强要未本地投资就兴奋起来,就竞相给予优惠,甚至把本地企业被外资并购也看成是一种荣光和政绩。因此出现重要企业被外资廉价并购就不足为奇了。 欧美没有理由挑剔中国 外资并购中国重要企业一系列明晰的“斩首行动”和国人的强烈反对呼声,已引起高层的重视。除了9月出台一些相应的新政策、新规定外,还将出台《反垄断法》和在人大下设一个重大并购评议委员会,直接的目的都是规范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行为和准入门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其约束力包括:明确国家重点保护企业不能被外资控股,敏感行业不能被外资控股,对外资并购要规范国家审查的力度等。对此,美国和欧洲媒体的评论大多是所谓“中国政府将干预外资并购”、“中国经济上的爱国主义情绪上升”、“中国为外资设置官僚障碍”等负面舆论。但是国外也有些专家不赞同这种负面评论。 8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评论中,引用一位长期在华工作的欧盟银行家的话说,欧盟不应对北京太挑剔,美国也没有多少理由敢教育北京,因为发达国家在对待外资并购上都有一些层层设防的限制性规定。美国去年以来就先后否决中国中海油收购优尼科、阿联酋迪拜并购美国港口,并作出对政府机关使用联想电脑的歧视规定。法国打出“经济爱国主义”旗号,阻止美国、意大利的公司对本国电力、食品重点企业的并购。英国、德国、西班牙也在加大保护和扶植本国重点企业的力度,如此等等,使西方批评中国不是自由经济的定论变得苍白无力了。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11月号香港《镜报月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